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上最严苛的汽车尾气排放规定要来了!将加速推广电动汽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07
  • 据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将于下周三提出美国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汽车污染遏制措施,有助于刺激电动汽车销售,但不会强制推广轻型乘用电动汽车或禁止销售传统的汽油动力车型。

    新规将涉及汽车和轻型卡车的尾气排放标准,更严格管理2027至2032年生产车型的车辆二氧化碳、能形成烟雾的氮氧化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尾气排放。

    环保组织和一些汽车制造商认为,上述拟议新规除了可以推动车辆减排、促使车企显著扩大电动汽车销量之外,还会令美国到 2030 年至少有50% 的新车为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这与拜登在2021 年上任伊始提出的愿景相一致。

    有分析称,随着越来越多的州出台禁止新型汽油动力汽车的计划,汽车制造商可能会感受到加速电动汽车生产的压力。2022年,美国5.8%的新车销量为电动汽车,较2021年的3.2%大幅增长。

    但美国的新规仍将较欧洲宽松。 上周欧盟成员国最终批准了一项计划,要求从2035年开始在欧盟销售所有新的汽车和货车均为零排放汽车。

    加州等美国沿海七州更为激进,准备2035 年之后禁售新的汽油动力汽车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美国联邦政府汽车减排新规是否会像加州等沿海七州倡导得那样激进。

    截至3月中旬,在加州的率领下,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纽约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马里兰州都已承诺在2035年之后停止销售新的汽油动力汽车。

    届时,仍在上路的传统汽油动力汽车不会受到影响,消费者仍可购买二手的汽油动力汽车,但上述州的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将只被允许出售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型等零排放新车。

    加州等仍需拜登政府批准其逐步淘汰纯汽油车型的计划,目前尚未提交正式申请。美国联邦政府还没有支持上述“2035年后禁止销售新的纯汽油轻型汽车”等呼吁,有分析担心美国内部会“执行两套标准”,带来不确定性和混乱。

    汽车行业组织支持向电动汽车转变,“需对美国工业基础进行百年大变革”

    代表福特、大众和丰田等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的行业组织汽车创新联盟表示,业界支持美国逐步向电动汽车转变,“问题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能多快做到”。但汽车制造商担心,政府将要求他们花费大量资金来提高未来十年内被逐步淘汰的内燃机汽车效率。

    汽车制造商们曾在2月14日的一次会议上警告白宫官员,推动电动汽车和加强尾气减排的进程取决于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包括对充电基础设施和关键电池矿产的投资。这种转变将需要“对美国工业基础进行100年的大规模变革”,新规应基于“对市场准备情况的清晰评估”。

    媒体称,拜登政府计划利用去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数千亿美元清洁能源激励措施,遏制交通和电力领域造成的全球变暖污染。

    正在起草新要求的美国环保局EPA也准备在下周三提出重型卡车温室气体排放新规,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规定最早将于本月晚些时候提出。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计划在未来几周内提出新的燃油经济性标准。

    有分析称,EPA的提议将加强对形成烟雾的车辆污染的限制,可能会迫使汽车制造商采用已经在欧洲、中国和其他市场销售汽车上使用的尾气控制装置。更严格的新规对于发出市场信号以加速电动汽车采用,并确保未来必要的减排量“非常重要”。

    拜登政府希望到2030 年至少有一半新车零排放,到2050 年美国实现碳中和

    交通运输是美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占总排放量的29%,重型车辆是第二大排放源占23%。限制汽车尾气污染是帮助美国实现《巴黎协定》承诺的关键,即到2020年代末(本十年末)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至少削减50%。美国还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2021年12月,美国环保局最终确定了到2026年车型的轻型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和燃油效率新规,加速美国向电动汽车转变。下周即将公布的到2032年车型减排新规会更为收紧。而此前在2020年3月,时任特朗普政府曾大幅下调奥巴马政府的减排要求。

    在车企中,特斯拉去年呼吁加州强制要求到2030年便停止出售汽油车。传统巨头通用汽车计划到2035年停止销售汽油动力汽车,完成向电动汽车销售的全面过渡。一些较小的汽车制造商则宣布了更加雄心勃勃的时间表。

