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科学防汛, 要经心不要轻心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13
  • 多雨季节,我国一些地区较易出现山洪等灾害,有时会造成不小的损失。面对山洪等汛期灾害,有哪些应对举措?我们普通群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山洪灾害,应该怎么防?

      全面监测早预警,提前转移有预案

      山区地带,暴雨强度大,加之溪河密布,洪水暴涨暴落,成灾速度快,并常常伴随滑坡、泥石流,冲击力很强。国家防总办公室防汛五处副处长左吉昌介绍,我国西南地区、秦巴山区、江南丘陵地区和东南沿海山丘区都是山洪灾害的易发高发区。

      “防范山洪灾害,预警是前提,转移是关键,必须让群众跑在洪水前面。”左吉昌说,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及时发布灾害预警,基层干部能够迅速组织危险地带群众提前转移。

      据介绍,我国在山洪灾害防治区新建了自动雨量、水位站7.5万个,布设了简易监测站36万个,共享的水文、气象等站点有3万个。目前已建成2076个县级、305个地市、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监测雨水情信息及时入库、汇总。

      预警信息不能飘在空中,必须第一时间传递给基层干部,保证信息以最快速度进村入户。在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宁艾村,村干部们在手机收到汛情预警后,第一时间通过大喇叭等方式通知村民转移。即便停电、断通信,也可以用敲锣打鼓的土办法告知。

      新办法和老办法相结合,打通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国家防总、水利部在山洪灾害防治县、乡、村配备了140多万套预警设施设备,编制、修订或完善了32万件县、乡、村山洪灾害预警预案。

      汛期来临,要如何应对?

      防汛知识要牢记,避险自救需了解

      面对汛情,群众要注意学习防汛知识,掌握基本的避险常识和自救技能,科学防汛、科学度汛。

      左吉昌说,汛期里,大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收听天气预报。出远门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制订出行计划,避免在强降雨天气里到山洪灾害易发区活动。

      河北省保定市城区水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冯宽良介绍,城市居民应熟知城市里的易涝地段。比如立交桥、桥涵、地下通道等,遇到积水应认真观察,切不可贸然涉水。

      此外还可提前了解一些小知识,比如掌握、熟记洪涝灾害发生的前兆,可为避险争取时间。比如发生山崩时,山上树木会发出嘈杂声,山体出现异常山鸣;当上游河道出现堵塞时,溪沟内水流会明显减少;上游发生崩塌时,溪沟水流会浑浊;水流突然增大时,河沟内会出现不同于雷电、爆破的声音。

      若与洪水正面相遇怎么办?国家防办提醒,如果通信已断,可采取制造烟火、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集体呐喊等方式,向外界传递信号。若不幸落入水中,应尽量抓住石块、树干等固定物或漂浮物。如果普通群众收到了求助信号,不可鲁莽行动,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施救,或尽快向有救援能力的机构、人员寻求帮助。

      如遇险情,要注意什么?

      有序转移听安排,勿恋财物保安全

      “功夫下在平时,主动学习防汛常识,防汛无小事,切不可掉以轻心。”左吉昌说,提升避险能力,关键要加强日常学习。对于山洪易发区的居民,应克服麻痹思想,主动参加防汛演练,熟知躲避山洪的程序、路线和地点。并听从统一安排,有序转移。不可贪恋财物,耽误宝贵时间,万万不可提前随意返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常年没有发生洪水,有群众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没必要转移”;有的担心财物遗失、牲畜喂养;还有的担心安置点的食宿问题。如何打消群众疑虑,确保转移不落一人?

