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蝙蝠通过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促进病毒传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3-13
  • 蝙蝠被认为是许多微生物的潜在宿主,其中部分微生物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而导致人畜共患病。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促进病毒传播?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联合团队研究发现:蝙蝠通过其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可能促进病毒驻留与传播。

    科研人员介绍,蝙蝠作为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其寿命较长、肿瘤发生不敏感,即使携带众多病毒也不易引起临床疾病特征发生。虽然根据蝙蝠的生理特征而推测出的蝙蝠病毒溢出事件的原因众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病毒在蝙蝠体内滞留的原因是由于蝙蝠的免疫耐受机制。而口腔作为病毒进入和溢出的通道,提示蝙蝠口腔可能是一个免疫耐受的场所,使蝙蝠免疫耐受的口腔宿主因子可能促进微生物的驻留和传播。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团队联合陆军军医大学教授邓国宏团队最近从蝙蝠唾液腺中发现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多肽毒素MTX。MTX具有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胰蛋白酶、纤溶酶和弹性蛋白酶功能。其中,白三烯A4水解酶是有抑炎和促炎作用的双功能金属酶,对机体的免疫调节尤其重要。科研人员在活性检测实验中发现,MTX仅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的促炎产物白三烯B4的生成,而对促炎介质趋化三肽Pro-Gly-Pro的降解没有影响,显示其独特的炎症抑制特征。这表明MTX是蝙蝠局部形成免疫耐受与免疫防御平衡的微环境、使得病毒得以长期驻留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科研人员发现,施用了MTX的细胞和小鼠被证明更容易受到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这种易感染的结果与感染初期的炎症因子、抗病毒因子、趋化因子以及免疫细胞趋化数量的降低有关,由于感染的加剧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细胞和组织损伤。这进一步显示出MTX免疫抑制机理的促病毒感染作用,为病毒的水平传播提供可能。

    该研究探索了蝙蝠口腔免疫耐受微环境塑造的机制及促进微生物在此环境驻留和传播的生态生理学因素。专一性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的环氧化物水解酶活性而不影响其氨肽酶活性的蝙蝠天然宿主免疫抑制蛋白MTX的首次发现,更是为未来安全高效的抗免疫风暴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候选药物模板。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6663.html
相关报告
  • 《PNAS:蝙蝠通过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促进病毒传播》

    • 来源专题:国家病毒资源库信息情报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3-06-20
    • 蝙蝠被认为是许多微生物的潜在宿主,其中部分微生物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而导致人畜共患病。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促进病毒传播?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联合团队研究发现:蝙蝠通过其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可能促进病毒驻留与传播。 科研人员介绍,蝙蝠作为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其寿命较长、肿瘤发生不敏感,即使携带众多病毒也不易引起临床疾病特征发生。虽然根据蝙蝠的生理特征而推测出的蝙蝠病毒溢出事件的原因众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病毒在蝙蝠体内滞留的原因是由于蝙蝠的免疫耐受机制。而口腔作为病毒进入和溢出的通道,提示蝙蝠口腔可能是一个免疫耐受的场所,使蝙蝠免疫耐受的口腔宿主因子可能促进微生物的驻留和传播。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团队联合陆军军医大学教授邓国宏团队最近从蝙蝠唾液腺中发现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多肽毒素MTX。MTX具有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胰蛋白酶、纤溶酶和弹性蛋白酶功能。其中,白三烯A4水解酶是有抑炎和促炎作用的双功能金属酶,对机体的免疫调节尤其重要。科研人员在活性检测实验中发现,MTX仅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的促炎产物白三烯B4的生成,而对促炎介质趋化三肽Pro-Gly-Pro的降解没有影响,显示其独特的炎症抑制特征。这表明MTX是蝙蝠局部形成免疫耐受与免疫防御平衡的微环境、使得病毒得以长期驻留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科研人员发现,施用了MTX的细胞和小鼠被证明更容易受到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这种易感染的结果与感染初期的炎症因子、抗病毒因子、趋化因子以及免疫细胞趋化数量的降低有关,由于感染的加剧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细胞和组织损伤。这进一步显示出MTX免疫抑制机理的促病毒感染作用,为病毒的水平传播提供可能。 该研究探索了蝙蝠口腔免疫耐受微环境塑造的机制及促进微生物在此环境驻留和传播的生态生理学因素。专一性抑制白三烯A4水解酶的环氧化物水解酶活性而不影响其氨肽酶活性的蝙蝠天然宿主免疫抑制蛋白MTX的首次发现,更是为未来安全高效的抗免疫风暴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候选药物模板。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生物谷Bioon.com)
  • 《蚊子唾液重新配置皮肤脂肪组中的鞘磷脂,以促进病毒蛋白水平并增强黄酮病毒的传播》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5-08-11
    • 许多大流行潜力的黄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虽然蚊子唾液对于传播至关重要,并且代表了一个有希望的泛氟病毒靶标,但对唾液代谢传播增强剂的知识不足。在这里,我们表明蚊子唾液中的细胞外囊泡(EV)衍生的鞘磷脂重新配置了人类细胞脂肪组,以提高病毒蛋白水平,增强皮肤感染并增强黄酮病毒的传播。内部化蚊子中的脂质增强了多种黄病毒的成纤维细胞和免疫人类原代细胞的感染。通过抑制感染诱导的内质网(ER)相关的病毒蛋白降解,蚊子EV脂质有选择地增加病毒翻译。感染增强仅来自唾液蚊中的鞘磷脂,从而增加了人类细胞鞘磷脂浓度。最后,EV-lipid共同接种加剧了小鼠传播测定中疾病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和阐明蚊子唾液的代谢成分如何促进黄酮病毒的传播,我们的研究将脂质推出了脂质作为针对矢量传播的靶标的新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