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红树林土壤碳来源研究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24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与环境健康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进行了全球尺度的分析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该研究确定了红树林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比较了河口红树林和海洋红树林的有机碳储量,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解析了影响红树林有机碳来源的主要因素。”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表示,该研究结合了红树林沉积物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氮碳比值和有机碳库的综合数据集,以及相关的环境和社会经济信息,包括红树林与河流的接近程度。

    红树林是最具生产力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提供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渔业生产、海岸保护、沉积物固定,尤其是碳固存。红树林沉积物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70%,其含量随着地理位置变化,这主要取决于沿海环境(如河口和海洋红树林)。蓝碳生态系统不仅通过生物过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且还作为从外部来源的碳的储存库。红树林沉积物,在潮汐交换的促进下,既积累了来自红树林植被的内源有机碳,也沉积了来自海洋或陆地的外源有机碳。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张靖凡表示,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源自红树林的内源有机碳是河口和海洋红树林表层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分别为49%和62%)。河口型红树林沉积物中积累的海源有机碳(21%)少于陆源有机碳(30%)。河口红树林在沉积物中积累的有机碳比海洋红树林多(分别为282±8.1 Mg C ha-1和250±5.0 Mg C ha-1),这可能主要是由于额外的陆源有机碳输入。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型红树林的碳储量占全球红树林总碳储量的67%,达到3025±345 Tg C,而河口红树林沉积物中的碳储量为1502±154 Tg C。该研究结果解析了沿海环境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的影响,强调了准确的量化有机碳来源对于有效分配蓝碳信用的必要性。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带一路”国家与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海洋负碳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413-z

