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腐动物能预防或促进疾病传播吗?无脊椎动物的清除对拉纳病毒传播的影响》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 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9-04-16
  • 宿主-寄生虫的相互作用是由更广泛的群体相互作用网络所形成的,是从种间竞争到捕食者-猎物的动态关系。异种食腐动物还可能影响寄生虫通过感染性动物尸体传播,这可能是一些野生动物疾病感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个强大的食腐动物群落可以迅速清除尸体和组织,从而防止由坏死性吞噬或与传染性尸体接触而引起的继发性传播。另外,通过在环境中传播感染性颗粒和组织,食腐动物可能会增加与病原体的偶然接触率,从而增加总体传播。然而,对于食腐动物在传染病动态中可能扮演的不同角色,很少有实证研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确定清除无脊椎动物对长趾蝾螈(Ambystoma macrodactylum)幼虫尸体传播的效率,以及它们在青蛙病毒3(属:Ranavirus,科:Iridoviridae)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然后,我们评估了一种有效的无脊椎食腐动物(Dytiscidae科)在野外条件下对增加胴体密度的功能响应,以确定清除无脊椎动物的能力,以消耗大量的胴体组织,这可能存在于高流行位点。我们发现,由食腐动物清除传染性尸体,可大大减少对初生幼虫的传播。食腐动物在减少来自动物尸体的传播方面,与防止与动物尸体接触的物理屏障一样有效。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清除过程将足够的感染组织释放到水柱中,与直接接触作为一种感染途径相匹敌。此外,尽管随着尸体密度的增加,清除率趋于饱和,这与II型功能响应相一致,但在调查的池塘中,有足够的dytiscid幼虫密度,更不用说其他清除性无脊椎动物,理论上可以防止尸体传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同源性坏死吞噬常见的系统中,食腐动物群落可以在减少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稻田无脊椎动物 携带多种RNA病毒》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24
    • 7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生物农药团队从88种稻田无脊椎动物中鉴定了309种RNA病毒。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科学中国—生命科学》。   无脊椎动物是病毒天然的存储器且广泛分布于田间。其携带的病毒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无脊椎害虫作为媒介可携带并将病毒传播给田间作物,病毒的感染又可直接导致无脊椎害虫死亡。因此,分析无脊椎动物携带病毒的多样性对害虫种群管理以及防控病毒介导的作物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从水稻主要种植区域收集了88个无脊椎动物样品,其中77个样品属于昆虫纲的半翅目(飞虱、叶蝉、蚜虫和蝽类)、双翅目(蚊子和苍蝇)、鳞翅目(螟虫)、直翅目(蝗虫)以及缨翅目(蓟马);3个样品属于腹足纲的腹足目(田螺和福寿螺);7个样品属于蛛形纲的蜘蛛目(蜘蛛);1个样品属于环节动物门的颚蛭目(水蛭)。这些样本覆盖了所有危害水稻生长的重要无脊椎动物。   研究共鉴定了296种新的RNA病毒和13种已知的RNA病毒。一些已知的水稻病毒被发现在新的害虫宿主中;几种新的RNA病毒具有与已知植物病毒密切匹配的基因组结构。分析表明,宿主的类别在构建病毒多样性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地理位置在构建病毒的多样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RNA病毒能在无脊椎动物中进行跨种间传播;新鉴定的病毒基因组显示了广泛的结构变异性。
  • 《PNAS:蝙蝠通过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促进病毒传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13
    • 蝙蝠被认为是许多微生物的潜在宿主,其中部分微生物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而导致人畜共患病。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促进病毒传播?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联合团队研究发现:蝙蝠通过其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可能促进病毒驻留与传播。 科研人员介绍,蝙蝠作为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其寿命较长、肿瘤发生不敏感,即使携带众多病毒也不易引起临床疾病特征发生。虽然根据蝙蝠的生理特征而推测出的蝙蝠病毒溢出事件的原因众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病毒在蝙蝠体内滞留的原因是由于蝙蝠的免疫耐受机制。而口腔作为病毒进入和溢出的通道,提示蝙蝠口腔可能是一个免疫耐受的场所,使蝙蝠免疫耐受的口腔宿主因子可能促进微生物的驻留和传播。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团队联合陆军军医大学教授邓国宏团队最近从蝙蝠唾液腺中发现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多肽毒素MTX。MTX具有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胰蛋白酶、纤溶酶和弹性蛋白酶功能。其中,白三烯A4水解酶是有抑炎和促炎作用的双功能金属酶,对机体的免疫调节尤其重要。科研人员在活性检测实验中发现,MTX仅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的促炎产物白三烯B4的生成,而对促炎介质趋化三肽Pro-Gly-Pro的降解没有影响,显示其独特的炎症抑制特征。这表明MTX是蝙蝠局部形成免疫耐受与免疫防御平衡的微环境、使得病毒得以长期驻留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科研人员发现,施用了MTX的细胞和小鼠被证明更容易受到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这种易感染的结果与感染初期的炎症因子、抗病毒因子、趋化因子以及免疫细胞趋化数量的降低有关,由于感染的加剧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细胞和组织损伤。这进一步显示出MTX免疫抑制机理的促病毒感染作用,为病毒的水平传播提供可能。 该研究探索了蝙蝠口腔免疫耐受微环境塑造的机制及促进微生物在此环境驻留和传播的生态生理学因素。专一性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的环氧化物水解酶活性而不影响其氨肽酶活性的蝙蝠天然宿主免疫抑制蛋白MTX的首次发现,更是为未来安全高效的抗免疫风暴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候选药物模板。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