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菌剂在盐碱地治理上显现独特优势》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21
  • 世界农化网发布《2024生物制剂专刊》指出,土壤修复菌剂是指富含胞外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的菌剂,能够有效修复重茬土壤、酸性土壤、盐碱土壤和次生盐渍化土壤,并且高效讲解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和除草剂残留等。

    作为微生物肥料领域的新品类,我国从2018年至今颁发的有效土壤修复菌剂登记证共133张。登记的产品剂型包括粉剂、颗粒和液体,粉剂和颗粒剂型产品相对较多。粉剂不需要经过高温处理,可最大程度保持菌种活性且施用方便,颗粒剂型有效果持久,不易流失的特点;而且液体剂型虽然见效快,但液体容易流失,保持性较差,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土壤板结。

    土壤修复菌剂登记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有效活菌数、胞外多糖、有机质含量,有效活菌数最高指标为25亿/g,有机质最高指标为40.0%,胞外多糖最高为2.0mg/g;有效活菌数最低指标为2.0亿/g,有机质最低指标为10.0%,胞外多糖最低为1.0mg/g。统计数据显示,枯草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是登记数量排名前5的菌种。在土壤改善方面,适用酸性土壤调剂的产品最多,其次是盐碱土壤和碱性土壤,最后是次生盐渍化土壤。

  • 原文来源:https://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2396.htm
相关报告
  • 《ASA:《植物修复盐碱土壤的优势》》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21
    • 植物可帮助盐碱土壤增加碳封存和水储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侵蚀,并提高植物生产力。植物修复还包括利用微生物重建土壤环境并促进植物在劣势环境中的生长。盐碱地区在进行植物修复时,需要选择现有土壤条件能生长和成长的植物物种,包括本体物种和适应性强的非本地物种,并且考虑该地区的综合环境条件以及区域的最终预期用途。
  • 《开启盐碱地治理新模式 万亩绿州一号芦竹 “生态 + 产业” 示范工程开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24
    • 2025年4月,天津市瑞恒茂新能源公司响应国家盐碱地治理号召,开启打造“黄骅市盐碱地改良种植芦竹‘生态 + 产业’示范工程”首期826亩试点项目,并正式吹响开工号角。这一项目将作为环渤海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的重要实践,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瑞恒茂新能源公司精心培育的多倍体芦竹“绿州一号”,实现了“以种适地”的改良突破,推动盐碱地治理从被动的生态修复迈向主动的价值创造。 “绿州一号”能在含盐量达0.6%的土壤中茁壮生长,并且拥有一次种植持续收获20年的生长优势。配合瑞恒茂自主研发的淋盐剂、土壤调理剂与智能灌溉系统,可通过“以草养地”的可持续生态修复,实现盐碱地“以改促产”的协同发展,让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项目开工现场,总工程师王金山介绍:“经过持续种质优化后,瑞恒茂绿洲一号品种具有非常优秀的抗逆性。其作为生物质燃料具有极高的热值,达到3900 - 4400大卡/千克,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超过86%,既可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又能制造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强大力量。” 此次开工仪式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热切关注,凝聚着各方期待。示范建成后,预计每年将收获40万吨及以上芦竹干基原料,创造产值2.2亿元。瑞恒茂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张德龙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将以芦竹为纽带,采用订单式种植、保底回购机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开展芦竹种植,使盐碱地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 据悉,黄骅市芦竹 “生态 + 产业” 示范工程旨在通过改良万亩盐碱地种植芦竹,打造出生物质的 “矿山”,作为原料基地配套给天津氢基产业园、生物质零碳产业园,通过构建 改良-种植-加工-应用 的全链条模式,推动津冀两地产业绿色升级。“芦竹矿山”有望为天津引进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千亿级项目,成为生态产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