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开展新能源规模化制氢,一体推进绿氢(氨等)制、输、储、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22
  • 5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新疆监管办、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及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推进新能源与多产业耦合联动发展。

    《通知》提出,开展新能源规模化制氢。立足规模化生产、应用清洁低碳氢能,在新能源资源条件好、发电成本低、氢能储输用等产业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区域,一体推进绿氢(氨等)制、输、储、用,加快绿氢在交通、化工、治金等行业推广应用,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年产1万吨以上绿氢的企业,可按生产氢(氨)全年实际用电量配置新能源发电规模,年产1万吨氢气配置15万千瓦光伏规模(风电规模按上一年度区域光伏平均利用小时数/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折算)。所发电量全部由项目自用消纳。制氢项目原则应布局在氢能产业发展示范区内,氢生产项目与新能源项目应为同一投资主体。

    鼓励制氢项目加快前期及建设进度,对2024年8月底前满负荷生产的绿电制氢项目,准许项目业主新建同等规模的新能源项目且所发电量可并网消纳。电网消纳部分需按新能源规模的20%、2小时时长配置储能规模。2024年8月后建成的制氢项目,配置新能源规模退坡。

    《通知》还提出,推动油气行业增产扩绿。利用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开展燃料天然气替代,每替代1亿立方米天然气量,可配套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新能源规模,新能源规模按上一年度区域每万千瓦风电或光伏平均发电量折算。所发电量通过企业电能替代天然气加热炉、天然气制氢等项目消纳,满足油气田提高电气化率等新增用电需求。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25243.shtml
相关报告
  • 《宁夏太阳山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项目开工》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1-06
    • 近日,在宁夏全区上下掀起“百日攻坚战”行动的关键时期,宁夏太阳山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项目(一期)年产1.65万吨绿氢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太阳山“氢氨谷”建设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宁夏太阳山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项目”由赛拉弗重塑(宁夏)氢电能源有限公司(上海重塑集团、江苏赛拉弗合资公司)投资建设,依托太阳山新能源资源,布局绿电制氢、氢能交通、绿氨绿甲醇、氢氨甲醇耦合化工等一体化产业生态,打通了风、光、氢、氨产业链条。本次开工建设的年产1.65万吨绿氢项目是该项目的一期工程,总投资20.86亿元,主要建设年产1.65万吨绿氢、13.2万吨绿氧的绿电电解水制氢装置及绿氧回收装置、输送管道(厂内管道及外输接口),1875立方米氢气球罐17座,充装加注平台1座,配套建设环保、安全、电气等设施。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285亿元,应缴增值税3800万元。 吴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全面推进“绿电园区”建设。太阳山开发区作为宁夏11个“绿电园区”试点园区之一,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持续优化风电、光伏、储能项目一体化布局,加快“绿电园区”试点建设,助力绿色发展先行市、能源综合示范市建设。据了解,太阳山开发区已重点引进3家氢能制储企业,计划总投资43.87亿元,备案年制氢规模3.65万吨。本次开工的一期年产1.65万吨绿氢项目是太阳山开发区打造“绿电园区”及“氢氨谷”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国华新能源“‘氢氨谷’绿能低碳产业链一体化项目”一期年产0.8万吨制氢项目、北京汉氢“年产1.2万吨电解水制氢项目”也将于2025年初陆续开工。
  • 《追“氢”逐绿 包头推进“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0
    • 近日,2025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内蒙古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主题为“绿氢赋能协同共赢”,近600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界的参会者齐聚一堂,聚焦政策导向、前沿技术、市场趋势、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共商氢能产业发展大计。 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陈之常表示,以氢能产业为突破口,打造一个涵盖“制储输用”全链条的氢能产业生态,让“草原钢城”包头焕发绿色生机。 共议“氢”产业 会场内,行业“顶流”和企业“大咖”共话氢能产业赋能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全方位、多维度探讨绿氢“制储输用”全链条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发展氢能产业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展示“成绩单”:我国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产能占全球比例超过50%,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三北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一批项目建成投运,逐步贯通氢能制取—储运—应用全流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提质提速正当其时。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愿与内蒙古加强合作,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旨演讲环节,演讲嘉宾意气风发,分享的内容既不乏生动形象的图文展示,又有扎实详尽的数据支撑,句句切中要点。 “氢能与燃料电池应用场景广泛,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提供清洁电力,降低有害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抓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李献国表示。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说,在氢能发展上“能电则电,能氢则氢”,通过电氢协同发展模式,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绿色甲醇及绿氨作为氢的液体载体,有助于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应用。以绿电水电解过程中产生的绿氢和绿氧为原料,通过煤气化技术制备低碳甲醇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建议。 ………… 分享经验拓思路,直面问题话未来。与会者共议“氢”产业,共谋“氢”未来,学习交流氛围浓厚。 共谋“氢”未来 在全区氢能产业视频连线环节,会场连线华电氢能达茂旗制氢及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等3个重大项目。观看视频后,与会嘉宾倍感振奋,对包头“氢”未来充满信心。 “包头氢能产业链条加速完善,集聚发展效益正在显现。”陈之常说,包头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包头将抢抓氢能产业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围绕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全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绿氢生产、储运和多元应用基地。 “包头正着力发展氢能产业,致力打造全国首座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和重要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庆维一一梳理细节:在产业突围方面,包头坚持以华电为主导,做实绿氢消纳场景规划,同步落地绿电制氢、管道输氢、氢储智造、销售联盟等项目团组,牵引拉动产业链上下游总部、头部、腰部企业在包头集聚;在完善优化产业生态方面,包头加紧建设绿证碳足迹认证平台,加快落实市域外新能源开发回送、绿电直连等规划和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园区、氢能区域试点等示范。 记者了解到,包头围绕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力,在“制”端建成华电新能(6.440, -0.05, -0.77%)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在“输”端建设白云鄂博矿区至包头市区的氢气长输管道,在“储”端推出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装置,在“用”端下线全国首台氢能源矿用车。 “氢能产业是一片蓝海。”孟庆维表示,包头锚定氢能产业新机遇,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把氢能产业发展为产值超1000亿元的主导产业。 搭建创新平台 本次大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分享与观点碰撞。此外,现场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颁发包头市氢能产业特聘科学家聘书,为李献国、刘科、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分会会长魏锁等院士专家颁发包头市氢能产业发展顾问聘书。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会成立了由华电、包钢、国能、北奔、中燃、中浩组成的“绿氢自循环合作消纳联盟”,为共绘包头氢能产业发展蓝图凝聚起澎湃动力。 “‘绿氢自循环合作消纳联盟’在企业间能够发挥协调作用。希望联盟中的企业找到合理平衡点,增加包头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交流。”刘科说。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院士专家攻关核心技术,包头正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强氢技术、育氢产业”为使命,推动氢能产业向更高层级发展。 “包头追‘氢’逐绿的决心,写在新能源电站的矩阵间,写在纵横百里的输氢管道上,更写在每一位氢能奋斗者的目光中。”陈之常表示,包头诚邀政产学研用各类英才,共攀技术高峰,共拓应用蓝海,共筑产业生态,共同打造“氢动北疆”的绿色低碳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