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Biotechnol:科学家成功利用CRISPR技术实现剂量依赖性的基因表达激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1-15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Eshelman药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能够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剂量依赖性的基因表达激活,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如何利用这种技术以一种可替换的方法来改变基因表达以及其工作的原理和机制。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抑制或激活基因的表达,但截至目前为止,其并不能用来促进剂量依赖性的基因表达激活;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其能利用化学表观遗传修饰物(CEMs,chemical epigenetic modifiers),通过使用部分内源性染色质-激活器来激活所需的基因进行表达,这或许就能消除外源性转录激活剂的必要性。

    研究者发现的新方法包括两种组分,其中第一种就是Cas9,其能与结合蛋白FKBP一起催化失活;第二种就是利用FK506制造的CEM,其能与特殊的分子相关联,而这种分子则能与所需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器相互作用;具体地说,这种新方法能够制造激活CEM的分子,而该分子能帮助寻找基因激活机器,包括CEM114、CEM87和CEM88,诸如此类分子能与不同的酶类相结合,上述两个组分能被用来以研究者需要的方式激活基因的表达。

    随后研究人员检测了这种新型系统,即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感染HEK293T细胞,随后对表达导向RNA和非活性Cas9的细胞进行计数,紧接着研究者利用质粒表达和上述三种CEMs中的一种来检测基因表达的激活状况,他们必须等待两天才能够确认,是否与未处理的细胞相比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量会发生增加,研究者还仔细分析了用CEMs处理过的失活Cas9,来确定是否CEM系统能以一种所需的方式激活绿色荧光蛋白,在该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使用CEM87进行处理是唯一能够增加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方法。最后研究者表示,这种新型技术能够用来在验证性研究中分析剂量依赖性的基因表达激活状况。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6592.html
相关报告
  • 《基因表达的剂量依赖性激活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2019年11月11日《自然-生物技术》报道,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多个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使用CRISPR技术来实现基因表达剂量依赖性激活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要求剂量依赖性激活基因表达的各种情况。 先前的研究表明,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抑制或激活基因表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在不使用外源转录调节蛋白的情况下实现激活剂量依赖性基因表达的工具。这次,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新方法,利用专门设计的化学表观遗传修饰剂(chemical epigenetic modifiers,CEM),通过招募内源的转录调控因子,从而实现目标基因的剂量依赖性的表达激活,消除了对外源转录激活因子的依赖。 新方法依赖于两个组件:一个是由Cas9与FKBP(FK506-binding protein)形成的无活性复合体,另一个是由FK506制成的CEM,包括CEM87、CEM88和CEM114,这些分子分别与不同的转录激活因子相结合。 研究人员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了HEK293T细胞,并对共表达gRNA和dCas9机制的细胞开展流式分析。他们用共表达dCas9-FKBP以及CEMa分子的质粒激活报告基因。在48小时后,他们发现GFP报告基因的表达均有显著增强。事实上,CEM可以上调靶基因的内源性基因表达高达20倍或更多。实验还证明了转录激活的剂量依赖性控制、在多个不同基因上的作用、CEM活性的可逆性以及最佳的CEM在整个基因组中的特异性。 研究者表示,理论上可以通过设计gRNA靶向基因组中的任何基因。由于该基因激活平台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进行化学激活,因此它将有助于在更大的浓度范围内研究表型和基因表达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解答与疾病机理相关的问题,为靶向疾病相关的基因开辟新道路。
  • 《Nat Biotechnol:科学家成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降低猕猴体内有害胆固醇的水平》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15
    •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Perelman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猕猴进行研究发现,利用基因编辑使其机体中名为PCSK9的蛋白失活或许能够有效降低猕猴机体的胆固醇水平,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大型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了与临床疾病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后期研究人员或许有望开发出新型疗法治疗对PCSK9抑制剂并不会耐受的心脏病患者,同时这种药物/疗法也能用来抵御机体的高胆固醇水平。 正常情况下,PCSK9蛋白能够抑制受体对肝脏中过量的有害胆固醇进行移除,在临床中,抑制PCSK9的水平就能够降低人类机体中有害胆固醇的水平。然而,某些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却不耐受这些药物,这就提示,基因编辑或许能作为一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手段。研究者Lili Wang博士说道,大部分患者都会反复注射PCSK9抗体来治疗疾病,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就能够让那些对抑制药物不耐受的患者不再需要这种疗法进行治疗了。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归巢核酸内切酶(meganuclease)进行工程化修饰,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且失活PCSK9基因,随后研究者利用腺病毒载体(AAV)来携带归巢核酸内切酶干扰灵长类动物肝脏中的PCSK9基因。研究者发现,在利用中等和高剂量AAV载体治疗的动物机体中,PCSK9的水平下降了45%-84%,而且有害胆固醇的水平也下降了30%-60%,且其具有一定的临床相关性,能够稳定减少。 对肝脏活组织分子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编辑能够诱发PCSK9基因中出现40%-65%的突变,更为重要的是,本文中使用的AAV载体剂量能够在治疗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安全有效地使用。研究者James M. Wilson博士表示,当我们将AAV与工程化修饰的归巢核酸内切酶进行配对用于编辑时,就能在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中获得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数据,我们利用了30多年的基因疗法经验,推动了在体内进行基因编辑的转化科学研究,同时还能强化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进行的早期研究以评估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减轻动物模型中的毒性作用以及脱靶效应的发生;除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以外,本文研究数据还能提示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相同的技术开发治疗因多种其它基因突变所诱发的广谱性肝脏代谢疾病的新型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