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疫苗研发中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 李周晶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疫病防控技术团队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疫苗研发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该团队成功构建了基于 PEDV 刺突蛋白的复制缺陷型水泡口炎假病毒载体系统,相关成果发表在《Microorganisms》和《Vaccines》上。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高致病性肠道冠状病毒,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猪严重肠道疾病。PEDV 感染会导致各年龄段猪出现腹泻、呕吐与脱水症状,尤其在新生仔猪中致死率极高。自 2010 年起,高致病性 PEDV 毒株持续在全球引发疫情,给养猪产业带来沉重经济损失。因此,开发 PEDV 疫苗对于控制其传播意义重大。 本研究选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SV)作为载体,将报告基因 EGFP 替代 G 基因,构建出复制缺陷型水泡性口炎病毒 rVSV - ΔG - EGFP。进而借助 PEDV 刺突蛋白,成功包装出重组假型病毒颗粒 rVSV - ΔG - PEDV - S。实验结果显示,PEDV 全长 S 蛋白可有效整合至 VSV 颗粒中,为深入探究冠状病毒入侵机制及新型疫苗载体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研究还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 PEDV 刺突蛋白的Huh7 - PEDV - S 细胞系,该细胞系能有效支持 rVSV - ΔG - PEDV - S 复制。动物实验中,经肌肉注射病毒颗粒的 BALB/c 雌性小鼠未出现体重下降或异常行为,且成功诱导出针对 PEDV 的中和抗体。这种基于复制缺陷型的设计提升了疫苗安全性,同时 S 蛋白的稳定整合增强了疫苗对新出现 PEDV 变异株的适应性,使 rVSV - ΔG - PEDV - S 成为控制 PEDV 感染的新型疫苗潜在候选株。该研究为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研发打造了创新技术平台。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在猫冠状病毒快速诊断技术研发中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8-22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伴侣动物生物安全风险预警及防控技术团队基于多株特异性识别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的单克隆抗体,成功开发出一种免疫层析试纸条(ICS),用于FIPV病原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 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FIP)是由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FIP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免疫介导疾病。FIPV临床毒株高度变异,且疫苗免疫可能引发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FIP。因此,FIPV的早期诊断对FIP的控制和治疗至关重要。在FIP病原学诊断中,猫肠冠状病毒(Feline enteric coronavirus,FECV)是重要干扰因素,但目前缺乏理想的检测方法区分FIPV和FECV。在临床检测中,由于FECV无致病性,而FIP病例通常伴随渗出性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检测这些渗出液中的FIPV可为FIP确诊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开发一种快速检测FIPV病原的方法,以替代传统的RT-PCR检测,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通过筛选和制备特异性优良的抗FIPV N 蛋白单克隆抗体,组装并优化胶体金标记条件及纯化工艺,成功开发出ICS。该试纸条具有高特异性(无交叉反应)、高灵敏度(检测限TCID50=103.8/mL)和良好稳定性(6个月有效期),与RT-PCR检测相比,结果符合率高。它为早期干预和疾病控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该试纸条具有快速(15min)、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经临床样本验证,其检测结果与传统RT-PCR检测结果符合率高,且时效性和可及性更强,为临床提供了简便且低成本的FIP诊断工具,为猫冠状病毒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便捷手段。
  • 《中国科学家在流感病毒RNA表观修饰领域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8-22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分子生态学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 N 6-methyladnosine of vRNA facilitatesinfluenza A virus replication by promoting the interaction of vRNA with polymerase protei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流感病毒利用宿主的m6A修饰直接促进病毒聚合酶活性的重要作用,为靶向病毒RNA表观修饰研发流感防治新技术提供了基础依据。 RNA修饰是指在RNA分子特定的碱基、核糖或磷酸基引入化学修饰基团,从而改变RNA的结构和功能。RNA修饰可影响RNA生成、转运、功能和代谢等生物学进程,进而调控细胞功能。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中最普遍且含量最丰富的RNA修饰类型之一。通过细胞中METTL3/14等m6A甲基转移酶,可以将带正电荷的甲基添加到RNA分子(带负电荷)的特定位置,从而改变RNA局部电荷,进而影响RNA的生物学性质以及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而m6A结合蛋白可识别m6A修饰的RNA,从而在分化、发育、肿瘤发生发展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控功能。 RNA的m6A修饰最初于1974年发现,而在几乎同一时间,就有研究发现流感病毒基因组RNA同样含有m6A修饰,但其对病毒RNA的功能数十年来鲜有报道。该研究发现,不同亚型不同物种来源的流感病毒普遍可以利用宿主细胞的m6A修饰系统给病毒基因组RNA添加m6A修饰,类似于“贴标签”。相比于没有“贴标签”的病毒RNA,m6A修饰的病毒RNA(有“标签”)与病毒聚合酶蛋白的互作水平更高。这就意味着有“标签”的病毒RNA可以更迅速地完成自身的复制和转录。通过这种方式,流感病毒利用感染细胞的m6A修饰系统给自身基因组RNA添加m6A修饰,直接促进病毒RNA与病毒聚合酶蛋白的结合,进而促进病毒聚合酶活性以及病毒基因组RNA的转录和复制,从而实现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高效复制。该研究还证实,这一过程并不需要宿主m6A结合蛋白的参与。 该研究揭示了流感病毒利用宿主m6A修饰直接促进自身基因组复制的重要调控机制,阐明了宿主表观修饰对流感病毒复制能力和致病性的关键作用,为病毒的RNA修饰研究提供了范例,也为流感减毒疫苗设计和流感防治新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