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的保护治理与可持续利用》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4-14
  • 红树林是地球上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固碳、局部气候调节、水质过滤、海岸保护以及物种栖息地等重要功能。保护与恢复红树林将有助于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联合发起了国际红树林倡议:“从现在开始挽救我们的红树林!”。倡议是以上机构共同做出的承诺,将以实际行动保护红树林。 该倡议旨在将红树林的治理问题上升至全球层面,呼吁各国共同努力,促进分享和交流治理经验,鼓励合作并增强协同效应,停止乃至扭转红树林的减少与退化。 具体行动包括: 设立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的具体目标,并将其加入国际与各国的政治议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巴黎协议等; 汇聚保护红树林的前沿知识与技术,促进知识共享,缩小各地方对红树林治理的认知差异; 支持创新性的红树林治理项目,并将最佳范例向各界传播,使保护红树林纳入各国发展规划并成为主流。 该倡议向全球各国、其它相关倡议以及机构开放,期待各界的关注和加入,共同促进全球红树林保护。 IUCN长期致力于为自然保护提供解决方案,于今年初出版了一篇有关红树林治理的详尽报告,是属于“从现在开始挽救我们的红树林!”倡议的部分工作。 《盘结的树根与变化的潮汐:红树林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治理》 报告的《执行摘要》 该报告详细介绍了在人口不停增长以及城市化持续推进的趋势下,相当一部分的红树林被砍伐,部分被替换为养虾场或其它水产养殖地,一部分用作滨海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同时,城市排污造成的水质污染也使红树林不断退化减少。 然而,现存的法律法规不足以解决此类对红树林质量与数量产生不良影响的威胁。 治理红树林需要根据当地背景制定最为契合的方法与执行程序,不同国家和地方社区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理策略。 报告通过分析来自七个国家的案例,评估红树林治理的各种法律和政策,探索和总结在不同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制定相适应的法律和法规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红树林的治理效果,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红树林是国际上的重要自然资源,有相当一部分红树林及其关联的生态系统占地横跨两个甚至好几个国家,例如:非洲东部海岸、中美洲东部和西部海岸以及东南亚。各国在获取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服务时也有责任实施保护红树林的措施。 报告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在国际法律框架下与红树林治理有关的概念和基本准则,对制定区域性保护方案有重要影响。各国通过签署以国际法律准则为基础制定的国际公约以及多边和双边协议,承诺对红树林开展保护行动。 与红树林治理相关的国际公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 - 国际湿地公约 - 世界遗产公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水道公约 -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水公约 在国家层面,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治理通常是呈碎片化的,十分复杂。红树林治理的法律法规通常被归入其它不同的类别,例如林业、海洋、渔业、水、湿地以及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相关法律,而缺少专有的红树林保护法。 除了常见的直接保护,该报告还建议采用设立保护地、制定行业条例、综合规划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等方法治理红树林生态系统。另外,可研究和试验基于市场的管理机制,比如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可持续产品认证、碳抵消以及财政激励等方法。 除了特定的法定工具和方法以外,作为建立机制和制度的依据,基础法律结构也是红树林治理的关键。该报告从法律结构的角度探索治理红树林的具体抓手,例如在宪法规定的权利、制度结构、国土资源权属制度、良好治理的要素、社区参与以及矛盾解决等方面。 该报告建议: 制定专门的政策保护和促进红树林可持续利用; 在宪法准则以及国际公约中落实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可参考现存其它类别的法律法规; 确保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加强沟通与信息分享,向各界阐明红树林治理的指令; 加强各级部门的能力,确保资金充足,推动能力建设以及提高各级人员的相关知识和保护红树林的意识; 建立国家红树林数据库,收集和管理相关信息,确保决策者与公众能够获取足够的科学信息; 促进当地社区、私营部门以及公众参与红树林恢复、管理和治理。

相关报告
  • 《中国红树林保护与恢复的新起点》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7-08
    • 红树林 是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作用,有“海岸卫士”、“造陆先锋”的美誉,更重要的是,它们将成为气候变化问题的有力解决方案之一。 深圳湾的红树林湿地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考察时提出, 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强调了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下一步将着重对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工程和规划体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强化科技支撑等四大方面。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的主题也被定为“ 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 ”,可见红树林生态系统被寄予厚望。 当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指导、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支持下,由保尔森基金会、老牛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MCF)主办的“ 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会 ”(以下简称发布会)在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顺利举行。 报告发布揭幕仪式 发布会采用“线上直播+线下发布”的形式。由 保尔森基金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石建斌博士 担任主持,一众专家参与汇报和讨论。约20万观众在线收看了本次发布会。 