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打通治水 "最后一公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22
  • 人民日报: 打通治水 "最后一公里"。 字体: 大中小打印2017-11-2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 "发现", 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浙江兰溪, 地处钱塘江上游, 是金华、衢州出水的 "总阀门", 直接关系到杭州的饮用水安全。这里水系迂回, 水情复杂, 河塘沟渠遍布城乡, 如何管好这万千条 "毛细血管" 创新机制, 兰溪建立起覆盖16个乡镇 (街道) 的水环境管理中心, 一套基层长效治水护水模式, 打通了水质管护 "最后一公里", 为保障河流的健康生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升硬实力, 治水专人干初冬的早晨, 灵洞乡水环境管理中心水质化验实验室里, 检测员正在对村级河长送来的水样进行检测。   灵洞乡党委委员方振强说, 这里是浙江的 "水泥之乡", 以前污染源多, 水环境治理难。自从水环境管理中心成立以来, 治污不断提速, 5条河流水质年达标率稳步提升, 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53%、82%, 今年前11月达到了100%。

相关报告
  • 《人民日报: 科学防汛, 要经心不要轻心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13
    • 多雨季节,我国一些地区较易出现山洪等灾害,有时会造成不小的损失。面对山洪等汛期灾害,有哪些应对举措?我们普通群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山洪灾害,应该怎么防?   全面监测早预警,提前转移有预案   山区地带,暴雨强度大,加之溪河密布,洪水暴涨暴落,成灾速度快,并常常伴随滑坡、泥石流,冲击力很强。国家防总办公室防汛五处副处长左吉昌介绍,我国西南地区、秦巴山区、江南丘陵地区和东南沿海山丘区都是山洪灾害的易发高发区。   “防范山洪灾害,预警是前提,转移是关键,必须让群众跑在洪水前面。”左吉昌说,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及时发布灾害预警,基层干部能够迅速组织危险地带群众提前转移。   据介绍,我国在山洪灾害防治区新建了自动雨量、水位站7.5万个,布设了简易监测站36万个,共享的水文、气象等站点有3万个。目前已建成2076个县级、305个地市、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监测雨水情信息及时入库、汇总。   预警信息不能飘在空中,必须第一时间传递给基层干部,保证信息以最快速度进村入户。在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宁艾村,村干部们在手机收到汛情预警后,第一时间通过大喇叭等方式通知村民转移。即便停电、断通信,也可以用敲锣打鼓的土办法告知。   新办法和老办法相结合,打通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国家防总、水利部在山洪灾害防治县、乡、村配备了140多万套预警设施设备,编制、修订或完善了32万件县、乡、村山洪灾害预警预案。   汛期来临,要如何应对?   防汛知识要牢记,避险自救需了解   面对汛情,群众要注意学习防汛知识,掌握基本的避险常识和自救技能,科学防汛、科学度汛。   左吉昌说,汛期里,大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收听天气预报。出远门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制订出行计划,避免在强降雨天气里到山洪灾害易发区活动。   河北省保定市城区水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冯宽良介绍,城市居民应熟知城市里的易涝地段。比如立交桥、桥涵、地下通道等,遇到积水应认真观察,切不可贸然涉水。   此外还可提前了解一些小知识,比如掌握、熟记洪涝灾害发生的前兆,可为避险争取时间。比如发生山崩时,山上树木会发出嘈杂声,山体出现异常山鸣;当上游河道出现堵塞时,溪沟内水流会明显减少;上游发生崩塌时,溪沟水流会浑浊;水流突然增大时,河沟内会出现不同于雷电、爆破的声音。   若与洪水正面相遇怎么办?国家防办提醒,如果通信已断,可采取制造烟火、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集体呐喊等方式,向外界传递信号。若不幸落入水中,应尽量抓住石块、树干等固定物或漂浮物。如果普通群众收到了求助信号,不可鲁莽行动,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施救,或尽快向有救援能力的机构、人员寻求帮助。   如遇险情,要注意什么?   有序转移听安排,勿恋财物保安全   “功夫下在平时,主动学习防汛常识,防汛无小事,切不可掉以轻心。”左吉昌说,提升避险能力,关键要加强日常学习。对于山洪易发区的居民,应克服麻痹思想,主动参加防汛演练,熟知躲避山洪的程序、路线和地点。并听从统一安排,有序转移。不可贪恋财物,耽误宝贵时间,万万不可提前随意返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常年没有发生洪水,有群众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没必要转移”;有的担心财物遗失、牲畜喂养;还有的担心安置点的食宿问题。如何打消群众疑虑,确保转移不落一人?   左吉昌说,一方面针对群众担心的问题,要修订完善预案,落实相关责任人,发放明白卡,设置好转移路线、安置点,让群众及时安全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增强群众忧患意识,让群众认识到危险不是存在于想象中的,是会实际发生在身边的。国家防总在山洪灾害防治县制作了55万块警示牌、宣传栏等,发放了1501万张明白卡,组织了超过1600万人次培训、演练等。   近5年来,山洪灾害防治成效显著,通过已建成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出了28.1万次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向687万名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8056万余条,启动广播73万次,加上防汛部门统一引导,群众积极配合,共转移受山洪灾害威胁群众2071万人。 作者: 责编: 杨柳
