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氢”逐绿 包头推进“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0
  • 近日,2025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内蒙古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主题为“绿氢赋能协同共赢”,近600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界的参会者齐聚一堂,聚焦政策导向、前沿技术、市场趋势、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共商氢能产业发展大计。

    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陈之常表示,以氢能产业为突破口,打造一个涵盖“制储输用”全链条的氢能产业生态,让“草原钢城”包头焕发绿色生机。

    共议“氢”产业

    会场内,行业“顶流”和企业“大咖”共话氢能产业赋能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全方位、多维度探讨绿氢“制储输用”全链条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发展氢能产业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展示“成绩单”:我国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产能占全球比例超过50%,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三北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一批项目建成投运,逐步贯通氢能制取—储运—应用全流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提质提速正当其时。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愿与内蒙古加强合作,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旨演讲环节,演讲嘉宾意气风发,分享的内容既不乏生动形象的图文展示,又有扎实详尽的数据支撑,句句切中要点。

    “氢能与燃料电池应用场景广泛,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提供清洁电力,降低有害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抓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李献国表示。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说,在氢能发展上“能电则电,能氢则氢”,通过电氢协同发展模式,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绿色甲醇及绿氨作为氢的液体载体,有助于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应用。以绿电水电解过程中产生的绿氢和绿氧为原料,通过煤气化技术制备低碳甲醇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建议。

    …………

    分享经验拓思路,直面问题话未来。与会者共议“氢”产业,共谋“氢”未来,学习交流氛围浓厚。

    共谋“氢”未来

    在全区氢能产业视频连线环节,会场连线华电氢能达茂旗制氢及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等3个重大项目。观看视频后,与会嘉宾倍感振奋,对包头“氢”未来充满信心。

    “包头氢能产业链条加速完善,集聚发展效益正在显现。”陈之常说,包头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包头将抢抓氢能产业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围绕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全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绿氢生产、储运和多元应用基地。

    “包头正着力发展氢能产业,致力打造全国首座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和重要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庆维一一梳理细节:在产业突围方面,包头坚持以华电为主导,做实绿氢消纳场景规划,同步落地绿电制氢、管道输氢、氢储智造、销售联盟等项目团组,牵引拉动产业链上下游总部、头部、腰部企业在包头集聚;在完善优化产业生态方面,包头加紧建设绿证碳足迹认证平台,加快落实市域外新能源开发回送、绿电直连等规划和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园区、氢能区域试点等示范。

    记者了解到,包头围绕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力,在“制”端建成华电新能(6.440, -0.05, -0.77%)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在“输”端建设白云鄂博矿区至包头市区的氢气长输管道,在“储”端推出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装置,在“用”端下线全国首台氢能源矿用车。

    “氢能产业是一片蓝海。”孟庆维表示,包头锚定氢能产业新机遇,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把氢能产业发展为产值超1000亿元的主导产业。

    搭建创新平台

    本次大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分享与观点碰撞。此外,现场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颁发包头市氢能产业特聘科学家聘书,为李献国、刘科、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分会会长魏锁等院士专家颁发包头市氢能产业发展顾问聘书。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会成立了由华电、包钢、国能、北奔、中燃、中浩组成的“绿氢自循环合作消纳联盟”,为共绘包头氢能产业发展蓝图凝聚起澎湃动力。

    “‘绿氢自循环合作消纳联盟’在企业间能够发挥协调作用。希望联盟中的企业找到合理平衡点,增加包头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交流。”刘科说。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院士专家攻关核心技术,包头正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强氢技术、育氢产业”为使命,推动氢能产业向更高层级发展。