    今年4月1日,美国环保局批准了加州的计划,要求该州到2035年一半的重型卡车为电动汽车。加州州长曾在2020年签署行政命令,计划在2045年之前强制所有中型和重型车辆的运营在可行情况下实现零排放,从柴油动力卡车转向。

    但目前,美国环保局这一联邦政府机关尚未批准加州关于为2024年及之后的中型和重型发动机与车辆制定氮氧化物(NOx)和颗粒污染物排放标准新法规的请求。去年12月,美国环保局最终确定了新的排放标准,以大幅减少重型卡车产生的烟雾和煤烟排放。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72678.html
相关报告
  • 《多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6
    • 普华永道旗下咨询机构思略特近日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三大汽车市场欧盟、美国和中国新电动汽车注册数量将超过1740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份额接近27%。在降低能耗、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许多国家将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视为拉动经济持续复苏的新增长点。 销售成行业亮点 在全球汽车业遭受疫情打击表现低迷的背景下,电动汽车销售出现逆势增长,成为行业发展一大亮点。 欧洲替代燃料观察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称,2020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大关,较2019年增长3倍,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从2019年的3%升至10%。普华永道预计,2035年,电动汽车销量在欧洲汽车市场中的占比预计将达到67.4%。 数据显示,2020年,德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电动汽车市场,纯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9.4万辆。英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注册量分别逆势增长185.9%和91.2%。爱尔兰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新车销售逆市上扬,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6.1%。挪威电动汽车销量近7.7万辆,在新车总销量中占比达到54.3%,成为全球首个全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过半的国家。法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53万辆,同比增长201.34%。在日本,目前销售的乘用车新车中,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非传统汽油车的占比约40%,其中以混合动力车为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约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50%。根据中国工业汽车协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约400万辆,同比增加约90万辆。 各大车企纷纷加快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步伐。宝马近日宣布将改造其德国工厂以生产电动汽车和相关零部件。宝马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利弗·齐普泽表示,宝马计划在3年内将其车辆的20%实现电动化;2020年特斯拉共生产了超过50万辆电动汽车,较2019年增长36%;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表示,到2025年将向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投资200亿美元,通用计划在2023年前推出20款电动汽车车型。 扶持政策不断出台 由于全球环保标准趋严和消费者需求提高,多国纷纷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支持电动汽车技术研发,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和生态建设。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最近发布报告称,根据欧盟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规定,自2021年起,欧盟境内新乘用车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高于每公里95克,到2025年和2030年,则需要在这一基础上再分别降低15%和37.5%。对此,欧洲汽车厂商相继公布转向电动汽车的投资计划,欧盟和各成员国也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2020年,德国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消费者购买4万欧元以下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每辆可分别享受6000欧元和4500欧元的政府补贴,补贴额度增长了50%;车价高于4万欧元的车型,分别可获得每辆5000欧元和3750欧元奖励。此外,德国还计划2030年前在全国建设10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法国汽车制造商协会(CCFA)表示,法国政府为汽车行业提供了数十亿欧元的疫情救助金。车主若将碳排放量较高的老旧汽车置换为符合现行碳排放标准的新车或二手车,便可以得到高达数千欧元的补贴。法国政府已将这项激励计划延长至2021年7月1日,以提振汽车市场。 为满足零排放的环保目标,英国禁售燃油轿车和货车的时间将提前至2030年。英国政府将投资28亿英镑,建设充电桩和扩大电池的生产,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 日本政府去年底发布了面向2050年去碳化社会的“绿色增长战略”,大力推进从汽油车向电动汽车过渡。日本经济产业省把电池相关产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将推动单次充电可长距离行驶的下一代“全固态电池”实用化技术开发。除了确保稳定获得钴等材料外,日本经济产业省还将在完善国内电池供应链方面提供支援。 仍将延续增长态势 业内人士分析,从目前发展趋势看,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仍将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一方面,各国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及造车新力量不断完善产品、产业链布局,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也不断提升。 汽车业咨询机构ABI等多家调研公司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将加速推动电动汽车普及。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创建零排放区、只允许电动汽车进入某些特定区域等,来改善空气质量和民众生活。 