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和温度对深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28
  • 理解气候变化对鱼类群落的影响是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很难梳理出在自然系统中起作用的单个因素。这使得研究人员很难完全理解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未来鱼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和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MBARI)的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加利福尼亚湾的自然海洋梯度来研究变化的含氧量和温度对底栖鱼类群落的影响。他们发现在氧气含量极低(7 µmol / kg氧气或更低)的地区,鱼类多样性急剧下降。相比之下,海洋表面的氧气浓度通常在200至300 µmol / kg之间。面对气候变化,这对深海鱼类群落的未来具有影响。

    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5日的《海洋生态进展》(Marine Ecology Progress)系列杂志上,研究人员在加利福尼亚湾的三个不同地区进行了调查。海湾独特的海底地理环境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环境条件。在北部,深海海水温度相对较高,含氧量较高。而在南部,深海温度较低,且氧气含量极低。

    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的海洋生态学家、博士后研究助理Natalya Gallo指出,在如此小的空间范围内发现如此大的差异实在罕见。这让我们能够分析影响我们所看到的鱼类群落类型的一些环境因素,使之成为了一个出色的研究系统。研究人员使用了MBARI 的远程操作工具Doc Ricketts进行了北部、中部和南部海湾的海底视频样带研究,发现该地区的鱼类种类繁多。并对底栖鱼类群落的组成、密度和多样性以及环境条件的一些趋势进行了揭示,这些趋势有助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更好地为可持续的未来做准备。

    研究小组研究了许多变量,包括氧气水平,温度,深度,栖息地类型,食物输入和纬度,以及它们与底栖鱼群落特征的关系。Gallo提到,他们想利用这些自然梯度来研究环境变量与群落结构的关系,从而了解气候变化的风险和脆弱性。他们发现,一旦氧气浓度超过某个阈值(7 umol / kg),就会对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非常强烈的负面影响。他们还发现,氧气浓度和温度会相互作用,在低氧条件下,温度越高,鱼的密度就越低,而在氧气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鱼的密度就越高。事实上,当将所有这些变量包括在他们的模型中时,氧气和温度是群落结构的最强驱动力,这确实说明了这两个对气候敏感的环境变量的重要性。尽管存在多样性趋势,但研究小组仍在低氧条件下看到大量鱼类。她认为,由于氧气含量低,由于氧气含量低,我们可能会在一些地区看不到鱼。在基本没有氧气的地区看到高密度鱼类群落真的很让人惊讶。这表明,尽管这些低氧区物种的多样性降低了,但某些物种具有适应性,即使在低氧条件下也能生存。

    然后,研究团队将群落分析的结果与对加利福尼亚湾的未来气候模型预测相结合,以确定这些鱼类群落的长期趋势。结果表明,如果气候变化在“一切照旧”的情况下按预期进行,那么在未来80年内,由于变暖和氧气流失以及现有的海洋学条件的双重影响,北部和中部海湾的鱼类群落可能受到最严重的影响。这可能导致某些鱼类物种的栖息地减少,使其群落变得不稳定和脆弱。

    这项研究由David and Lucile Packard基金会和MBARI资助。研究有助于了解氧气水平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将如何影响未来鱼类群落的发展。 MBARI的资深科学家James Barry指出,随着气候变化,这对我们如何管理深海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目前,他们根据对生态系统和繁殖率的了解,为渔业可以捕捞多少鱼制定了指导方针。但随着海洋的变化,这些指导方针可能无法持续下去。

