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12-07
  • 2019年,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中部地区发展势头能不能持续下去?能不能在先进技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有更大突破?能不能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湖北广电融媒体中心联合湖南广电、江西广电等全国区块链编辑部成员单位推出特别策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思享荟,邀请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经济领域的专家就“长江中游城市群”进行解读。 本期邀请了来自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政协委员 李琳 进行解读。   李琳,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资深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湖南省统一战线首批智库专家,湖南省智库成果首批“十大金策”获得者。 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效应逐渐凸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在推动我国形成东中西协同联动发展格局中起着重要枢纽作用。2015年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定位为“一极”(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三区”(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并明确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六大重点建设任务,即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共享以及深化对外开放。《 规划》实施五年来,中部三省积极行动,共同推动《规划》的落实,使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初驶快车道,多领域的合作平台已搭建,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初现成效,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效应逐渐凸显。 一是多领域的合作平台已搭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先后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南昌行动》等协议,咸(宁)岳(阳)九(江)小三角、九江与黄冈跨江跨区合作开发、新(余)宜(春)萍(乡)与长株潭合作等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以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政府间的合作交流平台已有数十个。 二是交通运输一体化率先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就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港口方面互联互通多次召开协商会,在共同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消除长江“肠梗阻”,推进多种运输方式联运,建立便捷、经济、可靠、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上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产业协同发展已在优势行业着手突破。以2012年湘鄂赣三省工信部门在武汉签署《湘鄂赣三省加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产业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为标志,开启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序幕。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旅游、装备制造业、农业、文化产业等行业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达成了发展共识。 四是市场一体化初显成效。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在合理促进市场流通环境一体化、共同打造市场主体准入环境一体化、努力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一体化、大力实施监管执法联动一体化、深入开展消费区域维权一体化、积极构建打击传销区域防控一体化、稳步构建区域工商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探索推动干部交流互动一体化等方面加强合作。 湖南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定位目标,以岳阳为桥头堡、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辐射带动全省四大板块全方位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在咸岳九“小三角”合作开发、湘赣边区合作示范区建设等多领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合作成效趋显。 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 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尽管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已初驶轨道,但对标长三角、京津冀快速推进的一体化战略和成效,长江中游城市群因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一体化发展明显滞后,尚存在诸多“梗阻”和瓶颈,其中一体化发展机制的缺失和体制障碍尤为凸显。在我国正致力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巨龙腾飞中的“龙腰”支撑作用,尤显迫切与重要。 作者 李琳 来源 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相关报告
  • 《湘鄂赣三省代表委员同声热议“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1-03-09
    • 湘鄂赣三省代表委员同声热议“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1-03-08 08:34 字体: 大 中 小 湘鄂赣三省代表委员同声热议“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三省携手共建 打造全国经济新增长极   “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成为中部崛起最有力的脉动。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国家级城市群。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对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两会期间,湖南代表团以代表团名义提出建议,部分住湘全国政协委员拟提交联名提案,同声呼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全国经济新增长极。与此同时,湖北、江西两省代表委员也在为“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共同发声。   3月7日,湖南日报联合湖北日报、江西日报,邀请湘鄂赣3省代表委员聚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谈机遇、话合作、谋良策。 谈机遇   加快一体化发展正逢其时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引领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优越,湘鄂赣三省山水相连,文化渊源深厚,经贸往来密切,交通条件便利,临江达海,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城市群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市长阳卫国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对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当前,“十四五”开局起步,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正逢其时。   2020年,湘鄂赣三省地区生产总值11.09万亿元,占全国的10.9%左右。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副教授刘江东认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科教资源丰富,长江中游城市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城市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国家重要产业分布应逐渐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承接重要产业转移的最理想区域之一,只有加快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吸纳国家重要产业落户。此外,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部地区高铁要成网,这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话合作   湘鄂赣省际协作显著加强   近几年,湘鄂赣省际协作显著加强。刘江东介绍,去年10月以来,三省发改委两次召开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专题协调会,务实推进一批重大协商合作事项。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共同搭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交流平台,一年一会商,已举办八届会商会、七次协调会,共同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南昌行动》等一系列重要框架协议和具体合作文件,带动相邻12个观察员城市参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沿江连片”发展的新格局已现雏形。   “株洲作为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员互动增多,经贸合作提效,产学研互融加深,文旅互通加速,合作交流成效显著。”阳卫国一一举例:株洲芦淞市场群的10万从业人员中,约三分之一是湖北人;武汉地铁3号线、7号线、11号线等线路的牵引系统用的是株洲的产品;株洲与武汉地区近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推动校企实施了一批产学研项目;株洲与江西萍乡、吉安等地共同举办了中国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记忆”旅游等活动。   “在江西,经常能看到湖南湘莲、武汉周黑鸭等特色产品。”徐景坤说,近年来,湘鄂赣三省经贸合作、旅游协作、文化交流势头强劲,三省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谋良策   共促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湘鄂赣三省如何携手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阳卫国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省级层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解决城市群一体化的重大问题。对“十四五”规划涉及城市群一体化的重大事项、重点项目进行研究梳理,制定出台行动方案,每年明确落实一批具体事项,更好地将发展规划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投入保障机制也很重要。”阳卫国说,可整合国家和城市群相关财政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等方式,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创新创业平台、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   刘江东同样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领导小组,指导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领域一体化发展。   徐景坤则认为,可充分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和交通优势,湘鄂赣3省可组团争取第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同时,发挥高铁网络密集的优势,沿高铁线建设一批高铁特色小镇。武汉、长沙也可借鉴南昌,将高铁站建到飞机场,让人员和货物流通更加便捷。   (文/刘燕娟 杨宏斌 张武明) 相关附件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李毅 
