《人工智能引擎掀起油气勘探开发新革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11
  • 近年来,我国对油气的需求不断攀升。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为4.4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9%。为了加大油气供应,国内石油企业加大了石油勘探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勘探开发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勘探难度越来越大,我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中低渗、超低渗储量占70%,已开发油田综合含水率达89.35%,原油储量和产量的提升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石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效益难以控制。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对石油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那么,如何消除勘探痛点,将蕴藏在地下的更多油气资源开采出来,以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国内外专家研究认为,人工智能是解决石油勘探开发业务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技术和途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给勘探开发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

    石油勘探领域的颠覆性变革

    近几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石油企业选择拥抱人工智能,或自主研发,或与IT巨头联手,加大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试图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而在此过程中,不同石油公司的智能化水平差距正在不断拉大。

    国内方面,中国石油将包括认知计算平台在内的华为云工业智能体新技术引入生产实践,用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计算和应用,为油气勘探开发科研、生产管理提供智能化分析手段,支撑油气勘探开发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帮助决策者从海量的数据中洞悉规律,来提升效率和管理水平。

    2019年1月4日,中国海油旗下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分公司成功开发了中国海油在勘探开发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该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软件,可以基于储层、裂缝、流体、压裂改造等属性描述的大数据,建立全空间模型,自主向测试的产能数值进行深度学习,并预测三维空间产能指数。

    国际方面,2016年,埃克森美孚宣布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设计用于海洋勘探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具有自学能力,能够在艰苦条件下自主操作,并能按自身意愿改变任务参数,探测异常的情况。

    2018年4月24日,法国油气巨头道达尔宣布同谷歌云签署协议,联合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全新智能解决方案。根据道达尔,人工智能将率先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地质数据的处理分析。

    石油巨头壳牌已经逐步结束了石油智能化的尝试期,转而迈进了推广期,将大规模普及石油人工智能。2018年9月20日,石油巨头壳牌宣布将和微软公司扩大合作,在石油行业大规模推行人工智能的应用,AI覆盖领域包括油气钻井、油气生产、加油站零售、财务管理、员工管理等。

    英国石油公司BP通过投资人工智能,加强其在上游业务中的人工智能化和数字化。2019年1月,BP投资了总部位于休斯顿的技术初创公司BelmontTechnology,开发一个名为“Sandy”的人工智能助理。Sandy可以自动将BP专家提供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油藏和历史项目信息结合在一起,创建出BP整个地下资产知识图,供BP的工程师查询数据、提问并快速得到答案。

    意大利石油巨头埃尼于2019年5月公布了和IBM联合开展的AI研究成果“认知发现”,为埃尼在勘探阶段初期的决策提供支持,以减少勘探与地质复杂性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

    国内勘探开发新模式需要智能引擎

    人工智能和各行业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原因是存在一系列的门槛和限制,在人工智能技术和国内石油勘探领域结合过程中,面临五大门槛:

    第一:“限”数据不能出局,数据共享不方便;

    第二:“专”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是多学科,知识密集型行业,大量行业知识在老专家的脑中,行业和AI结合是人工智能在领域应用的关键;

    第三:“慢”,AI开发效率低,标注、训练、部署整个过程非常耗时;

    第四:“贵”,AI基础资源,尤其是算力稀缺且昂贵;

    第五:“缺”,AI人才的短缺,中国的AI人才缺口就超过500万人。

    针对以上五大门槛,构建油气勘探领域人工智能专有平台是AI推广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个平台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自建人工平台提供算力和算法预装解决数据不出局的问题;

    2)具备快速构建行业知识图谱的流水线打造专家助手,提升专家效率;

    3)构建平民化的油气行业人工智能开发平台提升普及率,提升开发效率;

