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基因组方法揭示深海灰蝾螺适应深海环境及其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2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了深海灰蝾螺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基于比较基因组方法探索驱动深海灰蝾螺适应深海热液喷口的分子机制,成果2024年11月10日在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正式发表。

    深海灰蝾螺Thermocollonia jamsteci(Mollusca、Gastropoda、Vetigastropod、Trochida、Colloniidae)是深海热液喷口中具有代表性的腹足动物。深海热液喷口的特点是高静压、缺氧、黑暗和有毒物质,目前人们对生物体如何适应这种极端的海洋生态系统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二代DNA测序和三代DNA测序技术完成了对深海灰蝾螺基因组的预测和组装,利用Hi-C技术完成了灰蝾螺染色体组装,构建了深海灰蝾螺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组装得到的基因组大小为2.54Gb,Contig N50为1.16Mb,Scaffold N50为231.02 Mb,组装结果成功挂载到11条染色体上,挂载率为96.68%。比较分析发现深海灰蝾螺染色体经历了大规模重排、反转、融合与混合。

    研究团队利用从头注释技术、基于同源基因的注释技术,并利用二代转录组和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完成了灰蝾螺基因的蛋白编码基因注释。利用这些基因组及其注释结果,通过比较基因组技术研究了深海灰蝾螺对深海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为与深海适应相关的遗传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深海灰蝾螺基因组大小是迄今为止Vetigastropoda亚纲动物基因组中最大的,影响基因组大小变异的因素包括基因组复制事件、单个基因或基因家族的丢失或获得、重组事件、转座子扩张。

