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国家公园蹲点采访报道之四》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5-30
  • “青海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肩负国家使命,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青海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体制试点的“根”与“魂”,举全省之力积极探索、推进改革。

    确立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和谐、科学、开放、文化、质量建园的理念;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人力资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监测评估考核、项目、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合作交流、社区共管十五个体系;改变了原来“九龙治水”局面,彻底解决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

    在一系列探索创新、改革实践中,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得到遏制,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解决体制上的碎片化,开启大部门宽职能综合性保护之路

    2016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实施,地方政府(青海省)为责任主体,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辖区域被纳入试点范围。

    如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源头活水源源不断、生命之水长流不竭,让子孙后代拥有一方“净土”?

    国家公园建设初期,强化顶层设计,勇于探索创新,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规划,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出了一揽子政策制度设计,有力保障了保护和建设的科学规范、有序推进。

    坚持“大部门、宽职能、综合性”的原则,整合行政资源,减少管理层次,构建精简、高效、统一、精干的行政管理机构,率先探索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新体制、新机制。

    2016年6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一并成立。各园区所在县的县委书记任园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县长任主任,水利、环保、国土、林业等县级主管部门一并纳入管委会,整合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

    从构建大部门管理体制,到优化重组各类保护地,国家公园让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管理者与利用者之间,通过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保育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多样性和典型性,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铺垫出了一条持续发展的共享之路。

    这一改革,无史可鉴;这一改革,大刀阔斧,这一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让曾经的“九龙治水”“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等弊端,创新为功能重组、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新模式。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说,解决体制上的碎片化,才能解决保护上的碎片化。各园区内县政府组成部门由原来的20个左右统一精简为15个,生态管理归管委会,其他社会管理归地方政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为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和三江源国家公园重要资源资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奠定了体制基础。

    按照“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等得到优化组合。在集中统一管理下,各园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的整体性、联通性、协调性得到加强,实现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的目标。

    夯实国家公园绿色家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家园

    “现在我们村与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已达安装了82台红外相机。每台相机专门有一保管护员负责, 3个月收集一次信息,目前已监测到了40多只雪豹、 7只金钱豹。 ”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生态管护员次丁是最早的一批监测员。他负责管理着一台红外相机,平时他将相机放到最有可能拍摄到野生动物的位置,然后定期维护、收集数据。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动物,成了他最开心和自豪的事。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规划财务部部长牟永宏介绍,近年来杂多县政府同科研院所在澜沧江源头地区开展持续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共有80余名经过培训的牧民生态监测员参与到野生动物的监测中。目前,年都村水下红外相机已经安装好,在陆地红外线相机实现全覆盖的同时,监测内容将延伸向这里的各条水域。

    为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三江源地区先后累计投入22.5亿元资金,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三江源二期工程、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

    通过实施生态监测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整合先进监测手段,运用通讯传输和信息化技术,国家公园实现了三江源地区环境、生态、资源等各类数据的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采集,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三江源综合试验区区域生态监测体系和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和数据集成共享机制。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无论在黄河源园区,还是在澜沧江源园区或长江源园区,听到、看到最多的还是生态管护员救助野生动物、护渔、护鸟的故事。

    目前,通过退牧还草、禁牧封育、草畜平衡管理、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三江源地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约2个百分点,实际载畜量减少到1599万羊单位,退化草地面积减少约2300平方公里,各类草地草层厚度、覆盖度和产草量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惟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过近三年的试点,创新出的”六位一体”“一岗多责”等体制机制,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正改变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环境,数据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通过实施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现有林管护和中幼林抚育等措施,三江源地区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逐渐释放,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到47%,沙化扩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流沙侵害公路等现象得到缓解;

    ——三江源地区水域占比由4.89%增加到5.70%,湿地监测站点植被盖度增长了4.67%,样地生物量呈增长趋势。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至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为优,监测断面水质在Ⅱ类以上;

    ——通过采取围栏、设立封育警示牌等措施,减少了人为干扰,湿地面积显著增加,植被盖度逐步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功能逐步增强。藏羚、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边实践、边完善、边提高、边推进,在科学规划、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资源整合、科技支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探索形成了黑土滩综合治理、牧草补播及草种组合搭配、 “杨树深栽”等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模式和技术,为新时代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供了好的做法和经验。

