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功能钙钛矿氧化物多孔膜及节能再生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2-21
  • 钙钛矿氧化物具有独特的光电及催化活性,在高温催化、气体分离及光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青岛能源所膜分离与催化研究组前期在新型钙钛矿氧化物开发及其催化-膜分离性能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近期,该研究组王玉超副研究员采用钙钛矿氧化物La0.7Sr0.3CoO3(LSCO)多孔膜,不仅能够促进高效的太阳光驱动水蒸发,同时可催化降解生物污染物,实现多孔膜的节能再生。

      自然水域中往往存在藻类等生物污染物,以及种类繁多的有机污染物。在太阳光驱动的蒸发过程中,污染物会在光热膜中富集生长,造成膜污染,导致膜材料的性能下降。高温降解能够有效去除生物以及有机污染物,是实现膜再生的理想手段。但污染物热分解过程需要较高温度,从而造成能源的巨大耗费。而降低污染物燃烧分解温度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实现膜材料的节能再生,推动光热材料在实际水环境中的应用。
      该研究组负责人江河清研究员提出同时利用钴基钙钛矿的催化和光热性能,开发多功能钙钛矿氧化物多孔膜。在以水藻、三聚氰胺为污染物的测试中,LSCO多孔膜显著降低了附着其上的污染物的燃烧分解温度,减少了多孔膜在燃烧过程中再生能耗,达到节能再生的目的。由于钙钛矿氧化物多孔膜高的热稳定性,在多次膜再生循环后性能几乎可以完全恢复。该工作巧妙利用钙钛矿氧化物的光热和催化性能,解决了光热膜在实际应用中的生物污染问题。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no Energy杂志上(Nano Energy, 2020, 70, 104538)。(文/图 王玉超)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20300951
      Multifunctional Perovskite Oxide for Efficient Solar-driven Evaporation and Energy-Saving Regeneration
      

    图1.钙钛矿氧化物多孔膜微结构在生物污染和节能再生过程中的变化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一系列电化学制氢纳米电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11
    •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因具有高质量能量密度、燃烧产物无污染、利用率高等优点,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被誉为21 世纪最理想的新能源。电解水制氢是一种重要的制氢技术,但在实际制氢过程中,制氢效率较低。因此,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发高性能电解水催化剂,以期实现高效制氢。   梁汉璞研究员带领的能源材料与纳米催化研究组致力于探索合成具有高性能的纳米催化剂,应用于相关领域。近来,在电化学制氢领域取得一系列进展:   1)研发出一种新颖的“快速还原-原位相转变”策略,在商业炭(VulcanXC-72)载体上成功制备出具有丰富活性位点的纳米级超薄钴铁(CoFe)双金属羟基氧化物。本研究为在温和条件下制备分散均匀的多金属电催化剂提供一种全新的策略(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9; 11 (29): 25958-25966);   2)成功将介孔超薄钴氧化物(CoOx)纳米片生长在碳纸上,并将生长氧化钴纳米片的碳纸直接作为工作电极,研究了其电催化析氧性能。本研究为大规模制备具有高活性的析氧反应工作电极供了一种全新思路(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2019;2(3):1977-1987);   3)采用简单且低成本的电氧化方法成功地合成了3D多孔铁钴(FeCo)双金属羟基氧化物(3D-FeCoOOH/CC)直接作为高效电极电催化析氧反应,对于析氧反应具有34.9 mV dec-1的塔菲尔斜率,优于商业氧化铱(IrO2)催化剂(Chin J Catal.2019;40:1540-1547);   4)以Co(钴)金属纳米颗粒为牺牲模板,成功制备出了空心铑(Rh)纳米球,与文献中所报道的铑基催化剂以及商业铑碳(Rh/C)催化剂相比,在电催化析氢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Electrochimica Acta. 2018; 282: 853-859);   5)将合成得到的表面光滑的CoEGAc(钴的有机配合物)纳米盘作为析氧反应电催化剂,经过电化学氧化一定时间,CoEGAc纳米盘生成纯相多孔羟基氧化钴(CoOOH)纳米盘,并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析氧性能。本实验提供了直接实验证据证明CoOOH是钴基催化剂在碱性条件下析氧反应过程中的稳定活性晶相。(Electrochimica Acta. 2019; 303: 231-238)。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高活性的生物质碳负载Fe/Pt单原子双功能催化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1
    • 单原子催化剂因其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量子尺寸效应和活性中心的配位不饱和构型而在催化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几年里,单原子催化剂在燃料电池、电解水和金属-空气电池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单原子催化剂的活性位点数量有限,催化剂合成过程相对复杂,并且大多数用于合成单原子催化剂载体的化学品价格昂贵、毒性大,严重限制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实际生产应用。同时,由于金属与载体之间的弱相互作用,这些具有高表面能的单原子在制备过程中也容易发生迁移和聚集。因此,探索环境友好、廉价且高效的载体以及高金属载量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对于合成双金属单原子催化剂至关重要。 图1 Fe1Pt1/NC双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路径 图2 Fe1Pt1/NC和Fe1/NC的球差电镜和EXAF表征图   近日,青岛能源所梁汉璞研究员带领的能源材料与纳米催化研究组,在利用可循环再生的生物质制备单原子的基础上(Carbon, 2020, 157614-621. DOI: 10.1016/j.carbon.2019.10.054.),提出一种价格低廉、环保且可大规模生产的Fe/Pt双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策略(图1)。该方法以富含铁的可再生生物质紫菜作为原材料,在不添加任何铁源的情况下,紫菜利用自身毛细管吸附作用吸收含氮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经过高温热解即可得Fe-N-C前驱体。之后,在水溶液中通过Fe-N-C的微孔捕获和氮锚定作用可以实现对Pt4+的强锚定,从而得到Fe/Pt双单原子催化剂(Fe1Pt1/NC)。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Fe和Pt的负载量分别高达0.166 wt% 和2.29 wt%。经研究证明,第二种金属原子Pt的引入增加了催化剂的活性位点数量,Fe1Pt1/NC中的Fe和Pt均为单原子态(图2),以FeN4和PtN4的结构形成活性中心,使得催化剂具有优于Fe-N-C前驱体和商业Pt/C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和析氢反应的催化活性。该研究工作为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设计高活性的多功能单原子电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杂志上(ACS Sustain. Chem. Eng. 2021, 9, 1, 189–196. DOI: 10.1021/acssuschemeng.0c06558)。   上述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基金,大连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科研创新基金,青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基金,大连化物所-青岛能源所两所融合项目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项目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