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高强度与高塑性的新型多级纳米结构镁合金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发布时间:2020-10-20
  • 镁合金由于具有比强度高和低密度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医药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由于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结构,致使其延展性较差,获得兼具高强度与高塑性的镁合金也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前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在镁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纳米结构,能够显著改善镁合金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会导致其塑性的显著降低。

      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大湾区研究部吕坚院士及其合作者,在先前发现非晶包裹纳米晶的超纳双相镁合金可实现近理论强度(Nature 545, 80-83 (2017))的基础上,以AZ31合金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SMAT在镁合金表面得到梯度纳米晶,再通过磁控溅射在合金表面沉积Mg基双相金属玻璃薄膜(Mg-Zn-Ca),创新性的将纳米双相金属玻璃与梯度纳米晶结构结合在一起,设计出全新多级结构镁合金。研究结果表明,该合金屈服强度较原合金提升31%,达到230MPa,与SMAT镁合金强度相当;同时该合金的延伸率较SMAT镁合金提升3倍,达到20%,恢复至未SMAT(粗晶)水平,从而实现了高强度与高塑性的有效结合。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级纳米结构镁合金的优异力学性能包括三种变形机制,包括:双相金属玻璃发生多重剪切带与纳米晶化,金属玻璃阻挡纳米晶层的裂纹延伸,以及SMAT纳米晶层的晶粒长大。类似的新型纳米结构可以得到高强度高塑性铜。这一合金结构设计理念有望在其他合金体系,特别是密排六方结构合金中,实现高强度与高延伸性的结合,并指导未来新材料设计。

      相关成果以“Nano-dual-phase metallic glass film enhances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a gradient nanograined Magnesium allo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

    文章来源: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相关报告
  • 《乳腺癌靶向治疗纳米多肽药物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发布时间:2020-10-14
    • 近日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以下简称“国家纳米中心”) 王磊研究员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Kit. Lam教授关于纳米仿生多肽药物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该论文的题目是“Transformable HER2 targeting nanoparticles arrest HER2 signaling leading to tumour death in vivo”。研究人员利用可形变多肽纳米颗粒仿生细胞外基质构筑多肽纳米纤维网络,取得比较好的肿瘤治疗效果,促进了多肽纳米药物的转化进程。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结合前期仿生多肽工作 (ACS Nano, 2017, 11, 4086–4096),设计了靶向Her2并形成细胞外基质样纳米纤维网络的多肽分子,成功地利用配受体相互作用诱导的形变和自放大组装的仿生过程在Her2 阳性乳腺癌细胞构筑了纤维网络。该纳米多肽药物对HER2 阳性的乳腺癌模型小鼠的治疗非常有效,小鼠肿瘤在治疗后逐渐减小至完全消失,模型老鼠生存期大大延长 (Nature Nanotech., 2020, 15, 145–153)。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Kit Lam教授是多肽领域专家,曾担任血液肿瘤科主任,后组建生物化学和分子医学系并担任主任,他发明的OBOC可以广泛用于生物活性多肽的筛选 (Nature, 1991, 354, 82–84)。 该工作基于国家纳米中心王浩课题组提出的活体自组装理念。前期工作表明,通过亲疏水平衡的调控,可以在模型小鼠的肿瘤组织实现多肽纳米颗粒向纳米纤维的转化,滞留时间显著增加 (Adv. Mater., 2017, 29, 1605869)。 该纳米多肽药物的作用机理具有普适性,可以利用现有膜蛋白药物靶点开发出系列仿生纳米多肽药物,作者已经申请了相关发明专利。需要再次指出的是以上抗肿瘤效果主要是基于肿瘤小鼠模型活体实验,从实验室动物模型到临床转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家纳米中心王磊研究员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Kit. Lam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项目支持。 文章来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纳米碳材料高效催化过氧化氢电合成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发布时间:2020-10-20
    • 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环境友好的氧化剂,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精细化工、电子工业等领域,被列为全球一百种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之一。H2O2的工业生产主要依赖以氢气和氧气为原料的“蒽醌法”,然而该方法存在能耗高、原料和产物转移和储存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通过电化学氧还原途径制备过氧化氢的新方法作为一种潜在的替代路径受到重视。目前电化学氧还原制备过氧化氢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是贵金属材料(Pd、Au、Ag、Pt-Hg等),因其储量有限、价格高昂,难以满足现代化工对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纳米碳材料有望作为贵金属催化剂的替代材料应用于电化学氧还原反应中。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联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碳催化反应过程和新颖碳催化反应体系的研发,近期在纳米碳材料高效催化过氧化氢电合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先通过关联典型碳材料表面化学结构与其催化氧气电化学还原生成过氧化氢的反应活性可以发现:二电子氧还原反应的选择性与碳材料表面的羰基和羧基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羧基的本征活性是羰基官能团的5倍以上。碳材料表面的羧基官能团是氧气电化学还原制备过氧化氢的主要活性中心。上述碳催化氧气电化学还原反应活性中心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氧还原反应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过氧化氢与羧基官能团之间的结合能力。碳材料表面的羧基活性位点上二电子氧还原过程生成的H2O2若不能及时地脱附,极易被进一步还原发生四电子反应生成水,因此如何保证H2O2在活性中心上及时脱附是提高其选择性和产率的关键。   基于上述反应过程和机理分析结论,源催化材料课题组齐伟博士与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和福州大学谢在来课题组开展合作,成功实现利用界面工程手段和反应动力学思想来调控碳催化电化学氧还原反应选择性的创新研究思路。具体做法是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三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与羧基基团的静电相互作用降低碳材料表面羧基官能团与二电子氧还原产物HO2-的相互作用,阻止其被进一步还原,成功实现了高选择性电合成H2O2的过程。这种碳/表面活性剂复合催化材料体系展现出目前已知报道最高的H2O2选择性(>96%)、最宽的过电位窗口(>0.8 V)和可观的稳定性(>10h)。鉴于纳米碳/表面活性剂复合电极材料在过氧化氢电合成反应中的优异催化表现,整个反应体系能耗低、绿色、可持续、稳定性好的特点,尤其是对该体系结构-功能关系的深刻理解,这项研究工作对未来设计开发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高产率、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的电合成过氧化氢化合物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述两部分系统工作分别以全文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活性中心定性与定量)和Chem(反应动力学以及表面活性剂的促进作用)杂志,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为联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课题组的卢星宇同学和吴光栩博士。相关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促会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资助,论文作者对上述项目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文章来源:国研中心 联合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