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传喜讯 朱溢眉荣获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26
  • 1月23日,从中国科学院2018年工作会上传来喜讯,由宁波材料所推荐的朱溢眉教授荣获中国科学院2017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宁波材料所作为推荐单位,也获得大会通报表彰。

      朱溢眉是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终身教授,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及基础科研设备和物质测试方法的顶尖专家,在物质结构分析和表征领域取得重要开创性成果,推动了物理、化学和材料等学科发展,在尖端表征设备和电子显微技术领域做出了全球引领性发明创新,提升了人类在原子尺度的物质观察水平。他领导了世界首台兆伏特超快电子显微镜研发,多次受美国政府委派组织科学方向和蓝图会议,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共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引用18000余次。他从1995年开始,长期致力推动中美科技合作与交流,组织高规格超导和量子材料领域双边研讨会,开辟了中美的全新合作领域与机制。他积极参与促成双边科研合作,为我国在原子尺度表征和电子显微学领域技术发展和多个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平台建设做出了直接贡献。

      2008年起,朱溢眉教授作为“中国科学院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应用国际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与宁波材料所在先进纳米能源材料结构表征与储能机制研究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取得突出成果。他利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先进的电镜表征设备,深入表征了新型石墨烯改性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并在国际上较早对石墨烯提升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剖析,双方合作论文累计引用超过400次,形成了重要学术影响力。在他的指导下,宁波材料所在设计研发具有超高比容量的下一代锂电池正极材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工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受到学术界关注,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中试开发,并吸引了吉利控股集团的投资合作。2016年以来,朱溢眉教授又参与宁波材料所“中国科学院卢嘉锡国际创新团队”,在磁性材料磁畴结构和动态磁化过程表征的实验方法及机理研究上开展合作。朱溢眉教授为宁波材料所高性能电镜平台搭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协助研究所购置了国内第一台JEOL产特制洛伦兹电镜,他每年到所开办“电子显微术前沿及其应用”系列讲座,提升了研究所在电子显微学表征领域的技术能力。同时,他作为中国科学院“海外人才大使”,为宁波材料所高层次人才引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3位获奖人,分别是来自英国卢瑟福实验室戴维·尼利(David Neely)教授、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彼得·乔治·布鲁尔(Peter G. Brewer)教授及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朱溢眉(Yimei Zhu)教授。

      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设立于2007年,旨在奖励在与中国科学院开展长期合作,并在突破关键技术和产出重大成果、建设大科学装置以及培养中国科学院科研人才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优秀外籍人才,同时鼓励和集聚更多的全球科技人才加入中国科学院共同开展科技创新。设立至今,已有31位外籍专家获奖。经推荐,其中有22位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8位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

      记者李华 通讯员高晓静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所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7
    • 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相比较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柔性、可大面积印刷制备等优点。目前制备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流策略是使用聚合物给体和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构建活性层。但聚合物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通常存在分子量和分散度难以精确控制、难提纯、材料的批次稳定性差等问题,相应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重复性降低,不利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而有机小分子的分子量确定,可以精确合成,易于提纯,批次稳定性好,有利于大规模制备。因此,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商业化应用潜力。但由于全小分子电池给体和受体都为小分子结构,使得其难以形成像聚合物薄膜那样较为理想的双连续互穿网络形貌。过强的给体结晶会使给体与受体严重共混,而太弱则不利于给体分子间紧密的π-π堆积,从而降低电荷传输。所以全小分子电池中难以调控的相形貌,致使其光电转化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近期,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葛子义团队报道了一种具有13.34%光电转化效率的非富勒烯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这是目前已报道的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效率之一。研究发现使用双氟原子修饰基于苯并二噻吩(BDT)单元的小分子给体的侧基,能有效提升器件电压,降低分子结晶性,改善相分离形貌;同时氟原子的引入能促使分子间更紧密的π-π堆积,从而使器件的效率获得显著提升。该研究进一步系统分析了不同取代位置和个数的氟化对于器件性能和分子堆积的影响,发现单氟取代对小分子的π-π堆积影响较小,并且其主要通过降低分子的HOMO能级来提升器件性能。而BDT连接的上下噻吩侧基的双氟化,则有利于形成F-H的非价键力作用,分子扭转角最小,最利于材料的共轭平面堆积,进而得到最高的光电转化效率。相关成果以13.34% Efficiency Non-fullerene All-Small-Molecule Organic Solar Cells Enabled by Modulating the Crystallinity of Donors via a Fluorination Strategy 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10.1002/anie.201910297)。   该研究得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219255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E0106000)、壳牌合作项目(No. PT78950)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R16B040002)等的支持。
  • 《2017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举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13
    • 为进一步聚焦新材料领域前沿创新,点燃新材料产业发展新引擎,12月8日,2017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在甬举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陆大明,乌克兰工程院第一副主席、两院院士尼古拉·卡特尔,乌克兰工程院院士、国家科学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尤里·赛门索夫,中国工程院瞿金平院士、李德群院士、薛群基院士,美国塞拉尼斯公司技术总监Wouter Gabrielse等50余位领导和专家与会。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坚,宁波市副市长李关定,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胡望荣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宁波市科技局局长励永惠主持。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宁波市政府共同主办,宁波市科技局承办。论坛以“材料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立足宁波材料产业优势基础、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和企业创新需求,围绕新材料的研发、制备技术革新、产业化应用等,开展多层次学术交流与研讨。 李关定在致辞中表示,新材料是宁波面向未来发展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经过十多年发展积淀,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成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次论坛邀请到来自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探讨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希望宁波产学研各界能学习借鉴新理念,进一步扩大交流合作,以国际化视野推动宁波新材料产业跨越发展。 主题报告会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瞿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德群,美国塞拉尼斯公司技术总监兼创新总监Wouter Gabrielse博士,美国欧特克公司模流工程部总监Russell Speight博士和比利时索尔维投资有限公司研究与创新中心中国区总监赵钢凯博士等五位中外院士专家分别聚焦各自研究方向,对新材料领域的高分子材料、化工新材料、废塑料加工技术创新以及智能技术在注塑成形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等进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