    4)采用开放的硬件架构,采用AI专用训练芯片,解决传统AI训练GPU贵的问题。

    5)具备行业油气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市场,构建行业生态,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以中国石油为例,中国石油正携手华为联合打造了勘探开发的认知计算平台,该平台是基于华为云AI技术的通用开放可扩展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按照平台和场景两个关键因素进行设计,从数据处理、机器学习,到模型发布、推理应用,是可提供一站式AI开发环境和知识图谱流水线工具的平台。

    据了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是中国石油“共享中国石油”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的落地举措。该平台的建成应用,为勘探开发业务的创新提供了智能化的驱动引擎和开发生态,实现了勘探开发知识的固化、传承和普惠。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龚仁彬在2019华为全联接大会(HUAWEICONNECT2019)上表示,认知计算平台已经在测井油气层识别和抽油机井工况诊断两个场景进行应用,实现了测井油气层智能识别和抽油机井工况自动诊断。

    例如,在石油勘探的“测井”环节,有祖国东部“石油小摇篮”之称的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借助认知计算平台对900口油井进行机器学习,实现了油气水层位的智能识别,识别评价时间缩短了70%,识别的准确率达到测井解释专家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图谱的建设与应用,从业门槛明显降低,专家知识得到有效传承,普通专家可承担资深专家的职责,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而在油气生产领域,中国石油借助人工智能计算平台,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油井工况的定量诊断和远程实时在线管理,预测异常工况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油田管理实现了从事后诊断升级为事前预警,减少了作业维护费用20%。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8个采油厂通过生产现场的远程管理实现了无人值守,将管理重心从荒凉的油田现场后移至油田管理基地,一年之内搬迁现场管理人员700余人,一线员工转岗800余人,极大降低了油田的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油田的管理水平。

    龚仁彬表示,认知计算平台有助于中国石油与华为共同跨越油气行业AI商用裂谷。借助认知计算平台,中国石油正在与华为共同建设一个覆盖勘探开发全专业的知识图谱。“这是一个可不断完善并自动生长的工程,必将给石油勘探开发业务带来颠覆性的技术变革。”

    目前,中国石油已经完成了智能油田建设的规划设计,在勘探开发领域优选了22个场景开展人工智能探索,“智能应用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期待中的参天大树指日可待。”龚仁彬表示,中国石油未来将继续携手华为,不断完善认知计算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石油勘探开发业务的转型升级。

    认知计算平台助力“梦想云”放飞上游业务智能化梦想

    对于中国石油来说,勘探开发认知计算平台还是——“勘探开发梦想云平台”(简称“梦想云”)的智慧引擎。

    2019年11月27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梦想云2.0发布,这是中国油气行业第一个智能云平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梦想云平台。在各行各业“云技术”方兴未艾之时,被认为在人工智能数字化进程上慢半拍的油气行业,这次通过认知计算平台对梦想云的加持,跟上了节奏,进行了彻底的自我革新。

    改变刚刚开始

    打造行业人工智能平台赋予行业云平台智能化的能力,可解决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六大痛点,未来必将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领域。而从全球范围来看,石油行业广泛看好人工智能(AI)的前景,视AI为“推动石油行业走向新台阶的关键数字技术之一”、“油气勘探的下一场革命”。

    随着全球石油行业进入新常态,人工智能在勘探领域的应用将更深更广。下一个十年,AI将助推石油工业加快进入智能新时代,彻底颠覆石油工业的思维和运营模式,重塑整个行业。对于我国石油企业来讲,AI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必要手段;而对于IT/ICT企业来说,有责任通过AI从技术层面上促进石油勘探开发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从而助力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实现从跟跑到并跑、最终领跑全球的转变。