    不同有机碳来源对河口和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相对贡献。研究团队供图

    河口和海洋红树林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的概念图。研究团队供图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0/532348.shtm
相关报告
  • 《红树林的保护治理与可持续利用》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14
    • 红树林是地球上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固碳、局部气候调节、水质过滤、海岸保护以及物种栖息地等重要功能。保护与恢复红树林将有助于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联合发起了国际红树林倡议:“从现在开始挽救我们的红树林!”。倡议是以上机构共同做出的承诺,将以实际行动保护红树林。 该倡议旨在将红树林的治理问题上升至全球层面,呼吁各国共同努力,促进分享和交流治理经验,鼓励合作并增强协同效应,停止乃至扭转红树林的减少与退化。 具体行动包括: 设立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的具体目标,并将其加入国际与各国的政治议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巴黎协议等; 汇聚保护红树林的前沿知识与技术,促进知识共享,缩小各地方对红树林治理的认知差异; 支持创新性的红树林治理项目,并将最佳范例向各界传播,使保护红树林纳入各国发展规划并成为主流。 该倡议向全球各国、其它相关倡议以及机构开放,期待各界的关注和加入,共同促进全球红树林保护。 IUCN长期致力于为自然保护提供解决方案,于今年初出版了一篇有关红树林治理的详尽报告,是属于“从现在开始挽救我们的红树林!”倡议的部分工作。 《盘结的树根与变化的潮汐:红树林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治理》 报告的《执行摘要》 该报告详细介绍了在人口不停增长以及城市化持续推进的趋势下,相当一部分的红树林被砍伐,部分被替换为养虾场或其它水产养殖地,一部分用作滨海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同时,城市排污造成的水质污染也使红树林不断退化减少。 然而,现存的法律法规不足以解决此类对红树林质量与数量产生不良影响的威胁。 治理红树林需要根据当地背景制定最为契合的方法与执行程序,不同国家和地方社区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理策略。 报告通过分析来自七个国家的案例,评估红树林治理的各种法律和政策,探索和总结在不同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制定相适应的法律和法规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红树林的治理效果,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红树林是国际上的重要自然资源,有相当一部分红树林及其关联的生态系统占地横跨两个甚至好几个国家,例如:非洲东部海岸、中美洲东部和西部海岸以及东南亚。各国在获取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服务时也有责任实施保护红树林的措施。 报告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在国际法律框架下与红树林治理有关的概念和基本准则,对制定区域性保护方案有重要影响。各国通过签署以国际法律准则为基础制定的国际公约以及多边和双边协议,承诺对红树林开展保护行动。 与红树林治理相关的国际公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 - 国际湿地公约 - 世界遗产公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水道公约 -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水公约 在国家层面,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治理通常是呈碎片化的,十分复杂。红树林治理的法律法规通常被归入其它不同的类别,例如林业、海洋、渔业、水、湿地以及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相关法律,而缺少专有的红树林保护法。 除了常见的直接保护,该报告还建议采用设立保护地、制定行业条例、综合规划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等方法治理红树林生态系统。另外,可研究和试验基于市场的管理机制,比如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可持续产品认证、碳抵消以及财政激励等方法。 除了特定的法定工具和方法以外,作为建立机制和制度的依据,基础法律结构也是红树林治理的关键。该报告从法律结构的角度探索治理红树林的具体抓手,例如在宪法规定的权利、制度结构、国土资源权属制度、良好治理的要素、社区参与以及矛盾解决等方面。 该报告建议: 制定专门的政策保护和促进红树林可持续利用; 在宪法准则以及国际公约中落实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可参考现存其它类别的法律法规; 确保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加强沟通与信息分享,向各界阐明红树林治理的指令; 加强各级部门的能力,确保资金充足,推动能力建设以及提高各级人员的相关知识和保护红树林的意识; 建立国家红树林数据库,收集和管理相关信息,确保决策者与公众能够获取足够的科学信息; 促进当地社区、私营部门以及公众参与红树林恢复、管理和治理。
  • 《红树林真菌来源抗骨质疏松药物先导物发现和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刘永宏团队在海洋来源抗骨质疏松药物先导物的发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从红树林根和根际土壤来源的两株青霉真菌中分别筛选发现了可作为抗骨质疏松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坦桑瓦酸和雌诱素类衍生物并阐明作用机制,成果分别发表在《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和《欧洲药物化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由于骨吸收超过骨形成而导致骨量减少和髓腔扩张,表现为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提高。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地诺单抗和唑来膦酸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代表性药物,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但都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先导物至关重要。红树林处于具有高盐、低氧、强紫外辐射和频繁的潮汐特点的海陆潮间带。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下,红树林共附生和底泥来源微生物可产生化学结构新颖和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团队运用HPLC-DAD和GNPS分子网络技术,从湛江沿海红树林的根部来源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teckii SCSIO 41025中定向分离鉴定坦桑瓦酸(Tanzawaic acid)衍生物40个,含22个新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penicisteck acid F显著抑制NF-κB荧光素酶活性和破骨细胞的生成。机制研究表明,penicisteck acid F降低了RANKL诱导的IκBα降解、NF-κB p65核转位、NFATc1的激活和核转位以及相关mRNA的表达。通过细胞热转移实验、表面等离子共振以及基因敲除实验证明,NF-κB p65是penicisteck acid F抗骨质疏松的潜在作用靶标。动物实验证明penicisteck acid F可显著减轻去卵巢小鼠的骨质疏松症。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坦桑瓦酸类药物先导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成药性。成果以“Identifying marine-derived tanzawaic acid derivatives as novel inhibitors against osteoclastogenesis and osteoporosis via down-regulation of NF-κB and NFATc1 activation”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博士后陈春梅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刘永宏、研究员周雪峰和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谭艳辉为共同通讯作者。 团队从红树林根际土壤来源青霉真菌SCSIO 41410中分离鉴定了13个结构新颖的雌诱素(sirenin)衍生物,其中eupenicisirenin C显著抑制NF-κB荧光素酶活性和破骨细胞的生成。进一步研究表明,eupenicisirenin C对cGAS-STING信号通路具有抑制作用,对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泼尼松龙诱导的斑马鱼骨质疏松症模型中,eupenicisirenin C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潜力,其作用机制与调节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相关通路相关。成果以“Discovery of a novel anti-osteoporotic agent from marine fungus-derived structurally diverse sirenins”为题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博士生蔡健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周雪峰、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靳梦和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谭艳辉为共同通讯作者。 以上研究基于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和药理学的深度合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疾病提供了两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海洋来源新颖抗骨质疏松药物先导化合物。成果申请了相关专利。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广东省特支计划团队项目和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等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3c01748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2352342301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