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盐碱地治理新模式 万亩绿州一号芦竹 “生态 + 产业” 示范工程开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24
  • 2025年4月,天津市瑞恒茂新能源公司响应国家盐碱地治理号召,开启打造“黄骅市盐碱地改良种植芦竹‘生态 + 产业’示范工程”首期826亩试点项目,并正式吹响开工号角。这一项目将作为环渤海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的重要实践,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瑞恒茂新能源公司精心培育的多倍体芦竹“绿州一号”,实现了“以种适地”的改良突破,推动盐碱地治理从被动的生态修复迈向主动的价值创造。

    “绿州一号”能在含盐量达0.6%的土壤中茁壮生长,并且拥有一次种植持续收获20年的生长优势。配合瑞恒茂自主研发的淋盐剂、土壤调理剂与智能灌溉系统,可通过“以草养地”的可持续生态修复,实现盐碱地“以改促产”的协同发展,让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项目开工现场,总工程师王金山介绍:“经过持续种质优化后,瑞恒茂绿洲一号品种具有非常优秀的抗逆性。其作为生物质燃料具有极高的热值,达到3900 - 4400大卡/千克,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超过86%,既可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又能制造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强大力量。”

    此次开工仪式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热切关注,凝聚着各方期待。示范建成后,预计每年将收获40万吨及以上芦竹干基原料,创造产值2.2亿元。瑞恒茂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张德龙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将以芦竹为纽带,采用订单式种植、保底回购机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开展芦竹种植,使盐碱地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


    据悉,黄骅市芦竹 “生态 + 产业” 示范工程旨在通过改良万亩盐碱地种植芦竹,打造出生物质的 “矿山”,作为原料基地配套给天津氢基产业园、生物质零碳产业园,通过构建 改良-种植-加工-应用 的全链条模式,推动津冀两地产业绿色升级。“芦竹矿山”有望为天津引进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千亿级项目,成为生态产业新动能。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8049-1.html
相关报告
  • 《吉林:“大安方案”为盐碱地治理注入新动能》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9-12
    • 9月9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技术经验交流会在吉林省大安市举行。本届交流会围绕盐碱地产品生产安全和盐碱地治理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进而推动盐碱地产品生产实现“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目标。在退水治理方面,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和企业的意见,争取早日拿出“大安方案”。这将为大安进一步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工作注入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以“菌物在盐碱地改良”为主题,介绍了植物、动物和菌物循环在盐碱地治理中的作用。相关专家围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实践和碱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产业化发展进行交流,深入盐碱地改良企业、综合治理地块等进行走访,了解实际成效。 据介绍,大安市自2022年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以来,在众多专家团队和企业的支持下,形成了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和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盐碱地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探索了苏打盐碱地治理的技术路径和经验模式,尤其在中重度盐碱地培育了“从0到1”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累计实施整治项目27个,可新增耕地19.57万亩,年增粮食产能2.35亿斤,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和生态增值的多赢局面。 今年,大安首次将盐碱地产品“推介、展销、招商”一体化融入交流会之中,市民与游客可以边欣赏文艺表演,边品尝、选购弱碱大米、鲜食玉米、小龙虾、沙棘等特色农产品,共同见证科技赋能农业的成效。据了解,本次交流会实现盐碱地产品签约销售额1.2亿元。 近年来,大安汇聚了数十家国内盐碱地治理头部企业,各企业围绕“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深入研究的意愿强烈。大安实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以来,始终秉承“政府主导、市场化实施”的原则。本次交流会,大安首次尝试由“企业”办会,把舞台交给企业,走市场化模式,实现理论和市场的融合对接。
  • 《岱山全力推进盐碱地变身万亩“丰产田”》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11
    •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全力推进盐碱地变身万亩“丰产田”。 加强科研攻关。应用新型土壤改良等技术,开挖深度排盐沟、连续种植水田及耐盐蔬菜作物,筛选出甬优1540等耐盐碱高产水稻品种,成功解决盐碱地土壤返盐问题。三年时间,复垦新增耕地5223亩,耕地水稻三年稳产400kg/亩。 发展生态混养。探索“稻鱼”共生、“稻菜”轮作等模式,提升经济效应。稻虾、稻蟹共生亩均产值4000—5000元,水稻—西兰花轮种模式亩均产值8500元。 推动链式发展。建设自动化育苗工厂、百亩连栋大棚项目、千亩大田蔬菜基地,装备4000立方米冷藏库、冷藏车等保险储运设施,布局智能化生产加工基地,推广订单式生产销售模式,打造海岛蔬菜聚焦区。目前年蔬菜种苗订单不少于600万株,西兰花年销售额不低于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