      左吉昌说,一方面针对群众担心的问题,要修订完善预案,落实相关责任人,发放明白卡,设置好转移路线、安置点,让群众及时安全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增强群众忧患意识,让群众认识到危险不是存在于想象中的,是会实际发生在身边的。国家防总在山洪灾害防治县制作了55万块警示牌、宣传栏等,发放了1501万张明白卡,组织了超过1600万人次培训、演练等。

      近5年来,山洪灾害防治成效显著,通过已建成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出了28.1万次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向687万名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8056万余条,启动广播73万次,加上防汛部门统一引导,群众积极配合,共转移受山洪灾害威胁群众2071万人。

    作者: 责编: 杨柳

相关报告
  • 《人民日报:今年水旱灾害防御形势严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04
    • 本报北京3月1日电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水旱灾害防御汛前准备的重要时期。南方部分地区前期已连续出现强降雨,将进入汛期。汛情不等人,水利部部署2020年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工作,提出按高、中、低风险地区分类细化措施,统筹推进各项防汛备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南方部分省份高风险的市县要专门研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备汛工作。   据水文气象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气候形势复杂,气候状态总体偏差,汛期南北方降雨不均,区域性暴雨洪水和干旱可能重于常年,极端气象水文事件可能多发,有可能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水旱灾害防御形势严峻。   水利部提出,各地和相关部门要认真检视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和能力,早安排、早准备,周密部署,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会商研判,坚持科学、务实,及时滚动预测预报,提前对今年气候趋势和重大汛情作出预判,为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提供支撑。有序推进防洪工程设施水毁修复,加强对水毁修复工作的组织领导、项目管理和分类指导,全面建立水毁修复项目台账,在服从疫情防控工作大局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推进水毁修复进度,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为安全度汛提供有力保障。要抓紧开展汛前检查,提前制定检查方案,根据疫情防控进展情况,突出重点。   此外,水利部今年汛前还将组织各流域机构修订完善有关方案预案,开展防御大洪水调度演练等;突出抓好水库汛限水位、水工程防洪抗旱调度运用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监管,加大督查暗访力度。 作者: 责编: 瑶薇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
  • 《人民日报:让电更“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5
    •  发展清洁能源,对降低碳排放起着积极作用。   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能源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502项系统调试顺利完成,2020年12月30日,青豫直流工程经受住了全电压、全电流以及过负荷的运行考核,正式进入±800千伏全电压运行状态,这也是我国发展运用特高压输电技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一次重大创新。一边是能源资源丰富的青海,一边是用能需求巨大的河南,青豫直流工程就这样搭建起青海能源外送的桥梁。   搭建外送通道,让更多地区用上青海“绿电”   青海省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有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力电场建设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公里,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风能可开发量超过7500万千瓦。2020年5月9日至8月16日,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连续100天对三江源地区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促进清洁能源就地消纳5亿千瓦时,减少燃煤消耗6.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6.6万吨。   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为支撑青海新能源大规模开发规划建设的第一条特高压输电通道,也是全世界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输电大通道。该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4省,线路全长1563公里。   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部副主任李庆军介绍,截至2020年12月31日,青豫直流工程已累计向河南输送“绿电”34.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原煤消耗1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3万吨。这一能源大动脉,不仅让河南用上了青海的清洁能源,还辐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2020年7月至8月,湖北、江西经青豫直流工程购电7600万千瓦时。   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   能源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过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我国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截至2020年8月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3.6亿千瓦、2.2亿千瓦、2.2亿千瓦,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底,我国在运在建核电装机容量6593万千瓦,居世界第二。   同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能源科技水平快速提升,建立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成功研发制造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2020年7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福清市成功并网发电。这台目前单机容量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海上风电机组,轮毂中心高度距海平面约115米,风轮扫风面积相当于3.7个标准足球场——据介绍,在年平均10米/秒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输送的清洁电能可满足2万个三口之家的用电需求,减少燃煤消耗1.2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3.35万吨。   此外,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利用率显著提升,2019年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达96%、光伏发电利用率达98%、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达96%。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抓手。为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将在未来成为我国能源增量的主体。”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认为。   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中国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发展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在2020年召开的“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专家卢强表示:“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自主创新,降低清洁能源生产成本,通过引导科研主体技术研发与创新实验,加速清洁能源技术的转化,激发技术市场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清洁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机制,积极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同时还应该搭建共享清洁能源平台,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最大化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白皮书显示,推动清洁能源减碳,还需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特点,搭建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平台,促进供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