保尔森基金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石建斌博士 十八个月,多方精心打磨   2018年11月,保尔森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和老牛基金会等共同启动“ 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 ”。 项目针对我国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的现状,结合海岸带修复、“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的现状和需求,分析我国红树林管理、保护、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相关政府部门及国内外权威的红树林研究和管理机构和专家等合作,对我国的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战略进行详细研究,提出具体保护恢复方案,共同推进研究成果形成政策建议,推动我国红树林保护战略的形成和实施,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发布会现场 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项目全面梳理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管理和利用的情况,展示了中国红树林相关领域保护的全貌,并形成多项结论与建议,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认识和决策参考。 2020年正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走向世界的舞台,湿地保护冲刺期,项目成果为我国实现湿地保护目标提供更为具体的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2016年颁布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提出, 推进实现到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 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鲍达明副司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鲍达明副司长在会上致辞,肯定了该项目对我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的支撑作用: “我 国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成为了世界少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国家之一。湿地管理司作为项目指导单位,参与历时一年半,感谢各位专家与基层的各位专家发现并提出问题与针对性的建议。 ”他表示,希望推动研究成果纳入到国家红树林保护的在法律法规、监督管理、工程规划等多方面的规划设计中。 嘉宾致辞 保尔森基金会自然和环境保护项目总监牛红卫、老牛基金会秘书长安亚强、红树林基金会(MCF)理事长雷光春教授通过线上致辞方式表达了对项目成果的期待。在发布会上回顾了项目框架、保护目标,及对我国海岸带修复及滨海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与未来推进方向,特别是红树林在气候变化、候鸟迁飞路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示,本项目通过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滨海湿地为起点,三方将继续探索、支持湿地保护与迁飞路上的生命线。 八大章节,分析保护成果和发展空间   会上,项目专家组组长、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王文卿教授对《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报告(摘要版)》的主要结论与建议进行了解读。 项目专家组组长、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王文卿 报告结合新时期全球和中国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根据我国红树林分布和保护现状, 分析了我国红树林退化的现实及导致退化的主要原因 ;从人员管理、社区参与、科研监测等方面 评估了我国红树林保护管理中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及其对保护成效的潜在影响 ;从修复目标设定、修复地点选择、修复标准的选用和修复措施的采用、修复树种选择等方面 分析我 国现行红树林修复工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尤其是对我国目前以滩涂造林、人工修复为主的红树林修复模式、及国内红树林造林标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此基础上,报告就未来中国红树林修复的目的设定、修复途径和措施、修复标准使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 应以恢复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及其服务功能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一味单纯地追求红树林面积增加,应以“退塘还林”作为中国红树林修复的主战场,并开展相应研究 。报告还就目前中国在红树林可持续利用及外来物种入侵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分析,并在红树林的管理、修复、可持续利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现场活动还邀请相关嘉宾举办了圆桌沙龙,回答直播观众与媒体朋友的问题。将直播间的火热气氛推向高潮,许多关注环保领域的观众借这次难得的机会对专家提问,专家们一一详尽作答。 精选问题: 问 我国现在这么注重红树林的保护,那接下来会有什么具体的保护措施出台吗?   答 鲍达明 :这个问题很好,是我们的一个难点。从红树林保护恢复这件事情上来说,我们首先注重的是保护。把现有的红树林保护好,一个需要自然保护地的形式,另外是法律法规的形式,要严格地立法和执法。其次是恢复,红树林要从过去造林、抚育的层面,转换到湿地生态系统的层面。对红树林的林地、潮沟、外滩、浅海水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保护和修复。在相关联的工作中,制定红树林保护修复标准,对现有的五个行业标准和八个地方标准,进行一定的修订和完善。要把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标准和规范制定作为未来的重点工作。同时,湿地的监测和评估方面,构建红树林监测的野外台站,实现对红树林的动态监测,更好、更迅速、更及时地服务红树林保护管理工作。   问 我国重视红树林的保护,为什么还有25%的天然红树林不纳入保护?   答 王文卿 :在我们国家,红树林的保护比例已经是比较高的。全球差不多四分之一受到保护,而我国所有的红树林(保护比例)应该超过了一半,而天然林超过了四分之三。实际上在我们的保护地范围之内,还有一些天然的红树林,按照现有的法律也是不能动的。但我们也并不赞成百分之百把它保护起来,因为关键是保护成效,保护的有效性,如果说把这些有效保护起来了,现有的保护地能够落实的话,已经是很好的。   问 为什么说红树林是全球极具生态旅游和生态养殖价值的自然景观?   答 王文卿 :红树林处于海跟陆之间,两种特色兼而有之,里面的动植物,每一样都非常吸引人。所以综合的生态旅游价值是其他的生态系统所不具备。 红树林的生态旅游价值的发挥,并不能通过简单的观光,而是通过体验游,尤其是带有一定深度的体验游的方式实现。