相关报告
  • 《点燃“人工智能+”引擎,共促新质生产力发展》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7-10
    •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开幕。在大会产业发展主论坛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作题为《点燃“人工智能+”引擎,共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题演讲。杨杰表示,当前,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迭代速度、资源投入力度、社会参与广度都远超预期,未来发展孕育无限可能。 第一,以A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程。纵观历史,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跃升。如今,以数智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从“互联网+”到“5G+”再到“AI+”的接续演进,推动信息服务体系和经济社会运行体系深度融合,引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一是十多年前兴起的“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在消费侧的广泛应用,深度融入学习、娱乐、社交、购物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是五年前开启的“5G+”,加速信息技术从消费侧向生产侧渗透,全面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有力推进了生产方式的数智化转型。三是当下蓬勃发展的“AI+”,正促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AI大模型能够汇聚整合社会全量知识,形成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理解表达、逻辑推理能力,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从“+AI”向“AI+”迈进。 第二,深入推进“AI+”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加快“AI+”发展,关键是要推动AI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重塑组织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为千行百业、千家万户注智赋能上。推动AI智能体成为信息服务的全新入口、AI+DICT成为产业落地的重要方向,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特色的AI原生服务,加速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型。二是体现在促进新兴技术融合创新上。发挥AI在融合创新中的“元技术”作用,加速原始性、颠覆性技术演进升级,不断激发新兴技术的创新潜能。三是体现在加快多域智能集成应用上。推动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协同发展,加速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新业态成熟,让AI具备更强大的认知力、判断力、创造力,更好满足未来智能服务需求。 第三,以“AI+”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信息通信业的时代重任。        信息通信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其他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一条技术领先、融入行业、开放共享的“体系化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下一步,我们将推进“AI+”作为重要战略着力点,围绕基础设施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产品应用创新“三个方向”,促进“AI+”焕新向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夯实AI智能基座。以推动AI创新发展为牵引,升级网络、算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打造通智超量一体化的算力网络,构建支撑数据要素安全高效流通的数联网(DSSN)。二是构建AI核心能力。锚定AI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定位,建立完善通专协同的“九天”大模型矩阵,汇聚开放百个大模型、百大数据集、百套工具链,推出数据、算力及训推一体化的模型即服务(MaaS)。三是打造AI原生应用。聚焦推动生产、生活、治理数智化转型,以AI重塑5G新通话、视频彩铃等产品,在工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打造百个AI标杆示范项目。        AI到底是人类的助手还是对手,是机遇还是威胁,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杨杰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智能,但会重构很多行业和领域,AI不会替代人,但是擅长使用AI的人将会替代不会使用AI的人。正如“互联网+”时代,“电脑”并没有取代“人脑”,而是让更擅长使用计算机的人脱颖而出一样。未来,AI作为新生产工具,将进一步拓宽人类的认知边界,激发出更大的创新潜能。杨杰表示,中国移动愿意和社会各界一起,共创美好“AI+”新时代。一是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推动高水平算法、高性能算力、高质量数据的集成创新,让AI不仅会作诗,也要会做事,还能做更复杂、更具创造性、更有意义的事;二是共同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加速AI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更多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样板间、商品房;三是共同完善AI治理体系,从技术、制度、法律、伦理等多层次、各方面,加强治理体系建设,确保AI始终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实现科技向善。 编 辑:魏德龄
  • 《量子计算: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10
