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首款新冠疫苗同步开展3期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8-24
  • 俄罗斯“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杰尼斯·洛古诺夫18日在莫斯科表示,该中心开展的“卫星V”新冠疫苗第三期研究包含3期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此前试验中志愿者接种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抗体浓度的几何平均数)超过1:14000。

    “卫星V”是俄首款新冠疫苗,11日注册。俄新社援引洛古诺夫的话说,“加马列亚”中心正对“卫星V”进行第三期研究,研究由同步进行的两部分组成:一是有2000名志愿者参加的3期临床试验,其目的是评估疫苗引发免疫应答的能力;二是另外2.8万名志愿者参加的观察研究,用以评估疫苗预防新冠的有效性,并监控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

    另据俄媒体17日报道,“卫星V”疫苗的3期临床试验已于8月12日开始,“加马列亚”中心正修订2.8万名志愿者参加观察研究的协议文件,以期在今后一周内启动这项预计持续4至5个月的研究。

    洛古诺夫介绍说,每位参与第三期研究的志愿者都将使用一款带QR二维码的移动应用程序,把自己接种疫苗后的感受报告给相关医院,医院将记录接种后的所有不良反应。

    据俄国家药品目录网站的信息,“卫星V”疫苗的注册有效期到2021年1月1日。洛古诺夫表示,上述注册是俄卫生部给予的一种“临时性注册”,“该注册的目的是让新冠感染高风险群体有机会接种处于第三期研究的疫苗,防止他们成为新冠重症患者甚至死亡”,一旦接种后出现异常可随时取消注册。

    洛古诺夫强调说,“卫星V”疫苗的第三期研究目的是在有大量志愿者参加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对于获取大量统计数据以确定‘卫星V’疫苗的所有试验参数,以及将来获取‘永久性注册’均十分必要。”

    他说,参加“卫星V”疫苗1期和2期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各38人,年龄跨度为18岁至60岁。志愿者接种后体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超过1:14000,未出现研究者预期的接种后发热、注射处疼痛等不良反应。

    据俄媒体报道,俄迄今有17家科研机构正研制至少26种新冠疫苗,其中“卫星V”研制进度最快。该疫苗的1期和2期临床试验分别于7月15日和8月3日结束,初步达到俄疫苗安全和有效标准。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77528.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四款新冠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28
    • “目前,我国新冠疫苗研发工作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每条技术路线均有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已有11个疫苗开展临床试验,其中4个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9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冠病毒疫苗工作进展情况吹风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率先带来好消息。他说,4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中,3个是灭活疫苗,1个是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正在抓紧开展Ⅰ、Ⅱ期的临床试验。   疫苗上市还要多久?   吴远彬介绍,4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目前进展顺利,我国疫苗企业与多个国家的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共同实施Ⅲ期临床试验。   具体来说,中生公司两个灭活疫苗在中东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已接种超过3.5万人,目前观察疫苗的安全性良好,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灭活疫苗在南美、东南亚地区有关国家,依法开展Ⅲ期临床试验,接种工作有序进行;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康希诺公司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在欧亚地区有关国家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目前已开始入组工作。   疫苗研发的具体进展牵动着人们的心。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负责人杨胜强调,新冠病毒疫苗用于健康人群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必须符合相关标准。   “上市前需要完成临床前研究、Ⅰ期、Ⅱ期临床研究,并要通过Ⅲ期临床试验证明达到相应的保护效力,证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设定的标准。”杨胜解释说,还要完成商业规模生产工艺验证,建立可控的质量标准,证明拟上市疫苗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明确的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研发影响几何?疫苗研发应急攻关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负责人、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称,已在学术层面形成三个方面共识:第一,到目前为止,新冠病毒的变异不大;第二,新冠病毒变异没有对疫苗研发造成实质性影响;第三,在研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能够有效中和发生突变的新冠病毒。   供应量和定价怎样?   针对公众关注的新冠疫苗供应量和分配问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透露,将按照高风险人群、高危人群、普通人群这三类人群分层去满足接种。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新冠疫苗年产能可达6.1亿剂,明年(2021年)可达10亿剂以上。   对于大众关注的价格问题,郑忠伟强调,新冠疫苗在中国的定价一定是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内。“在紧急使用阶段,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指导价格,疫苗正式上市后,疫苗还会根据不同的技术路线、使用规模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价格方面可能会有一些调整。”他说,但无论怎样都要实现新冠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新冠疫苗的指导价格一定会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内。   疫苗能否长期有效?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坦承,人类发现新冠病毒仅9个月的时间,每款疫苗确切接种后的保护时间有多长,还要做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   “目前比较积极的结果是,我国最早接种疫苗的受试者血清监测结果显示抗体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提示了疫苗可能会有比较长期的保护作用。”曾光说,但回答某款新冠病毒疫苗确切的保护力如何,只有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后,才能得出确切结论。   “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任何一个研发单位完成了全部的Ⅲ期临床试验。中国居于Ⅲ期临床试验第一梯队,但是我们也需要耐心等待。”曾光说。   接种疫苗后能摘口罩吗?   “接种疫苗后还需要戴口罩吗?”   面对记者提问,曾光回应说,在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程序4周以后,被接种者摘掉口罩应该是安全的。   “但今冬明春面对的呼吸道传染病,除了新冠外还包括流感、肺炎链球菌、腺病毒等其他传染病,而且没有任何一款新冠疫苗可以百分之百有效。”曾光强调,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未必在今冬明春能接种到疫苗,所以,还是要根据国内新冠流行情况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聚会场合、通风措施是否良好、自身免疫状况来决定是否戴口罩。   “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儿童更应该加强保护,谨慎为好,我们还要保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这些好习惯。”曾光强调。
  • 《复星医药和BioNTech在中国开展mRNA新冠疫苗临床试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20-09-01
    • 2020年8月5日,复星医药和BioNTech宣布在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临床试验批准后,于中国境内开展基于mRNA的BNT162b1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临床I期试验计划招募144名健康受试者,以评估该候选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确定剂量选择。在临床研究的第一阶段,第一组接种的受试者将是健康的成年人(18至55岁),然后是健康的老年人(55岁以上)。作为双剂量队列设计的一部分,受试者将接受两次注射,间隔21天,每次注射10微克或30微克候选疫苗或安慰剂。剂量范围的选择是基于此前在德国和美国进行的临床试验早期数据确定的。受试者将在江苏省泰州I期临床基地受试。该试验是BioNTech在全球开发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的一部分,在中国境内开展临床试验也是为了进一步确认在德国和美国参与试验的受试者身上观察到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状况与中国受试者相当。对复星医药而言,如果未来该疫苗获得销售许可,复星医药将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独家商业化基于BioNTech 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针对COVID-19的疫苗产品,将极大推动复星医药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