目前这点对于旅游经营从业者而言,我们的红树林管理体制要求还是比较高。按照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在保护区里面开展生态旅游受到较多限制。但如果未来条件允许。在非保护地通过人工的方式营造一片红树林用于尝试生态旅游,前景可期。 生态养殖方面,目前缺乏有效的生态养殖模式和推广途径,过去红树林里面也有一些传统养殖,比如海鸭。但是老百姓效仿以后,规模容易失控,政府发现了问题,只能禁止。所以说我们需要在目前现行的条件下,寻找一种红树林保护跟生态养殖之间的平衡。这个不只是从技术角度,更多是对政府未来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问 政府以及社会组织都在积极推动社会化参与模式,开展与红树林或滨海湿地保护有关的公众宣传和科普教育工作,能否介绍红树林基金会这些年的经验?   答 孙莉莉 :红树林基金会自2012年起,在深圳开展滨海社区保护和基于滨海湿地的自然教育。以深圳湾为例,2015年在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支持下,在保护区建立了第一个自然教育中心,随后与市城管局合作,在深圳湾公园建立第二个自然教育中心。而我们身处的发布会现场所在的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在福田区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的。有了各政府部门支持,我们建立了“环深圳湾自然教育中心”,每年能够覆盖周边约5万多人次。尤其重要的是,里面包括了2万多的中小学生,这在全国自然教育领域是一个特别好的成绩。 特别是冬季,我们在深圳湾开展红树林导览和红树林湿地生态观鸟活动,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三个自然教育中心都能很容易地、非常近距离地看到濒危水鸟——黑脸琵鹭。我相信每个深圳的孩子,将来不在深圳的时候,一定会想起红树林,想起滨海湿地,想起以黑脸琵鹭为代表的美丽水鸟,这些可能会成为他们心中的乡愁。 另外在保尔森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多年在中国滨海湿地网络积极推动湿地教育。在北戴河湿地、条子泥珍禽保护区、湛江保护区、北仑河保护区,海口五缘河湿地,都协助创建了自然教育中心。政府部门、科研单位、NGO,共同努力推动社会化参与,湿地自然教育,一定能在全国落地,开花结果。   (点击阅读原文回看完整问答) 研究成果的发布,并不是一个终点。恰恰相反,这只是一个开始。意味着我们对中国红树林有着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对于我们开启中国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工作,有了更多的参考依据、数据和案例。保护红树林、保护湿地、保护自然生态,任重道远。我们未来仍将不忘初心,深耕不辍。 愿人与湿地,生生不息 。
  • 《红树林可以帮助国家减少碳排放》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1-13
    • 地理学家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发现,沿海红树林等植被,海草,盐沼可能是最有效的栖息地减少碳排放。 这项研究是由地理学系的研究人员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学院和社会科学,表明有大量海岸线的国家可以扩大这些生态系统进一步抵消他们的化石燃料排放。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快报》杂志上2018年10月24日。最近巴黎协议设定的目标所有国家在未来成为碳中性的,利用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海岸植被的影响 海岸植物,被称为“蓝碳”的生态系统,可以快速增长和有能力积累的水饱和土有机碳包围着它。因此,蓝色碳像红树林植被能够更有效地储存碳,在热带雨林等,其他生态系统不能够。 在全球范围内,蓝碳减少的影响,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的有限范围。事实上,只有0.42%的2014年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减轻这些生态系统。然而,对于国家广泛的海岸线,温和的碳排放,和有限的森林砍伐,这些栖息地可以有效地抵消一些化石燃料排放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国与国之间的蓝色碳变化 的研究显示,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和孟加拉国,这是世界上排名前50的化石燃料排放国家,红树林就减轻1%以上的国家碳排放在2014年。 “在2014年,哥伦比亚红树林表面覆盖了大约1700平方公里,每年产生的碳排放2300万吨。我们的研究表明,红树林减轻每年近260000吨的排放。如果国家碳排放减少和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这个比例会更大,”皮埃尔Taillardat博士解释说,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进行研究的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学系,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 “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将会是很有趣的国家,如印尼和马来西亚,由于其广泛的海岸线被红树林。然而,两国的红树林森林砍伐率高实际上是减少这种自然碳汇过程的重要性,”Taillardat博士继续说道。 因此,红树林被发现是一个来源的碳到大气中在马来西亚,因为当他们被转换成其他的土地,这个remobilises长期存储碳和产生碳排放。同样,在印尼,红树林只有减轻0.4%的国家碳排放在2014年因为红树林森林砍伐抵消这个生态系统碳吸收的多。 然而,助理教授马西莫Lupascu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这项研究的合作者之一,声称如果红树林森林砍伐是停了下来,他们可能会减轻马来西亚的自然碳排放量的1.6%左右。在印尼,这将是更有效的,减少大约2.6%的人为碳排放。 恢复红树林限制环境影响 结果表明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是一个直接的方式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除了所有这些生态系统提供的其他福利。红树林的启示和其他蓝色碳生态系统是如此有效的收藏家引发了背后的科学家研究,推动他们的保护。 “红树林修复不必是困难的。如果操作正确,需要几年开始种植新树的森林。通过创建条件类似的发现在自然森林,例如,适量的潮汐洪水,可以扩大红树林栖息地和吸收更多的碳,”阐述了副教授Daniel薯条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也是该项研究的合作者之一。 最终,这项研究可能会影响各个国家如何维护他们的巴黎协议,即国家必须删除尽可能多的碳排放到2100年。研究人员认为,扩大蓝色碳生态系统可以使这个目标要现实得多。 Taillardat博士说:“考虑到高土地和滞后时间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成为化石fuel-independent,固碳潜力高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扩张是一个低成本的选择,可以导致这个巴黎协议承诺。” ——文章发布于2018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