    染色体内基因顺序在长时间跨度内的混乱是无数次重叠倒位和其他染色体内重排的累积效应。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深海灰蝾螺分化于180.92Ma(95%的置信区间为153.88-210.48 Ma),这和当时发生的三叠纪末(~200Ma)大规模灭绝有很大关系。BBSome和RFX4 基因在深海灰蝾螺中呈正选择,它们除了在纤毛蛋白运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在纤毛介导的信号转导中起作用,调控着发育和机体的稳态。在深海高压环境下,深海灰蝾螺通过增强纤毛内运输机制来抵抗深海高压和缺氧环境。总之,对深海灰蝾螺的基因组大小和染色体进化的分析,以及所涉及的纤毛内运输机制,结合地质史上的三叠纪末期大规模灭绝事件,为研究深海软体动物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维度。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段泽林为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包括陈楠生研究员和惠敏副研究员。王静、刘淑雅、徐青、陈浩和李超伦为该论文共同作者。本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崂山实验室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Zelin Duan, Jing Wang, Shuya Liu, Qing Xu, Hao Chen, Chaolun Li, Min Hui*, Nansheng Chen*. Positive selection in cilia-related genes may facilitate deep-sea adaptation of Thermocollonia jamsteci[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950: 175358.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5358.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11/t20241111_7437461.html
相关报告
  • 《比较基因组方法揭示深海灰蝾螺适应深海环境及其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4-11-1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了深海灰蝾螺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基于比较基因组方法探索驱动深海灰蝾螺适应深海热液喷口的分子机制,成果2024年11月10日在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正式发表。 深海灰蝾螺Thermocollonia jamsteci(Mollusca、Gastropoda、Vetigastropod、Trochida、Colloniidae)是深海热液喷口中具有代表性的腹足动物。深海热液喷口的特点是高静压、缺氧、黑暗和有毒物质,目前人们对生物体如何适应这种极端的海洋生态系统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二代DNA测序和三代DNA测序技术完成了对深海灰蝾螺基因组的预测和组装,利用Hi-C技术完成了灰蝾螺染色体组装,构建了深海灰蝾螺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参考序列。组装得到的基因组大小为2.54Gb,Contig N50为1.16Mb,Scaffold N50为231.02 Mb,组装结果成功挂载到11条染色体上,挂载率为96.68%。比较分析发现深海灰蝾螺染色体经历了大规模重排、反转、融合与混合。 研究团队利用从头注释技术、基于同源基因的注释技术,并利用二代转录组和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完成了灰蝾螺基因的蛋白编码基因注释。利用这些基因组及其注释结果,通过比较基因组技术研究了深海灰蝾螺对深海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为与深海适应相关的遗传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深海灰蝾螺基因组大小是迄今为止Vetigastropoda亚纲动物基因组中最大的,影响基因组大小变异的因素包括基因组复制事件、单个基因或基因家族的丢失或获得、重组事件、转座子扩张。 染色体内基因顺序在长时间跨度内的混乱是无数次重叠倒位和其他染色体内重排的累积效应。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深海灰蝾螺分化于180.92Ma(95%的置信区间为153.88-210.48 Ma),这和当时发生的三叠纪末(~200Ma)大规模灭绝有很大关系。BBSome和RFX4 基因在深海灰蝾螺中呈正选择,它们除了在纤毛蛋白运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在纤毛介导的信号转导中起作用,调控着发育和机体的稳态。在深海高压环境下,深海灰蝾螺通过增强纤毛内运输机制来抵抗深海高压和缺氧环境。总之,对深海灰蝾螺的基因组大小和染色体进化的分析,以及所涉及的纤毛内运输机制,结合地质史上的三叠纪末期大规模灭绝事件,为研究深海软体动物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维度。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段泽林为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包括陈楠生研究员和惠敏副研究员。王静、刘淑雅、徐青、陈浩和李超伦为该论文共同作者。本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崂山实验室等项目资助。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甲壳动物适应深海热液、冷泉环境分子机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05
    • 近日,海洋所沙忠利团队在甲壳动物适应深海热液、冷泉环境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于深海研究领域重要国际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 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热液、冷泉和其他还原型生态系统(如鲸落),其中深海热液和冷泉活动是海底流体活动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一直处在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热液和冷泉虽然同为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但二者成因和分布不同,环境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别。铠甲虾是深海化能极端环境中的优势甲壳动物之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团队前期对西太平洋冲绳热液区和南海冷泉区共有优势甲壳物种柯氏潜铠虾Shinkaia crosnieri Baba and Williams, 1998开展了简化基因组和比较转录组分析,从多角度揭示了深海甲壳动物微进化和环境适应的遗传基础,相关成果吸引了系统学、进化生物学及生态学等领域国际同行的关注,相继被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Global Change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国际权威期刊引用和论证。 除了柯氏潜铠虾,劳盆拟刺铠虾Munidopsis lauensis Baba and de Saint Laurent,1992也是少数能够在热液、冷泉均有分布的甲壳动物之一。聚焦深海热液与冷泉生物群落对环境适应机制是否存在差异这一科学问题,团队对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科学”号在西太平洋马努斯热液区和南海冷泉区采集的劳盆拟刺铠虾开展了多组织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组织共有的差异表达转录本呈现出环境相关的聚类模式,提示存在环境介导的基因表达模式。进一步分析发现,与抗氧化、解毒、DNA损伤修复以及先天免疫相关的基因大多在热液个体中表达上调。考虑到马努斯热液和南海冷泉环境中的硫化氢浓度差异以及硫化氢的细胞毒性,对参与硫化氢代谢与解毒的基因进行了筛选与分析,发现线粒体硫化氢氧化、内源性硫化氢合成及氧化磷酸化相关的基因均发生显著的差异表达,且大部分基因在热液个体中表达上调。 这些结果揭示出劳盆拟刺铠虾可能通过调节环境适应性的关键基因表达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深海化能环境,如不同的硫化氢、重金属浓度与微生物组成等。该研究与团队前期对柯氏潜铠虾的研究发现相互印证,共同揭示出环境适应关键基因的表达分化可能是甲壳动物适应不同深海热液、冷泉环境的重要策略,丰富了对深海大型生物环境适应机制的认识。 程娇副研究员和研究生闫晗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沙忠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崂山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1. Jiao Cheng#, Han Yan#, Min Hui, Zhongli Sha*. Novel insights into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and cold seep adaptation inferred from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a munidopsid squat lobster distributed in both environments. Deep-sea Research Part I, 2024, 205: 104245. https://doi.org/10.1016/j.dsr.2024.104245  2. Jiao Cheng, Min Hui, Yulong Li, Zhongli Sha*. Genomic evidence of populatio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 deep-sea squat lobster Shinkaia crosnieri (Crustacea: Decapoda: Anomura) from Northwestern Pacific hydrothermal vent and cold seep. Deep-sea Research Part I, 2020, 156: 103188. https://doi.org/10.1016/j.dsr.2019.103188  3. Jiao Cheng, Min Hui, Zhongli Sha*.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s insights into deep-sea adaptation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Shinkaia crosnieri (Crustacea: Decapoda: Anomura), inhabiting both hydrothermal vents and cold seeps. BMC Genomics, 2019, 20: 388. https://doi.org/10.1186/s12864-019-57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