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猫冠状病毒快速诊断技术研发中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8-22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伴侣动物生物安全风险预警及防控技术团队基于多株特异性识别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的单克隆抗体,成功开发出一种免疫层析试纸条(ICS),用于FIPV病原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

    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FIP)是由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FIP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免疫介导疾病。FIPV临床毒株高度变异,且疫苗免疫可能引发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FIP。因此,FIPV的早期诊断对FIP的控制和治疗至关重要。在FIP病原学诊断中,猫肠冠状病毒(Feline enteric coronavirus,FECV)是重要干扰因素,但目前缺乏理想的检测方法区分FIPV和FECV。在临床检测中,由于FECV无致病性,而FIP病例通常伴随渗出性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检测这些渗出液中的FIPV可为FIP确诊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开发一种快速检测FIPV病原的方法,以替代传统的RT-PCR检测,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通过筛选和制备特异性优良的抗FIPV N 蛋白单克隆抗体,组装并优化胶体金标记条件及纯化工艺,成功开发出ICS。该试纸条具有高特异性(无交叉反应)、高灵敏度(检测限TCID50=103.8/mL)和良好稳定性(6个月有效期),与RT-PCR检测相比,结果符合率高。它为早期干预和疾病控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该试纸条具有快速(15min)、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经临床样本验证,其检测结果与传统RT-PCR检测结果符合率高,且时效性和可及性更强,为临床提供了简便且低成本的FIP诊断工具,为猫冠状病毒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便捷手段。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疫苗研发中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李周晶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疫病防控技术团队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疫苗研发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该团队成功构建了基于 PEDV 刺突蛋白的复制缺陷型水泡口炎假病毒载体系统,相关成果发表在《Microorganisms》和《Vaccines》上。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高致病性肠道冠状病毒,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猪严重肠道疾病。PEDV 感染会导致各年龄段猪出现腹泻、呕吐与脱水症状,尤其在新生仔猪中致死率极高。自 2010 年起,高致病性 PEDV 毒株持续在全球引发疫情,给养猪产业带来沉重经济损失。因此,开发 PEDV 疫苗对于控制其传播意义重大。 本研究选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SV)作为载体,将报告基因 EGFP 替代 G 基因,构建出复制缺陷型水泡性口炎病毒 rVSV - ΔG - EGFP。进而借助 PEDV 刺突蛋白,成功包装出重组假型病毒颗粒 rVSV - ΔG - PEDV - S。实验结果显示,PEDV 全长 S 蛋白可有效整合至 VSV 颗粒中,为深入探究冠状病毒入侵机制及新型疫苗载体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研究还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 PEDV 刺突蛋白的Huh7 - PEDV - S 细胞系,该细胞系能有效支持 rVSV - ΔG - PEDV - S 复制。动物实验中,经肌肉注射病毒颗粒的 BALB/c 雌性小鼠未出现体重下降或异常行为,且成功诱导出针对 PEDV 的中和抗体。这种基于复制缺陷型的设计提升了疫苗安全性,同时 S 蛋白的稳定整合增强了疫苗对新出现 PEDV 变异株的适应性,使 rVSV - ΔG - PEDV - S 成为控制 PEDV 感染的新型疫苗潜在候选株。该研究为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研发打造了创新技术平台。
  • 《COVID-19冠状病毒流行是自然原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3-24