  • 《长江中游城市群共筑增长极》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4-12
    •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加快推动创新资源流动、产业发展协作、基础设施联通、社会事业联合、生态环境保护,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乘坐高铁或动车往来四市更加便捷”、组建协同创新联盟、共同建设诚信城市、公积金异地贷款……地处中国腹地、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市正快速迈向区域一体化。 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中游、中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赣鄂湘皖四省会城市的重要地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争当“排头兵” 去年底,《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正式发布,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勾勒出蓝图。 其中,在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中,明确武汉担负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任。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超过1.2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是核心,2018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1.48万亿元,长沙为1.1万亿元,合肥为7822.9亿元,南昌为5274.67亿元。 “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应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争当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助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迈向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提出,共同完善协同发展思路与路径,再策划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举措;共同打造共抓长江大保护典范;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走廊;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现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从基础设施加速连通,放管服改革创新推进,到市场更加融通,资源流动顺畅,相互投资增长,开放平台共享等,合作的增加值越来越高。”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说,这些成果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建议,四省会城市应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大流动,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大协作,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大联通,加快推动社会事业大联合,加快推动生态环境大保护。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张东强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肩负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崛起等重要使命,国家寄予厚望。 近年来,四省会城市合作解决了许多单一城市依靠自身不能解决的难点和问题,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为中国区域合作探索了新路径,提供了示范。  跳好“集体舞” 日前,武汉市江夏区湖泗镇何堰村农民祝又珠在湖南省直中医医院病愈出院。办理出院手续时,她顺利拿到了报销款,实现了新农合跨省即时结算。 武汉江夏区在湖南株洲打工的农民有3000多人,祝又珠的儿子说:“以往老乡们在株洲住院,都是等年底回老家过年时在家乡的相关部门报销。这次母亲直接在当地医院报销,太方便了。” 新农合跨省结算外省就医即时结算只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合作的一个缩影。 共饮一江水,合作一体化。武汉市发改委主任许甫林告诉记者,从《武汉共识》到《长沙宣言》,再从《合肥纲要》到《南昌行动》,四省会城市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开放合作”六大行动,正发挥重点合作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设施联通,打通城市合作“肠梗阻”。道路通,百业兴。长江中游城市群相继打通了10余条高速公路“断头路”;省际公路联网工程、武西高铁、“645”深水航道整治等一批跨省陆路、水路交运项目得以协调推进。 市场融通,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四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体化大市场,在公共资源共享、信用体系共建、工商监管执法联动、食品药品安全、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区域)工商政务云平台是全国第一个跨区域、跨省市的政务云项目,为加强四市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成功实施武汉至长沙远程异地项目评标,这是继武汉至合肥后,长江中游地区第二个跨省级区域协作,保持了在公共资源交易合作的全国领先地位。 民生为先,释放城市合作红利。四省会城市在公积金、教育、医疗、人社、文体、社会治理等民生领域继续深化合作,成果丰硕。 产业协同,增强城市合作内生动力。四省会城市自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联盟成立后,通过城市间科学技术互通平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目前,长沙、南昌、合肥3市在武汉投资注册企业累计3300多家,武汉在3市投资注册企业4493家。 生态优先,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四省会城市携手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大文章”,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规矩和导向,加快完善环保立法,强化污染治理,加大联合执法,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创新为引擎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湘鄂赣三省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创新,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全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关键词。 自2013年2月23日四省会城市举行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以来,4市建立了轮值主席会议召集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市际科技联席会议,由四省会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率团参加,共同推进四省会城市科技实质性合作。 一年一会商,一年一携手。近年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中心城市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围绕创新驱动,迎着世界科技新变革潮流,协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武汉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重点。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建立以创业服务业为特色,带动武汉、辐射全国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助力“中国光谷”走向世界。 长沙主打产业园区发展,形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园区。其中,长沙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重点实施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工程、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工程、科技服务业态建设工程、科技服务生态系统形成工程。 南昌主要布局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合肥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快,科技服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微电子芯片测试平台等多个科技服务平台搭建日趋完善。 去年9月份,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会上宣布,四城市将共同搭建政府主导、线上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科技服务业合作生态,工作平台常态化,合作机制市场化;四城市将举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展及对接会,一起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明桥 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