    (刁何煜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scripps.ucsd.edu/news/deep-sea-fish-community-structure-strongly-affected-oxygen-and-temperature
相关报告
  • 《eDNA分析方法揭示深海鱼类多样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1-27
    • 一项新的研究证明了一种新方法的有效性,即利用海水样本中的DNA来确定在给定的深海区域存在哪些鱼类。eDNAtec公司、加拿大渔业和海洋局以及纪念大学研究人员在11月4日出版的Plos One期刊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监测深海鱼类多样性的能力对于执行可持续管理措施和了解商业捕鱼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必要的。然而,现有的诸如诱饵相机捕捉、拖网捕捞和声学监测等方法检测能力有限,很难应用到大部分海洋研究中。 一种称为eDNA代谢编码的新方法通过分析环境DNA(eDNA)来揭示特定栖息地中存在哪些鱼类,eDNA是生物体在进行正常活动时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DNA。 为了评估eDNA代谢码检测深海鱼类的有效性,McClenaghan及其同事将其应用于从拉布拉多海采集的2500米深处的海水样本。在深海水样(水深1400米或以上)中,eDNA-metabarcoding鉴定出11科11属8种。研究人员将他们的eDNA代谢编码结果与传统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他们提供了更广泛的鱼类多样性和其他分类信息,同时大大减少了后勤工作。这些优点使得eDNA的大规模应用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 研究小组还利用不同体积的深海海水样本和不同的DNA引物(用于eDNA实验室分析的短链DNA)来探索eDNA的代谢编码,以确定存在哪些物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深海环境需要对在较浅水域使用的方法进行一些调整,例如使用更大体积的水和使用多重引物来最大限度地检测物种。 作者补充道:“基因组学和计算工具的进步正在迅速扩大我们研究和监测生物多样性的能力,这是面对迅速而巨大的环境变化所急需的任务。我们的研究证明了eDNA分析方法在深海鱼类物种监测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的实用性,并为其他人员采用这种方法奠定了基础。” (张灿影 编译)
  • 《《Science》:深海鱼类已进化出超视觉能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21
    • 当穴居鱼类和某些蟋蟀的祖先进入漆黑的洞穴时,它们的视觉能力几乎完全消失。但是在阳光无法穿透的深海中穿梭的鱼类已经进化出了超视觉能力,并高度适应其他生物发出的微弱光芒。进化生物学家认识到,它们拥有这种能力是因为杆状视蛋白基因数量的异常增加。杆状视蛋白是一种视网膜蛋白,能够探测微弱的光线。这些额外的基因已经多样化,产生了能够在多种波长下捕获每一个可能光子的蛋白质。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 研究视觉的进化生物学家Megan Porter提到,这一发现的确颠覆了对深海视觉的认识。研究人员观察到,鱼类生活的越深,它的视觉系统就越简单,他们认为这一趋势将持续到海底。而深海生物拥有所有这些视蛋白,这意味着光与深海生物进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比预想的复杂得多。 在过去的15年里,研究人员意识到,深海中分布着微弱发光的生物,有虾、章鱼、细菌,甚至鱼类。大多数脊椎动物的眼睛几乎察觉不到这种微妙的闪光。为了了解鱼类是如何看海的,瑞士巴塞尔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Walter Salzburger带领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深海鱼类的视蛋白,视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变化会改变检测到的光的波长,因此多个视蛋白使色觉成为可能。其中一种视蛋白(RH1)在弱光下作用明显,它存在于眼睛的视杆细胞中,使人类能够在黑暗中看到东西,但只能看到黑白两色。 Salzburger和他的同事们在101种鱼类中寻找视蛋白基因,其中包括7种大西洋深海鱼类,他们对它们的基因组进行了完全测序。大多数鱼类和许多其他脊椎动物一样,都有一到两种RH1视蛋白,但其中有四种深海物种与众不同。这些鱼——灯笼鱼、管眼鱼和两种棘鳍鱼——都至少有5个RH1基因,而银棘鳍鱼有38个,这在脊椎动物的视觉中是前所未闻的。 研究人员可以从一种视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最敏感的波长。深海鱼类共有24种基因突变,这些突变改变了它们的RH1蛋白功能,每一种基因都经过微调,以看到窄频带的蓝色和绿色波长(生物发光的颜色)。丰富的视蛋白也有助于解释脊椎视网膜的解剖结构,它的一些杆状细胞比通常的要长得多,而且许多细胞是堆叠在另一个细胞之上,而不是排列在一层。放大的细胞和堆叠有助于确保更多的入射光子被检测到,但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假设这些杆状体都具有相同的视蛋白。现在看来,就像旧胶片上的图层一样,不同大小的光柱可以捕捉到不同波长的光。 (刘思青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