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靶向治疗纳米多肽药物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发布时间:2020-10-14
  • 近日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以下简称“国家纳米中心”) 王磊研究员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Kit. Lam教授关于纳米仿生多肽药物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该论文的题目是“Transformable HER2 targeting nanoparticles arrest HER2 signaling leading to tumour death in vivo”。研究人员利用可形变多肽纳米颗粒仿生细胞外基质构筑多肽纳米纤维网络,取得比较好的肿瘤治疗效果,促进了多肽纳米药物的转化进程。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结合前期仿生多肽工作 (ACS Nano, 2017, 11, 4086–4096),设计了靶向Her2并形成细胞外基质样纳米纤维网络的多肽分子,成功地利用配受体相互作用诱导的形变和自放大组装的仿生过程在Her2 阳性乳腺癌细胞构筑了纤维网络。该纳米多肽药物对HER2 阳性的乳腺癌模型小鼠的治疗非常有效,小鼠肿瘤在治疗后逐渐减小至完全消失,模型老鼠生存期大大延长 (Nature Nanotech., 2020, 15, 145–153)。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Kit Lam教授是多肽领域专家,曾担任血液肿瘤科主任,后组建生物化学和分子医学系并担任主任,他发明的OBOC可以广泛用于生物活性多肽的筛选 (Nature, 1991, 354, 82–84)。

    该工作基于国家纳米中心王浩课题组提出的活体自组装理念。前期工作表明,通过亲疏水平衡的调控,可以在模型小鼠的肿瘤组织实现多肽纳米颗粒向纳米纤维的转化,滞留时间显著增加 (Adv. Mater., 2017, 29, 1605869)。

    该纳米多肽药物的作用机理具有普适性,可以利用现有膜蛋白药物靶点开发出系列仿生纳米多肽药物,作者已经申请了相关发明专利。需要再次指出的是以上抗肿瘤效果主要是基于肿瘤小鼠模型活体实验,从实验室动物模型到临床转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家纳米中心王磊研究员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Kit. Lam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项目支持。

    文章来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智能抗肿瘤纳米药物方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发布时间:2020-10-14
    • 2020年6月22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研究员、吴雁研究员和赵宇亮院士团队合作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Combination of tumour-infarction 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via the co-delivery of doxorubicin and thrombin encapsulated in tumour-targeted nanoparticles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0-0573-2)。通过智能纳米药物负载促凝因子和化疗药物,实现特异性靶向栓塞肿瘤血管的同时,促进化疗药物同步富集到无血供或不依赖血管生长的肿瘤边缘区域,有效提高血管栓塞疗法的治疗效果(图 1)。该研究为开发新型的抗肿瘤血管药物提供新思路,同时对提高临床已有栓塞疗法疗效的方案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论文第一作者为李素萍研究员、张银龙博士。   肿瘤血管栓塞疗法是通过在已形成的肿瘤血管内形成血栓,阻断肿瘤血液供应,使肿瘤细胞因缺乏营养和氧气,而饥饿坏死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临床上大多数癌症患者而言,抗肿瘤治疗所针对的多是已经血管化的肿瘤。因此,肿瘤血管栓塞疗法呈现出广谱高效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迄今为止寻找安全而有效的血管栓塞疗法仍然是该研究领域的一个“瓶颈”问题。自2011年开始,聂广军研究员团队在智能纳米药物调控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系统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 针对以上科学挑战,在赵宇亮院士的支持和指导下,李素萍、丁宝全和聂广军等合作发展了一种新型DNA纳米机器人,将凝血酶装载到其内部,实现了凝血酶在肿瘤组织中的精确定位、可控暴露,选择性诱导肿瘤血管栓塞,有效 “饿死”肿瘤的科学目的(Nature Biotechnology,2018, 3, 258-264)。该研究工作革新了肿瘤血管栓塞治疗手段。DNA纳米机器人代表了未来人类精准药物设计的全新模式,为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全新的智能化策略。 另一方面,肿瘤血管内的血小板通过分泌颗粒内含物和/或直接粘附到血管内皮表面,保护血管的完整性,血小板这一特殊功能阻止了药物在瘤内的跨内皮渗透,限制了疗效。针对该科学问题,聂广军和李素萍等合作发展了一种靶向清除肿瘤局部血小板的聚合物纳米药物,定点清除肿瘤局部血小板,扩大血管内皮间隙,从而提高化疗药物的瘤内富集(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7, 1, 667-679)。该工作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增加肿瘤血管内皮通透性的新技术,可用于化疗/小分子药物的增效减毒。 研究团队近期受邀,针对智能纳米药物调控肿瘤血管微环境,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2019, 52, 2703-2712;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 2020, 40, 1084-1102和Trends in Biotechnology,2019, 6, 573-577等撰写了综述和评述文章,系统总结了肿瘤微环境血管系统的最新进展和挑战。 以上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专项、中科院先导专项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创新群体等项目支持。 文章来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兼具高强度与高塑性的新型多级纳米结构镁合金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发布时间:2020-10-20
    • 镁合金由于具有比强度高和低密度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医药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由于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结构,致使其延展性较差,获得兼具高强度与高塑性的镁合金也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前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在镁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纳米结构,能够显著改善镁合金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会导致其塑性的显著降低。   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大湾区研究部吕坚院士及其合作者,在先前发现非晶包裹纳米晶的超纳双相镁合金可实现近理论强度(Nature 545, 80-83 (2017))的基础上,以AZ31合金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SMAT在镁合金表面得到梯度纳米晶,再通过磁控溅射在合金表面沉积Mg基双相金属玻璃薄膜(Mg-Zn-Ca),创新性的将纳米双相金属玻璃与梯度纳米晶结构结合在一起,设计出全新多级结构镁合金。研究结果表明,该合金屈服强度较原合金提升31%,达到230MPa,与SMAT镁合金强度相当;同时该合金的延伸率较SMAT镁合金提升3倍,达到20%,恢复至未SMAT(粗晶)水平,从而实现了高强度与高塑性的有效结合。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级纳米结构镁合金的优异力学性能包括三种变形机制,包括:双相金属玻璃发生多重剪切带与纳米晶化,金属玻璃阻挡纳米晶层的裂纹延伸,以及SMAT纳米晶层的晶粒长大。类似的新型纳米结构可以得到高强度高塑性铜。这一合金结构设计理念有望在其他合金体系,特别是密排六方结构合金中,实现高强度与高延伸性的结合,并指导未来新材料设计。   相关成果以“Nano-dual-phase metallic glass film enhances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a gradient nanograined Magnesium allo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 文章来源: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