    • 根据发表的发现,去年在中国武汉市出现的新型SARS-CoV-2冠状病毒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自那以后引起了大规模的COVID-19流行并传播到其他70多个国家。今天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 对来自SARS-CoV-2和相关病毒的公共基因组序列数据的分析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该病毒是在实验室中制造或以其他方式设计的。 “通过比较已知冠状病毒株的可用基因组序列数据,我们可以坚定地确定SARS-CoV-2来自自然过程,” Scripps Research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副教授Kristian Andersen博士说。纸。 除了Andersen之外,图兰大学的Robert F. Garry以及《 SARS-CoV-2的近端起源》一书的作者。悉尼大学的爱德华·霍姆斯(Edward Holmes);爱丁堡大学的Andrew Rambaut;哥伦比亚大学的W. Ian Lipkin。 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可导致严重程度范围广泛的疾病。冠状病毒引起的第一个已知的严重疾病是2003年在中国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 2012年,沙特阿拉伯爆发了第二次严重疾病,爆发了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 去年12月31日,中国当局向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称新的冠状病毒毒株暴发引起严重疾病,该毒株后来被命名为SARS-CoV-2。截至2020年2月20日,已记录了近167,500例COVID-19病例,尽管还有更多轻度病例可能未被诊断。该病毒已杀死6600多人。 流行病开始后不久,中国科学家对SARS-CoV-2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将数据提供给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所得的基因组序列数据表明,中国当局迅速发现了该流行病,并且由于单次引入人群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COVID-19病例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其他几个研究机构的Andersen和合作者使用此测序数据,通过重点研究该病毒的几种典型特征来探索SARS-CoV-2的起源和进化。 科学家分析了刺突蛋白的遗传模板,刺突蛋白是病毒外部的骨架,用来捕获并穿透人和动物细胞的外壁。更具体地说,他们集中研究了刺突蛋白的两个重要特征:受体结合域(RBD)(一种钩住宿主细胞的钩子)和裂解位点(一种分子开罐器),它可以使病毒裂解然后输入宿主细胞 自然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发现,SARS-CoV-2刺突蛋白的RBD部分已经进化为有效靶向人细胞外部称为ACE2的分子特征,ACE2是参与调节血压的受体。实际上,SARS-CoV-2刺突蛋白在结合人类细胞方面是如此有效,以至于科学家得出结论认为,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基因工程的产物。 SARS-CoV-2骨架的数据-整体分子结构支持了自然进化的证据。如果有人试图设计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作为病原体,那么他们将利用已知会引起疾病的病毒的骨干来构建它。但是科学家发现,SARS-CoV-2主链与已知的冠状病毒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大多数类似于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相关病毒。 安德森说:“病毒的这两个特征,即刺突蛋白的RBD部分的突变及其独特的骨架,排除了实验室操纵作为SARS-CoV-2的潜在来源的可能性。” 英国Wellcome Trust流行病学负责人Josie Golding博士说,Andersen及其同事的发现“对于为流传有关病毒起源(SARS-CoV)的谣言提供基于证据的观点至关重要。 -2)导致COVID-19。” Goulding补充说:“他们得出结论,该病毒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结束了对故意基因工程的任何猜测。” 病毒的可能来源 根据他们的基因组测序分析,Andersen及其合作者得出结论,SARS-CoV-2的最可能起源遵循两种可能的情况之一。 在一种情况下,该病毒通过在非人类宿主中的自然选择演变为当前的致病状态,然后跳向人类。这就是以前的冠状病毒爆发的方式,人类直接暴露于麝香(SARS)和骆驼(MERS)后感染了该病毒。研究人员提出,蝙蝠是SARS-CoV-2最可能的储存库,因为它与蝙蝠冠状病毒非常相似。然而,尚无蝙蝠直接传播的案例,这表明蝙蝠与人类之间可能存在中间宿主。 在这种情况下,SARS-CoV-2刺突蛋白的两个显着特征-与细胞结合的RBD部分和打开病毒的切割位点-在进入人类之前已经进化到它们的当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感染人类,当前的流行病可能会迅速出现,因为该病毒已经进化出使其具有致病性并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特征。 在另一种建议的方案中,该病毒的非致病性版本从动物宿主跃入人类,然后在人群中演变为目前的致病状态。例如,一些来自穿山甲,在亚洲和非洲发现的犰狳类哺乳动物的冠状病毒的RBD结构与SARS-CoV-2非常相似。来自穿山甲的冠状病毒可能已经直接或通过中介宿主(如麝猫或雪貂)传播给了人类。 然后,SARS-CoV-2的另一个独特的刺突蛋白特征性切割位点可能已经在人类宿主内进化,可能是通过在流行病开始之前人类人群中未被检测到的有限循环。研究人员发现,SARS-CoV-2裂解位点看起来与禽流感菌株的裂解位点相似,该株已证明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轻易传播。 SARS-CoV-2可能已经在人类细胞中进化出了这种强力裂解位点,并很快开始了当前的流行病,因为冠状病毒可能已经变得更有能力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该研究的合著者安德鲁·兰巴特(Andrew Rambaut)警告说,目前很难甚至不可能知道哪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如果SARS-CoV-2以当前的病原体形式从动物源进入人类,则会增加未来爆发的可能性,因为致病病毒株仍可能在动物种群中传播,并可能再次跳入人类。非致病性冠状病毒进入人群,然后发展出类似于SARS-CoV-2的特性的机会更低。 该研究的资金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皮尤慈善基金会,惠康基金会,欧洲研究委员会和ARC澳大利亚获奖者奖学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