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菌剂在盐碱地治理上显现独特优势》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21
  • 世界农化网发布《2024生物制剂专刊》指出,土壤修复菌剂是指富含胞外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的菌剂,能够有效修复重茬土壤、酸性土壤、盐碱土壤和次生盐渍化土壤,并且高效讲解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和除草剂残留等。

    作为微生物肥料领域的新品类,我国从2018年至今颁发的有效土壤修复菌剂登记证共133张。登记的产品剂型包括粉剂、颗粒和液体,粉剂和颗粒剂型产品相对较多。粉剂不需要经过高温处理,可最大程度保持菌种活性且施用方便,颗粒剂型有效果持久,不易流失的特点;而且液体剂型虽然见效快,但液体容易流失,保持性较差,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土壤板结。

    土壤修复菌剂登记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有效活菌数、胞外多糖、有机质含量,有效活菌数最高指标为25亿/g,有机质最高指标为40.0%,胞外多糖最高为2.0mg/g;有效活菌数最低指标为2.0亿/g,有机质最低指标为10.0%,胞外多糖最低为1.0mg/g。统计数据显示,枯草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是登记数量排名前5的菌种。在土壤改善方面,适用酸性土壤调剂的产品最多,其次是盐碱土壤和碱性土壤,最后是次生盐渍化土壤。

  • 原文来源:https://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2396.htm
相关报告
  • 《ASA:《植物修复盐碱土壤的优势》》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21
    • 植物可帮助盐碱土壤增加碳封存和水储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侵蚀,并提高植物生产力。植物修复还包括利用微生物重建土壤环境并促进植物在劣势环境中的生长。盐碱地区在进行植物修复时,需要选择现有土壤条件能生长和成长的植物物种,包括本体物种和适应性强的非本地物种,并且考虑该地区的综合环境条件以及区域的最终预期用途。
  • 《清华大学盐碱地改良与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专利导读》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1-28
    • 已经拥有几十项国家专利、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试验示范的清华大学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盐碱地改良与生态修复专利池”近日再获四项发明专利授权:“对滨海盐碱地的土壤进行脱盐的方法和系统”“微藻养殖设备”“重度碱化土壤改良剂的应用”与“轻度碱化土壤改良剂及其加工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清华大学盐碱地改良与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储备。 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的盐碱地大约有9.5亿公顷,仅我国就占1/10。从1995年开始,清华大学指派徐旭常院士与陈昌和教授牵头,在国际上率先利用工厂排放的脱硫石膏,尝试对我国多个地区的碱化土壤进行改良。截至2013年底,这一技术的实施范围已经覆盖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山西等我国北方有碱化土地的大部分省区,改良后种植的作物包括玉米、苜蓿、水稻、向日葵、甜高粱、葡萄和枸杞等,改良规模已达15万亩以上。 在实践中,发明者多次将改良后的作物样本和土壤样本送到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土壤检测中心进行最苛刻的检测。结果显示,不仅各项有害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而且各项营养物质指标高于同类作物。专家解释,盐碱地千百年来既未经耕种也没有污染,一旦赋予其生命,作物生长条件自然十分优越,因此这种地里结出的是真正的高品质有机作物。此外,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情况下,改良后的碱化土地及其植被每亩每年的碳汇高达2至4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为此,清华大学提出了“利用十几年的时间,为国家改造一亿亩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地”的战略目标,并且牵头发起组建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整合技术、资金与相关资源,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的盐碱地改良和农业全产业链管理平台,实施清华大学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亿亩碱化土壤重大工程,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良盐碱地平均每亩造价3000元左右,所需费用最长可30年分担,一次改造终生受益。经改造的盐碱地,第一年作物产量可以达到当地最高标准的60%左右,从第二年起即可比肩当地最优标准。目前,华清农业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吉林省大安市和河北省张北县各建立一个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 知识产权报曾对我国盐碱地化学改良专利技术进行过分析,早在上世纪40年代,人们就已开始了盐碱地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表明,化学改良盐碱地是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效应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尽管作用机理还有待完善,但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紧迫性以及化学改良法本身配方灵活、操作便捷的特点已成为促进该技术研发的强大助力。同时,伴随行业人员专利意识的提高,化学改良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量也越来越多。 如图所示,以化学改良盐碱地为技术核心的中国专利申请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该领域专利申请量增长尤为迅猛。据此推算,2010年至2014年,化学改良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量将接近甚至超过200件。在申请主体方面,当前的专利申请仍以个人和科研院校为主,这与化学改良本身的技术特点如投资小、对设备依赖度低等密切相关;而工矿企业所占比例较低(仅17.2%),这说明企业作为重要的行业创新主体在专利技术革新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也预示着该领域企业化和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