  • 《打通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18
    •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高效性、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等特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然而,这与部分发达国家80%左右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升的因素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造成农业科技供需无法有效对接的问题尤为突出。 进村、入户、到田,一直被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能否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效。为此,要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各环节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理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 应着力构建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构建纵向联动机制,能够促进更高层级科技成果迅速下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确保技术的及时传递和高效应用。比如山东省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链式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由此形成了农业推广服务主线,保障了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要素上下贯通。在横向协同方面,可以通过设立跨部门、跨学科的技术攻关团队,集结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的力量,共同研发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控方法和土壤改良措施。江苏省近年来构建了“科技与产业协同、院校协同、院校与推广单位协同、农科教与新型经营主体协同、产业链协同、线上线下协同”六个协同的横向农技推广新格局,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应不断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模式。实地调研发现,传统农技推广多是通过农技人员撒网式下乡走访,或是召开农民座谈会的形式,一直存在服务与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者的个性化需求。对此,广东省倾力打造“农友圈”平台,农民遇到技术难题,只需在平台“下单”,入库农技人员在平台“接单”。通过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打通了“自下而上”的农技需求服务通道,使技术服务更高效地进村、入户、到田。 应不断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队伍不稳、能力不强的问题。调研发现,西部地区某地级市农科院近年来连续流失了11名研究生学历的农技人员。东部地区某乡镇在编的8名农技服务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75%,50岁以下的均为非农学专业。对此,已有多地探索实施由县级统筹优化农技推广力量,将农技推广人员服务基层成果的评价和使用情况纳入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主要内容,在解决乡镇农技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务岗问题上取得了成效。为了稳定队伍,还需要不断增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自身的职业吸引力。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符合基层农技人员职业特点的职称评聘制度。受工作环境和条件制约,乡镇农技人员很难参与科研项目或发表学术论文。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参与高水平农业成果推广示范工作的机会。日常琐碎的农技推广事项,则难以量化。对此,要尽可能向基层尤其是乡镇农技人员加大职称晋升的倾斜力度,更要在项目立项、奖励申报等具体环节提供支持。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能力,则可将加强培训和下沉一线作为两个主要抓手。完善农技推广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分级、分行业开展线上线下知识更新培训。在播种、施肥、收割等关键农时,组织农技推广人员下沉一线,延伸农技服务链条。 同时,不能忽视农民在农业技术使用中的主体地位。说到底,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让亿万农民接触并积极主动地使用新技术。鉴于农户分散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面,需求多元历来是基层农技推广的难点。为此,一个可行的思路是让科技示范田和先进技术同步“进村”,通过在农户身边建设示范田,借助直观展示让农民看到科技应用的实际效果。同时,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开展线上问题咨询、技术指导、科学普及等信息化服务,加快新装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方面,对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农民或合作社应给予适当奖励,以激励更多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