    “包头追‘氢’逐绿的决心,写在新能源电站的矩阵间,写在纵横百里的输氢管道上,更写在每一位氢能奋斗者的目光中。”陈之常表示,包头诚邀政产学研用各类英才,共攀技术高峰,共拓应用蓝海,共筑产业生态,共同打造“氢动北疆”的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92736-1.html
相关报告
  • 《江苏积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24
    • 江苏是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聚集区,也是氢能企业聚集的区域。根据《2024氢能产业活力报告》内容显示,江苏氢能企业有181个,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和山东。 江苏氢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策的支持。3月20日,江苏省发布《关于印发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 通知内容显示: 前瞻布局氢能、新型储能、零碳负碳、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支持苏州、南京等城市积极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布局一批可持续燃料项目,积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探索绿氢炼化、氢冶炼。”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供热、生物天然气、绿氢的市场机制。 加快构建充(换)电站、加氢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 围绕绿色氢能和新型储能等重点方向,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组织方式,组织实施一批战略需求、市场需求的重大科技项目。 围绕氢能、新型储能、生物基替代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 虽然此次发布的政策不属于氢能专项政策,但其对氢能的布局也是相当全面的。 为您简单分析一下此次发布的政策对江苏氢能产业的影响。 氢能全链条发展利好产业升级 文件首先把积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提上日程,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其目的是让整个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氢能全链条发展,有利于形成资源和成本优势产生产业集群效应,便于企业间集合优势研发团队和技术团队形成合力; 氢能全链条发展还能促进政策的协同与优化,为氢能产业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体系;能更有效地推动氢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加速市场培育; 同时,氢能全链条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构建完善的氢能标准体系,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提升氢能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进一步拓宽氢能应用领域。 在全省形成氢能生产和应用的闭环市场,可以减少相应企业的成本支出,与其重金将氢能输送到到外地,不如在省内实现自然消纳。 绿氢的市场机制建立尤为重要 文件提出要探索绿氢的市场机制,对于氢能产业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它既是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也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抓手。 首先,绿氢市场机制通过价格调节企业收益,可以引导氢能企业加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PEM / 碱性电解槽)、核心材料(如催化剂、质子膜)等领域的研发投入。 其次,通过建立绿氢市场机制,可以激活绿氢需求的终端,比如在交通或者工业领域,推进其应用规模。绿氢产能消耗量形成规模,也会刺激上游制氢领域快速发展。 再次,通过利用合理的绿氢市场机制,可以让绿氢的生产企业、设备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激励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并参与到绿氢产业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市场机制还能促进政府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补贴等,进一步降低绿氢生产成本,提高其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为氢能技术创新加码 此次出台的政策,从不同角度为氢能技术创新加码。一方面是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组织方式,组织实施一批战略需求、市场需求的重大科技项目。 “揭榜挂帅”的项目,江苏此前出台过政策,会为这类项目提供补贴。 比如此前的苏州科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云帆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铂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采取“项目+课题”的形式申报的“揭榜挂帅”项目,项目通过审核后,每个课题最高可获省资助经费500万元。 不仅如此,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和江苏省财政厅不久之前发布了关于印发《2025 年度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其内容显示,“聚焦绿色低碳颠覆性技术创新和重点行业降碳增效两个方向,最高资助1000万”。其中就包括氢冶金领域可以参与申报。 除了真金白银支持氢能技术创新,江苏此次还提出“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的要求。 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是氢能产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枢纽,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小觑。 验证中心对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进行可靠性测试,缩短研发周期;中试平台通过经济性评估(如度电成本 LCOH)为资本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的构建还可以推动跨领域技术融合。比如氢能与储能、智能电网的协同验证,催生 “氢电耦合” 商业模式。 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全链条验证降低氢能技术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加速产业化进程,并为政策制定和市场机制完善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写在最后 江苏在发展氢能方面不遗余力,此次发布的政策正好切中氢能产业当前发展的痛点和要害,为当地氢能上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政策通过指引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探索绿氢市场化发展的方向,通过搭建中试平台和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支持当地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激发了企业研发创新的活力。 同时,政府还鼓励跨行业合作,促进氢能与交通、能源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氢能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制、储、运、用全链发力,氢能产业发展持续强劲》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3
    • 2024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通过,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能源法》中正式将氢定义为能源,同时法案明文表示:国家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新兴产业,从上游氢气制备,到中间储、运,直至终端应用,整个产业链条均处于早期阶段。尽管氢气被誉为“终极能源”,但真正实现大规模普及应用,仍需各个环节的不断完善;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氢能发展持续强劲,国内外在制、储、运、用等环节均有突破,氢能产业正在全链路同步发力,氢能源的广泛应用正逐步实现。 1上游制备 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电解水制氢成为零碳制氢最具市场潜力的产业,目前电解水制氢市场发展火热,ALK(碱性电解槽)制氢已经吃到产业发展与市场增长的红利,PEM(质子交换膜)制氢也崭露头角,逐步在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同时具备ALK与PEM技术优势的第三代电解水制氢技术AEM(阴离子交换膜)也跑步入场,强势进入了商业化阶段,初现峥嵘。2024年9月2日,稳石氢能中标全球首套单系统1.25MW-AEM(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项目,刷新了目前全球最大单系统功率AEM制氢项目的记录,同时也开启了国内兆瓦级AEM商业化应用示范,这标志着AEM电解水制氢技术的产业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2中游储、运 氢气储、运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但随着氢能市场应用场景的扩大与应用技术的进步,储、运难题正逐步被攻克,中集安瑞科“30MPa碳纤维缠绕氢气瓶及管束集装箱”产品,实现了容积与载气量的显著提升,单一产品的载气量由384公斤提升至656公斤,提升比例达到70.8%,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运输成本也大幅下降。同时,国内固态储氢、天然气掺氢等储、运手段日渐成熟,氢能源长距离、大规模运输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终端应用 氢能源终端应用是推动市场发展的源动力,不断扩大的应用需求才能驱动上游制、储、运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商业闭环。随着国际社会对清洁能源的共识逐步加强,氢能应用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国内外氢能应用也掀起了新的热潮。2024年12月10日,工信部官网发布第39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据悉,本期共有22款氢燃料电池车型或底盘上榜。氢能重卡方面,12款氢燃料电池重卡牵引车上榜;燃料电池方面也有多家企业登榜。而在地方,12月10日当天,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地级以上市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全部使用电动汽车或氢燃料电池车。 氢能交通,作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口,我国政府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24年关于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相关政策数量已达到了33条?,而在加氢站的建设上我国也是遥遥领先,从政策到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为氢能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海外市场关于氢能应用也有成果显现,2024年,南非、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秘鲁、智利、西班牙、阿曼等多个国家发布了氢能发展计划和相应的资金支持项目,真金白银扶持绿氢产业。近日,德国西门子能源与英国公用事业公司苏格兰和南方能源(简称:SSE)携手,计划到 2030 年打造一款可燃烧100%氢气的600MW大型燃气轮机,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与市场应用也在稳步发展。2024年即将收官,可以看到,制、储、运、用全链条发力,推动了氢能产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大规模商用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