    • 本报记者 翟冬冬 经典计算机需要100年才能破译的密码,量子计算机用1秒钟就能搞定。 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洪荒之力”,各大巨头开始入局量子计算。2017年底,IBM称已成功研制出5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处理器样机。据报道,谷歌正在研究49个量子比特的芯片,英特尔、微软也加大了对量子计算的投入。 我国科学家也加快了研发步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与陆朝阳课题组于2017年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传统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力”正缓缓袭来。 “量子计算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首席科学家丁洪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像1947年诞生的三极管一样,量子计算或成为下一代颠覆性技术。 “不明觉厉”的量子计算到底是什么呢? 突破传统计算瓶颈 从1970年到2005年,计算机的发展正如摩尔定律预测的一样,每隔18个月,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约增加一倍,计算机的计算性能也提升一倍。 “但2005年以后这种趋势就开始放缓。”丁洪介绍,目前晶体管已进入了纳米尺度时代,摩尔定律逐渐失效。 计算机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个。首先,随着晶体管体积不断缩小,计算机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越来越多,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多。其次,随着元器件体积变小,电子会穿过元器件,发生量子隧穿效应,这导致了经典计算机的比特开始变得不稳定。 什么是隧穿效应?丁洪打了一个比方。“就像穿墙术一样。在宏观世界,跳高运动员如遇到障碍,可以自己跳过去。但在量子世界,不需要这么高超的技巧。遇到障碍,可以穿过去。只不过,物质本身要足够小,障碍要足够薄。”他说。 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巧妙地解决了计算机发展的瓶颈问题。丁洪说,从原理来看,量子计算机是可逆计算机,不会丢失信息。经典计算机则是不可逆计算机,不可逆计算过程中每个比特的操作都会有热损耗。 “但量子计算机不会取代经典计算机。”丁洪说,两者的应用对象不同,互为补充,它们的关系就像白炽灯和激光一样。白炽灯和激光都能发光,具有相关性,但我们并不用激光替代白炽灯去照明,量子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颠覆常识的量子世界 量子物理看似高冷,却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像手机、计算机、LED等都用到了量子物理相关技术。“原子、光子、电子都是量子。”丁洪说,量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携带者。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是量子物理区别于经典物理的地方。 什么是量子叠加?丁洪举了个例子,在经典物理中,从宏观角度来看,任何物质的“态”都是确定的。比如,将一本书放在桌子上,不是正面就是反面。在量子世界中,书却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成为一个不确定的叠加态。 同样,电子自旋也有叠加态。电子的自旋,方向可能是向上,也可能是向下。它的叠加态就是一半向上一半向下,是不确定的。 过去,人们一直没发现其中的问题,直到提出“薛定谔的猫”这一实验。薛定谔提出设计一个实验,在笼子里放一只猫,里面放置一个毒气瓶。装置里有一个开关,用电子的自旋状态去控制。如果它自旋向上就会将开关打开,放出毒气毒死猫;如果自旋向下,猫就是安全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电子处于叠加态,猫是死是活?答案是:猫一半是活的,一半是死的。 量子纠缠则更为玄妙。两个纠缠的粒子,不管距离多远,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观测就会即时影响到其它粒子。“量子纠缠就像在量子世界打了一个虫洞。”说到如何理解量子纠缠,丁洪用电影《星际穿越》中的虫洞打了个比方。 拥有指数级计算能力 中国科学院郭光灿院士曾这样解释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他说,量子比特可以制备两个逻辑态0和1的相干叠加态,换句话讲,它可以同时存储0和1。考虑一个N个物理比特的存储器,若它是经典存储器,则它只能存储2N个可能数据当中的某一个;若它是量子存储器,则它可同时存储2N个数据。而且随着N的增加,其存储信息的能力将呈指数级上升。 关于指数级增长的威力,丁洪讲了一个故事。在古代印度,一位老人带着他发明的国际象棋去见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决定赏赐他东西。老人却表示,国王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老人的愿望是什么? 在棋盘的第一格上放1粒小麦,第二格上放2粒小麦,第三格上放4粒,第四格上放8粒……一直到第六十四格为止。结果却发现,这是个天文数字。 为了开发量子计算机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无序数据库搜索和大数因子分解两种算法。 发展势头迅猛 量子计算不仅可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提升机器学习效率,还能应对复杂情况,如实现天气的精准预测。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如交通拥堵,也能依靠其算法解决。 “(量子计算)发展非常迅速。”丁洪说,以前普遍认为量子计算机是三、五十年之后才能出现的。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可能三五年后就会出现。 目前谷歌、微软、英特尔、IBM、阿里巴巴等国际巨头都积极参与到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中。2017年12月13日,IBM宣布将与三星、摩根大通和巴克莱银行等12家主要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商用量子计算。 为加速进入量子计算机阵营,各国政府也是“不惜血本”。2013年到2015年的财政预算显示,欧盟在该领域的投入达48亿元,美国投入31.5亿元用于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我国也投入19亿元推进量子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筹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一期建设用地810亩,一期总投资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