    释放生态保护红利,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效果

    近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作为一名生态管护员,能够保护家乡的山水林草不受‘伤害’ , 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这也是一件为子孙造福、让乡亲们羡慕的事,我感到很荣耀。 ”玛多县生态管护员才昂仁增所能感受到的变化不仅是牧草长高了、野生动物增加了、环境更好了。

    从普通牧民转变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一名生态管护员,才昂仁增放下牧鞭,加入到生态保护的行列。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实施的“一户一岗”制度,让和他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网格员公益岗位,实现了被动接受管理向社会管理参与者的转变。

    每名网格员实行“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方式,每月1800元工资按照基础工资70%,绩效工资30%的比例,以“一卡通”形式发放,不仅让普通牧民实现了投身建设国家公园的愿望,也让户均每年增加2万元以上收入。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 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通过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技能培训以及退牧还草、草原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退化草地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红利溢出效应日益显现。

    尤其,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偿、生态移民补助、湿地生态补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工程和政策,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地区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生态补偿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随着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红利持续释放,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实现旅游总收入79.48亿元,年均增速20.75%。同时,牧群众通过我省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各类生态保护政策,设立草原生态公益管护岗位,拓宽了农牧民就业渠道,促进当地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00元,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牟永宏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明显加深了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广大群众由原来的“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为持续深入推进三江源保护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李晓南说:“通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各园区吸引老人和小孩向城镇集中,以此减轻草场压力,让牧民群众逐步达到转岗、转业、转产的目的,实现了减人减畜的目标。”

    如今,在稳定草原承包经营基本经济制度,园区牧民草原承包经营权不变,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国家公园在体制试点中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始大胆尝试将草场承包经营逐步转向特许经营,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牧民群众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了稳定长效收益,促进了当地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在海拔4000米以上、生态极其脆弱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破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通过突破传统的束缚,打破原有的界限,构建大部门管理体制,优化重组各类保护地,改变“九龙治水”“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等弊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走好了创新的第一步,为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公园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制度,三个园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切实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一些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由草原利用者转为生态管护者,实现从被动接受管理向社会管理参与者的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雏形在这里显现。

    三江源地区的实践告诉我们,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关键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正确把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保护与发展的难题,正在三江源大地上破解,前行的道路还很漫长。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容不得半点闪失。我们要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理念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扎实做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偿、生态移民补助、湿地生态补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各项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共赢” , 确保一江春水向东流,确保中华水塔丰沛坚固。

