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年度报告 2020年智能制造市场将超2200亿》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10-19
  • 日前发布的《2017-2018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年度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2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预计2020年国内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将超过2200亿元。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060亿元,同比增长18.4%,预计2020年将超过2200亿元。以工业机器人产销为例,报告显示,2017年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13万台套,同比增长68.1%,市场规模占全球1/3,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 报告还显示,目前,我国正初步建立起与国际同步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成100多个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发布74项国家标准。 据介绍,我国已初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西部等四大智能制造集聚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经济活跃度高,智能制造推进速度较快,特点是更加侧重探索和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

相关报告
  • 《中国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5-15
    • 中国制造? 亚洲仍将占据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其他国家面临发展困境。 中国通过本土生产、产销外国的方式改变自身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的经济。1990年,中国只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不到3%的比重;现在这一数字上升到将近25%。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子。中国崛起的白热化趋势进一步促使供应链向东南亚深入扩展。“亚洲工厂”如今生产了将近一半的全球商品。 中国一直紧跟着“亚洲四小龙”如韩国和台湾的步伐。许多人推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造业的指挥棒将会指向世界其他地方,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也能依靠制造业繁荣起来。但是中国不仅没有因薪酬上升而产业遇冷,反而抓紧了对市场的掌控。低成本工作的确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这一结果更是增强了“亚洲工厂”的主导地位。这一局面为中国轨道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制造了难题。从印度到非洲再到南美,变幻莫测的富裕之路变得愈发艰难了。 怠工 中国经济不如以往强劲了。房地产市场因供应过剩面临危机。日益增加的债务成为负担。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今年的经济增长指标为7%,这也是二十多年来最低的目标。而本周的数据显示,即使是7%的增长目标也并不容易实现。然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具有三大优势,并将有利于总体经济的发展。 首先,中国在发展高端市场,进行高产值研发的同时,也仍紧抓低成本制造业。中国在全球服装出口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从2011年的42.6%到2013年的43.1%。中国也正在尝试用更少的原材料制造更多的产品。世界银行发现,中国进口原材料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巅峰时期的60%下降到了如今的35%。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其他国家争相模仿的有效的供货商集群。中国有优秀的、改良的生产结构。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设10座机场。根据中国政府最新的“2025中国制造”政策的指导,中国公司正在利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率,以弥补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第二大优势就是“亚洲工厂”本身。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成本工厂确实正在离开中国。其中大多数都转移到了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地区。这一过程却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去年,一个NGO组织发现,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大约30%的工人都属于强迫性劳工。但是,在三星、微软、丰田和其他跨国公司削减中国地区产量、转向缅甸和菲律宾的同时,他们也强化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供应链。 中国的第三大优势在于,中国正迅速发展为重要的需求市场。中国消费阶层日益增长,亚洲工厂正在占据更高份额的高利润市场和服务业。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亚洲供应链。在中国市场竞争问题上,本土商人比远距离的竞争者更有优势。 灵活的政策能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东盟有能力抢占低端制造业市场。中国占美国鞋业进口市场的份额从2009年的87%下降到了去年的79%。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分走了其他份额。但是,东盟可以进行更多努力,来创造一个致力于复杂商品和服务的专门市场。区域贸易,当然最好是全球贸易将使制造业网络从中国覆盖到周边其他国家的过程更加顺利摆脱外国对零件的限制后,泰国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实力证明,正确的政策是如何使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机器制造业对接的。 不幸的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缺少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来担任区域组织的核心。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墨西哥的公司纳入了纵贯北美的供应链之中,但是却没有包括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沉重的贸易壁垒使西欧将不会像帮助中欧和东欧一样帮助北非国家。 即使当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从亚洲工厂手中分走了部分产量,另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制造业可能不会再创造曾经可观的就业局面和经济收入了。过去,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使大量劳动力从田野进入了工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现在的科技进步减少了工厂的劳动力需求。中国与其邻国可能是最后搭上廉价劳动力顺风车的国家。 出口无疑是新兴市场获得成功的最可靠途径。在全球市场内竞争是最有效的提高生产率的方式。但是亚洲工厂之外的其他政府必须依靠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仅是制造业,还有农业和服务业。印度IT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这仅仅是高技能人员的产业,这个国家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促进政策实施 如今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政策,而不仅仅是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全球贸易服务进一步自由化将有利于南美洲和非洲。基础设施花费除了集中于港口和道路建设外,还要注重光导纤维电缆建造。教育是关键,要想进入全球市场,高技能劳动力必不可少。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建议可能较难实施。但是,想要靠中国不再廉价的劳动力分到一杯羹,结果只能是失败。