有专家表示,随着各国汽车产业形态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汽车、交通、信息通信等多行业之间相互赋能,未来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一大发展趋势。 日前,百度正式宣布组建智能汽车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新组建的智能汽车公司将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自动驾驶和传统车企的制造技术。此前,腾讯、亚马逊和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进军造车领域或投资电动智能汽车初创公司。 电动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不少挑战,包括基础设施不足、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安全性有待提高等。《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电池技术仍有待突破。目前电动汽车所用的锂电池,其电解液易燃,存在着引火和漏液的隐患。尽管能量密度高的固态电池可以克服这些缺陷,实现更长的续航距离,但尚未实现量产、存在成本高等问题。 充电桩数量不足及分布不均也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痛点。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总干事马克·惠特玛对本报记者表示,按照现在趋势判断,严重滞后的充电基础设施势必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 《美国狂砸1410亿美元为电动汽车铺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17
    •  据外媒报道,基于美国电动车市场发展现状,美国国内包括电动汽车生产商、充电桩制造商以及政府事业公司等,将共同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进行调整和改革。   这项计划总投资预计至少为1410亿美元(约10047亿人民币),此次大手笔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将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新能源投资计划。   这次投资内容主要包括:开发电动汽车技术、改善充电桩和对充电费用进行改进,旨在更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整合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推动新能源汽车在美国市场的推广和普及。   目前,已有多家美国汽车制造商宣布旗下多款电动汽车加入该项计划之中。   基础充电设施落后导致计划受阻   尽管1410亿美元投资计划很庞大,也有多家汽车厂家和充电桩制造商宣布加入这项计划,但麦肯锡等咨询公司早些时候就出具过关于美国充电设施市场调研报告,其中指出美国大部分基础充电设施非常不完善,甚至许多州的一些地方都没有充电设施存在,现有的充电站也存在数量少、充电桩标准以及充电费用不一等问题。   这项调整计划内容虽然包括充电网络建设,同时也会制定电动车2级充电插头、3级充电插头技术标准。从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国内现有的6.4万个汽车充电插头中,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能在一小时左右将所需充电车辆充满电,数量和质量远落后于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   同时,美国国内专家也说明了其电动车行业的发展情况,不光取决于汽车厂家和充电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努力,最重要是加强美国电力设施发展,由于各州公用电力事业监管机构设定的电价不同,不同地区电价差别较大,目前美国商业用电平均价格为每千瓦时在10美分左右,只有推进车辆使用电费的降低,才能刺激更多消费者使用新能源电动汽车。   特斯拉作为美国最先进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同时也在自建超级充电桩,2019年,特斯拉在美国市场销量达19.22万辆,占据了美国新能源电动汽车58%的市场份额。   特斯拉是否会全力加入这项改造计划,分享多年重金开发的电动汽车技术、充电桩以及市场份额,还存有很大疑问。   美国新能源态度模糊   在全球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情况下,纵使有特斯拉这样的新能源汽车巨头,美国在新能源汽车政策上依然显得比较模糊。究其原因,石油获取的便利性以及页岩油技术的突破,让美国没有大的资源危机感,对新能源基础发展态度模糊,也是导致新能源汽车推广慢于他国原因之一。   其实在2011年美国就强制要求国内汽车制造商生产新能源汽车,也制定了2025年前的减排任务。各大汽车厂商为将新能源汽车推销出去,几乎以对半优惠为代价销售新能源汽车,就为了避免收到环保部门开出的巨额罚单,鉴于当时新能源汽车技术非常不成熟,销量和成果收效甚微。   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221万辆,同比增长了10%,美国2019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32.5万辆,相比2018年有所下滑(2018年销量36.08万辆),电动汽车市场占整体车市的份额也从之前的2.1%降至1.9%。   可以看到,这项关于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改造计划非常宏大,通过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对比,美国国内汽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并不是很买账。   与之鲜明反差,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12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9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为381万辆,充电桩数量为122万台,全年累计充电量达到了50亿千瓦时。经过近十年的布局和完善,目前国内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且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最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如今,汽车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大趋势,各国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节能排放政策,欧洲推出绿色经济复苏计划,中国也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新基建发展重心,随着美国这次1410亿美元大手笔投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电动汽车技术也将引来新一轮阶段性发展。   (南网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