    来源: 青海日报 转自:新华网

相关报告
  • 《青海植绿三江源全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01
    • 新华社记者李亚光 5月底的西宁北山,树木丛生、满目苍翠。正值海棠花开时节,微风一来,阵阵馨香。在林间树下铺开毯子,李双奎哼着青海花儿,不时喝几口茯茶,美在心里,笑在脸上。 “这样的光景终于盼来了。”今年73岁的李双奎告诉记者,昔日的青海省西宁市“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下雨泥水淌”,在秃山上种树,是不少“老西宁”一辈子的愿望。 然而,在气候多变、干旱寒冷的青藏高原,种活树谈何容易。1951年起,青海一度尝试在西宁南北两山造林,但因技术资金缺乏,树木成活率很低。1978年,青海部分地区被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不少专家曾赴当地开展技术攻关,但迟迟无法实现科学造林。 树一直难以成活,可老百姓对绿色的呼唤有增无减。当时,当地政府收到大量群众来信,“绿化”“种树”“造林”等词语被反复提及。 转变发生在1989年。当年3月,青海省决定成立南北山绿化指挥部,100多家单位开始包点包片植树,大量技术人员在苗圃旁常住,誓教两山换新颜。 20多年来,数十万人“一茬接着一茬干”,终于让西宁南北两山近20万亩荒山披上绿衣。风沙小了、山洪少了,湿度高了、气候好了。高原人明白,树最知恩图报,人对它的每一点付出都不是徒劳。 高原人还明白,除改善人居环境外,这20万亩人造林的意义非同寻常。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公认为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安全屏障,最大的价值和潜力都在生态。“种树,种更多树”,这是当地践行江源责任的最好方式之一。 2010年,在总结昔日经验、选育优良树种的基础上,青海将目光投向海拔超过3500米、被誉为“树种分布高度极点”的三江源核心地区。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不少牧民自发来到植树现场学习观摩,用随身携带的藏式腰刀刨出树坑,小心地栽下树苗;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群众挖开路边绿化带中被填埋已久的弃置树坑,重新播下希望的种子。 不负众望,人们栽下的树苗开始在高海拔地区生根发芽。多年来,干部职工、驻军官兵、农牧区百姓、青年学生齐上阵,青海以每年超过100万亩的规模植绿三江之源,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分布过树木的部分区域完成造林创举,各地造林成活率均超过70%。 玉树市市民索昂才仁近年连续参加义务植树,闲暇时常会去市文化公园周边的绿地散步。他告诉记者,对于长期渴望树木的高原人来说,这些林子是他们的乐园,也是献给下游的礼物。 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晓南说,历史上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地区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一度加速退化,当地出现的水土流失、水量变化等不利情况曾极大增加了中下游水患发生的概率。 “近年来,我们选择在三江源地区裸露的黑土滩及植被稀疏的区域植树,助力当地生态恢复。与草地生态系统相比,这些人造林在空间分布上是立体的,一年四季大部分是常绿的,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更强,对流域的生态贡献更大。”青海省林业厅造林处处长马广金说。 巨大的生态效益正驱使着青海省进一步自我加压。2017年,青海多方筹措资金、动员力量,当年全省营造林面积首次突破400万亩,为历年平均规模的2.5倍。今年起,青海将继续保持这一造林规模,力争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8072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7.5%。 “我们期望最终把全省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要完成这一数字,青海所有可供树木生长的地方都要栽活树苗。”马广金说。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省相关专家正在攻克包括灌木引种在内的多种技术。在不远的未来,三江源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的区域及其他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也有望得见树木。
  • 《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17
    •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为加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和《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开展了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一、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   通过退牧还草、禁牧封育、草畜平衡管理、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三江源地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约2个百分点,实际载畜量减少到1599万羊单位,退化草地面积减少约2300平方公里,各类草地草层厚度、覆盖度和产草量呈上升趋势,草原鼠害危害面积大幅下降,大多数地区草原鼠害由重度危害转为中度或轻度危害,草畜矛盾趋缓,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严重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明显。通过实施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现有林管护和中幼林抚育等措施,促进三江源地区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各树种郁闭度呈正增长趋势,工程区灌木林平均盖度增加0.21%,平均高度增加0.82厘米,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逐渐释放。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到47%,沙化扩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流沙侵害公路等现象得到缓解。   三江源地区水域占比由4.89%增加到5.70%,封禁治理湿地137.4万亩,湿地监测站点植被盖度增长了4.67%,样地生物量呈增长趋势,变幅介于2.32~22.80g/㎡。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为优,监测断面水质在Ⅱ类以上,27个城镇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一、二级标准。通过采取围栏、设立封育警示牌等措施,减少了人为干扰,湿地面积显著增加,植被盖度逐步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功能逐步增强。藏羚、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二、生态监测网络基本建立,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生态监测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整合先进监测手段,运用通讯传输和信息化技术,实现了三江源地区环境、生态、资源等各类数据的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采集,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三江源综合试验区区域生态监测体系和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和数据集成共享机制。   三、生态补偿机制框架初步建立,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   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部署,在重大政策和体制机制上加强示范、积极试点,开展了三江源生态资产和服务价值核算、绿色绩效考评、监测预警评估机制建设、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等试点,改革成效明显。尤其是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偿、生态移民补助、湿地生态补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工程和政策,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地区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生态补偿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生态保护红利持续释放,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通过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技能培训以及退牧还草、草原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退化草地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红利溢出效应日益明显。一方面绿色生态创造经济效益。如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方面,三江源地区实现旅游总收入79.48亿元,年均增速20.75%。另一方面,通过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各类生态保护政策,设立草原生态公益管护岗位,拓宽了农牧民就业渠道,促进当地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00元,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五、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深了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各级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进一步增强,当地群众的思想观进一步转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广大群众由原来的“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为持续深入推进三江源保护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六、生态治理模式逐步成熟,示范作用日益凸显   三江源地区通过边实践、边完善、边提高、边推进,在科学规划、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资源整合、科技支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探索形成了黑土滩综合治理、牧草补播及草种组合搭配技术、“杨树深栽”技术、“拉格日模式”等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模式和技术,为全面推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脉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新时代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供了好的做法和经验。 关键字 : 生态保护三江源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