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盐碱地治理新模式 万亩绿州一号芦竹 “生态 + 产业” 示范工程开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24
  • 2025年4月,天津市瑞恒茂新能源公司响应国家盐碱地治理号召,开启打造“黄骅市盐碱地改良种植芦竹‘生态 + 产业’示范工程”首期826亩试点项目,并正式吹响开工号角。这一项目将作为环渤海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的重要实践,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瑞恒茂新能源公司精心培育的多倍体芦竹“绿州一号”,实现了“以种适地”的改良突破,推动盐碱地治理从被动的生态修复迈向主动的价值创造。

    “绿州一号”能在含盐量达0.6%的土壤中茁壮生长,并且拥有一次种植持续收获20年的生长优势。配合瑞恒茂自主研发的淋盐剂、土壤调理剂与智能灌溉系统,可通过“以草养地”的可持续生态修复,实现盐碱地“以改促产”的协同发展,让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项目开工现场,总工程师王金山介绍:“经过持续种质优化后,瑞恒茂绿洲一号品种具有非常优秀的抗逆性。其作为生物质燃料具有极高的热值,达到3900 - 4400大卡/千克,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超过86%,既可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又能制造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强大力量。”

    此次开工仪式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热切关注,凝聚着各方期待。示范建成后,预计每年将收获40万吨及以上芦竹干基原料,创造产值2.2亿元。瑞恒茂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张德龙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将以芦竹为纽带,采用订单式种植、保底回购机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开展芦竹种植,使盐碱地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


    据悉,黄骅市芦竹 “生态 + 产业” 示范工程旨在通过改良万亩盐碱地种植芦竹,打造出生物质的 “矿山”,作为原料基地配套给天津氢基产业园、生物质零碳产业园,通过构建 改良-种植-加工-应用 的全链条模式,推动津冀两地产业绿色升级。“芦竹矿山”有望为天津引进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千亿级项目,成为生态产业新动能。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8049-1.html
相关报告
  • 《岱山全力推进盐碱地变身万亩“丰产田”》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11
    •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全力推进盐碱地变身万亩“丰产田”。 加强科研攻关。应用新型土壤改良等技术,开挖深度排盐沟、连续种植水田及耐盐蔬菜作物,筛选出甬优1540等耐盐碱高产水稻品种,成功解决盐碱地土壤返盐问题。三年时间,复垦新增耕地5223亩,耕地水稻三年稳产400kg/亩。 发展生态混养。探索“稻鱼”共生、“稻菜”轮作等模式,提升经济效应。稻虾、稻蟹共生亩均产值4000—5000元,水稻—西兰花轮种模式亩均产值8500元。 推动链式发展。建设自动化育苗工厂、百亩连栋大棚项目、千亩大田蔬菜基地,装备4000立方米冷藏库、冷藏车等保险储运设施,布局智能化生产加工基地,推广订单式生产销售模式,打造海岛蔬菜聚焦区。目前年蔬菜种苗订单不少于600万株,西兰花年销售额不低于800万元。
  • 《清华大学盐碱地改良与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专利导读》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1-28
    • 已经拥有几十项国家专利、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试验示范的清华大学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盐碱地改良与生态修复专利池”近日再获四项发明专利授权:“对滨海盐碱地的土壤进行脱盐的方法和系统”“微藻养殖设备”“重度碱化土壤改良剂的应用”与“轻度碱化土壤改良剂及其加工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清华大学盐碱地改良与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储备。 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的盐碱地大约有9.5亿公顷,仅我国就占1/10。从1995年开始,清华大学指派徐旭常院士与陈昌和教授牵头,在国际上率先利用工厂排放的脱硫石膏,尝试对我国多个地区的碱化土壤进行改良。截至2013年底,这一技术的实施范围已经覆盖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山西等我国北方有碱化土地的大部分省区,改良后种植的作物包括玉米、苜蓿、水稻、向日葵、甜高粱、葡萄和枸杞等,改良规模已达15万亩以上。 在实践中,发明者多次将改良后的作物样本和土壤样本送到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土壤检测中心进行最苛刻的检测。结果显示,不仅各项有害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而且各项营养物质指标高于同类作物。专家解释,盐碱地千百年来既未经耕种也没有污染,一旦赋予其生命,作物生长条件自然十分优越,因此这种地里结出的是真正的高品质有机作物。此外,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情况下,改良后的碱化土地及其植被每亩每年的碳汇高达2至4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为此,清华大学提出了“利用十几年的时间,为国家改造一亿亩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地”的战略目标,并且牵头发起组建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整合技术、资金与相关资源,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的盐碱地改良和农业全产业链管理平台,实施清华大学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亿亩碱化土壤重大工程,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良盐碱地平均每亩造价3000元左右,所需费用最长可30年分担,一次改造终生受益。经改造的盐碱地,第一年作物产量可以达到当地最高标准的60%左右,从第二年起即可比肩当地最优标准。目前,华清农业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吉林省大安市和河北省张北县各建立一个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 知识产权报曾对我国盐碱地化学改良专利技术进行过分析,早在上世纪40年代,人们就已开始了盐碱地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表明,化学改良盐碱地是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效应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尽管作用机理还有待完善,但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紧迫性以及化学改良法本身配方灵活、操作便捷的特点已成为促进该技术研发的强大助力。同时,伴随行业人员专利意识的提高,化学改良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量也越来越多。 如图所示,以化学改良盐碱地为技术核心的中国专利申请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该领域专利申请量增长尤为迅猛。据此推算,2010年至2014年,化学改良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量将接近甚至超过200件。在申请主体方面,当前的专利申请仍以个人和科研院校为主,这与化学改良本身的技术特点如投资小、对设备依赖度低等密切相关;而工矿企业所占比例较低(仅17.2%),这说明企业作为重要的行业创新主体在专利技术革新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也预示着该领域企业化和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