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揭示中华金龟甲(Kibakoganea sinica)的生态适应与进化机制》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6-19
  • 在昆虫纲中,金龟科甲虫以超过35,000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负责分解粪便和植物残体,并能够降解木质纤维素。然而,由于高质量基因组资源的匮乏,对其适应性与食性特化机制的研究受到限制。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为解决这一问题,选取了中华金龟甲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组学技术构建了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 研究整合了PacBio HiFi、Illumina和Hi-C数据,最终获得601.44Mb的高质量基因组,其scaffold N50达到60.23Mb,包含10条染色体,共598.84Mb序列。关键技术包括使用GenomeScope预估基因组特征、Hi-C辅助染色体挂载、MAKER流程整合转录组和蛋白同源预测、RepeatModeler2和Dfam数据库分析重复元件、以及BUSCO v5.0.4评估组装完整性。 结果显示,基因组大小与k-mer分析预估一致,23个scaffold中的99.57%序列锚定至10条染色体,长度范围为16.33-103.53Mb。检测到所有染色体两端均存在端粒重复(TTAGG)n,并通过Hi-C热图展示了染色体的连续性与结构特征。基因组注释发现44.43%的重复序列,其中DNA转座子和LINEs是主要类型。ncRNA鉴定发现312个tRNA和74个miRNA,蛋白编码基因预测显示12,940个基因,平均含6.3个外显子,单拷贝基因完整性达95.2%。功能注释揭示了11,414个COG类别和5,009条KEGG通路,涉及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酶系。 该研究首次提供了金龟科植物食性物种的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其高连续性和完整度为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设立了新标准。精确注释的267.24Mb重复序列为转座子驱动进化研究提供了素材,而预测的12,940个基因中80.6%的单拷贝BUSCOs表明注释可靠性。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Pleurosticti类群基因组空白,还为理解鞘翅目昆虫从腐食到植食的适应性辐射机制提供了分子框架。未来可基于此开展食性相关CAZymes的进化分析,或通过多组学整合揭示肠道共生菌与宿主协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奥秘。
  • 原文来源: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5-6/20250618070315200.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完成天敌昆虫广聚萤叶甲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07-15
    •       植保所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创新团队和南繁院南繁生物安全与风险评估团队采用了Nanopore长读序列、Illumina短读序列和染色体构象捕获(Hi-C)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将广聚萤叶甲 Ophraella communa 参考基因组提升至染色体水平,进行了结构和功能注释。该基因组为萤叶甲属中首个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组装,这一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不仅为更好地提升广聚萤叶甲的生物防治潜力提供了可靠的基因组数据基础,也为理解萤叶甲属的遗传学、生态学和系统进化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研究结果于2024年6月在线发表于SCI刊物 《Scientific Data 》。        广聚萤叶甲原产于北美,为入侵杂草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的专一性天敌昆虫,对豚草非常好的控制效果。为了更好地应用广聚萤叶甲,其化学生态学、繁殖生物学和耐寒遗传学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原有的基因组草图已不能满足目前研究的需求。研究人员首先构建了广聚萤叶甲的实验室种群,经过多代近交降低杂合度后,测序获得Nanopore长读长序列和Illumina短读长序列,分别用于组装和矫正基因组,得到基因组大小为735.31 Mb,contig N50为7.05 Mb的组装结果。结合染色体构象捕获(Hi-C)技术,将基因组挂载到17条染色体上。结构注释共鉴定了25,87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22,084个基因同时被功能注释。此外,在基因组中注释了204个 rRNA,626个 tRNA,1791个小 RNA。重复序列注释得到的重复元件占基因组的414.41 Mb (57.76%)。BUSCO评估基因组组装完整度为99.7%,注释完整度为95.1%,利用Illumina短读长序列对基因组组装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比对率为99.56%。
  • 《?比较基因组方法揭示深海灰蝾螺适应深海环境及其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2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了深海灰蝾螺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基于比较基因组方法探索驱动深海灰蝾螺适应深海热液喷口的分子机制,成果2024年11月10日在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正式发表。 深海灰蝾螺Thermocollonia jamsteci(Mollusca、Gastropoda、Vetigastropod、Trochida、Colloniidae)是深海热液喷口中具有代表性的腹足动物。深海热液喷口的特点是高静压、缺氧、黑暗和有毒物质,目前人们对生物体如何适应这种极端的海洋生态系统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二代DNA测序和三代DNA测序技术完成了对深海灰蝾螺基因组的预测和组装,利用Hi-C技术完成了灰蝾螺染色体组装,构建了深海灰蝾螺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组装得到的基因组大小为2.54Gb,Contig N50为1.16Mb,Scaffold N50为231.02 Mb,组装结果成功挂载到11条染色体上,挂载率为96.68%。比较分析发现深海灰蝾螺染色体经历了大规模重排、反转、融合与混合。 研究团队利用从头注释技术、基于同源基因的注释技术,并利用二代转录组和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完成了灰蝾螺基因的蛋白编码基因注释。利用这些基因组及其注释结果,通过比较基因组技术研究了深海灰蝾螺对深海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为与深海适应相关的遗传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深海灰蝾螺基因组大小是迄今为止Vetigastropoda亚纲动物基因组中最大的,影响基因组大小变异的因素包括基因组复制事件、单个基因或基因家族的丢失或获得、重组事件、转座子扩张。 染色体内基因顺序在长时间跨度内的混乱是无数次重叠倒位和其他染色体内重排的累积效应。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深海灰蝾螺分化于180.92Ma(95%的置信区间为153.88-210.48 Ma),这和当时发生的三叠纪末(~200Ma)大规模灭绝有很大关系。BBSome和RFX4 基因在深海灰蝾螺中呈正选择,它们除了在纤毛蛋白运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在纤毛介导的信号转导中起作用,调控着发育和机体的稳态。在深海高压环境下,深海灰蝾螺通过增强纤毛内运输机制来抵抗深海高压和缺氧环境。总之,对深海灰蝾螺的基因组大小和染色体进化的分析,以及所涉及的纤毛内运输机制,结合地质史上的三叠纪末期大规模灭绝事件,为研究深海软体动物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维度。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段泽林为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包括陈楠生研究员和惠敏副研究员。王静、刘淑雅、徐青、陈浩和李超伦为该论文共同作者。本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崂山实验室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Zelin Duan, Jing Wang, Shuya Liu, Qing Xu, Hao Chen, Chaolun Li, Min Hui*, Nansheng Chen*. Positive selection in cilia-related genes may facilitate deep-sea adaptation of Thermocollonia jamsteci[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950: 175358.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