  • 《纺织业智能制造发展正加速》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yxzhou
    • 发布时间:2018-06-26
    • 于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进程。纺织行业正在由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 、时尚、先进制造产业转变。 “智能制造是推进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纺织强国,实现科技、时尚、绿色纺织新定位的重要路径,为深入推进纺织行业智能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近日在首届中国纺织工业智能制造大会上指出。 高勇强调,推进纺织智能制造工作要夯实基础,重点突破,务求实效。他具体指出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要推动科技创新,强化标准支撑,为纺织智能制造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智能车间(工厂)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七条线”示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务实稳步推进,防犯盲目风险,切实推动纺织智能制造行稳致远。 据悉,《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把推进纺织智能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攻关方向,提出加强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纺织装备开发,推进纺纱、化纤长丝、针织、印染、非织造布、服装和家纺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示范工程(“七条线”),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智能纺织 亮点频闪 推进智能制造,可以减少用工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品质,加快市场快速反应。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认为,今后纺织全行业应加强协同创新,不断完善和改进智能制造基础水平;促进集成,培育智能制造生态;扩大应用,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 目前,我国有不少纺织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山东省作为纺织服装大省,全省自2015年实施智能制造以来,当前正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引领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纺织服装产业是泰安的支柱产业,有规上企业178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3亿元,涌现出了康平纳等一批领军企业。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荣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纺织染色全流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使我国成为世界首家突破全流程自动化染色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的国家。 “作为全国首家染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康平纳建设智能染色工厂,创建基于云平台的1+N印染智能管理模式,实现筒子纱染色行业全流程信息共享、协同创新、资源优化,推动智能染色技术在行业应用进程。”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鹿庆福介绍说。为加快“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目前康平纳正在泰安本部建设年产2万吨标准化、可复制的智能染色示范工厂。此外,新疆库尔勒年产20万吨智能染色工厂、江苏盐城年产8万吨智能染色工厂正在建设。 魏桥纺织是山东魏桥创新集团控股的上市子公司,共有200多项创新成果获得了专利,新产品研发每年达400个以上。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芸告诉记者,“2016年投资3亿元,公司建设了12.4万锭的“智能化车间”,主要生产高档纯棉紧密纱线。” “报喜鸟从2014年开始投入巨资实施智能制造和柔性化生产,以自动化传感技术智能、自动、精确、简单地对396道工序进行管控,实现了部件化生产和人机协同,形成了数字化驱动工厂。”报喜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邱成奎介绍说。 会上,中纺联还公布了2018年纺织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名单,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入选2018年纺织行业试点示范企业。 确定战略与路线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其“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专题报告中,结合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在对国内外纺织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5-10年我国纺织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与路线图和重点任务与路径的构想,对国家开展纺织智能制造提出了6大方向专项建议和6个方面的推动措施建议。 6大方向专项建议主要涉及:基于CPS的纺织智能生产技术;新一代纺织服装产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技术;智能纺织设备及纺织加工智能化技术;纺织产业智能制造支撑平台;纺织绿色制造系统以及柔性智能可穿戴纺织技术。 6个方面的推动措施建议主要有:加强纺织领域制造系统智能化改造升级顶层设计;布局建设国家纺织产业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建立以工业大数据驱动的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增设发展纺织产业智能制造的重大专项;加强纺织产业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则针对纺织行业开展智能制造提出五点意见:一是开展企业智能制造改造诊断;二是在各细分行业培养树立标杆企业;三是召开现场会,推广应用;四是进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行业的探索;五是培养专业化的系统集成商,建立服务平台。 标准建立指日可待 在首届中国纺织工业智能制造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孙锡敏宣布中纺联纺织智能制造标准工作组成立。 为发挥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助力纺织产业智能转型升级,中纺联组织编制并印发了《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指南》梳理了纺织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现状,提出了纺织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构建了纺织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明确了纺织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四大内容,对发展纺织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为加强纺织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中纺联成立中纺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纺织智能制造标准工作组,74名专家担任工作组成委员,同期召开了工作组成立会议和标准专题会,专题会对纺织行业拟制定的《纺织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标准》等30多项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项目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