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达成“第一阶段”协议 贸易战降级》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9-12-16
  • 美中两国达成了一项协议,同意将“贸易战”部分地降级。中国承诺购买美国农产品等条件,美国则部分取消其加征的关税。

    美中两国达成了一项协议,同意将双方之间的“贸易战”部分地降级。经过20个月时断时续的谈判——其间双方一次又一次地将关税升级,引发市场不安并削弱了全球经济增长——两国经济关系终于迎来并不牢固的缓和。

    美中官员周五均证实了协议达成的消息。根据协议,中国承诺每年至少购买价值40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加强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禁止强制美国企业转让技术。

    中方还承诺不实施竞争性货币贬值,并将采取措施扩大美国金融服务集团的市场准入。不过,在一些造成双边关系紧张的重大问题上——比如产业补贴的使用、国有企业以及网络盗窃问题——中国没有作出让步,这些棘手问题将留给之后的磋商阶段。

    作为交换,美国同意取消原计划在本周日实施的对1560亿美元中国消费品加征关税的措施。另外,今年9月对12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加征税率将从15%降至7.5%。2018年3月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开打“贸易战”时美国对约一半中国输美商品(价值约2500亿美元)加征的25%关税将保持不变。

    这项协议还需要经过法律审核和翻译,预计能在明年1月初签署,过一个月后生效。假如该协议得到落实,那将是自关税战开打以来,双方贸易紧张的最重大降级。

    “它将最终导致中国的开放,那将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那是一个有15亿人的、完整的、庞大的、未被发掘的市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庆祝协议达成时说道。

    作为美方负责谈判的牵头人,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表示,谈判取得了“非常多”的进展,在两国贸易关系的重大领域取得“重大改善”。但他也警告说:“大量艰难的事情还没有解决……我不会盲目乐观。”

    莱特希泽在周四下午曾和特朗普及贸易团队碰头。据他透露,协议是在周五上午才敲定的,当时他接到总统的电话,后者指示他继续推进。尽管特朗普在周四表示“非常接近”和中方达成协议,但美中官员都守口如瓶,直到北京时间晚上11时许中国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才对外公布了达成协议的消息。

    中国官员指出,这项协议旨在提升全球市场的信心,并为更多美国服务和产品进入中国铺平道路。但他们透露的协议细节,没有美方透露的多。

    中国官员暗示,进一步分阶段取消已加征的关税也是可期的,尽管莱特希泽坚称,这将取决于当前协议的落实情况,以及未来各阶段磋商的进展。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说,美方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是中方的“核心”关切。

    与中国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达成的这一周,是美国对外贸易谈判进程中的重要一周,特朗普在这一周还与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达成一致,让修订版《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即《美墨加协议》(USMCA)——能够获得国会批准。

    这些进展的时机在政治上对特朗普尤为有利,因为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刚刚批准了针对特朗普的弹劾条款,为众议院在圣诞节前就弹劾条款进行全体投票奠定了基础。

    尽管特朗普在10月已经宣布有意与中国达成有限的“第一阶段”协议,但双方在农业和关税方面的分歧使得最终条款迟迟难以谈妥,围绕香港和其他国家安全相关领域的矛盾也给谈判增加了难度。

    这一协议能否长久,取决于美国和中国是否履行各自的承诺。莱特希泽说,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年购买额将增加到至少400亿美元,比特朗普2017年上任时的水平增加了160亿美元,也远高于两国贸易战期间的水平。中国此前一直抵制设定明确的数值目标,理由是农产品购买需要遵守世贸组织(WTO)规则、并由市场力量驱动。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见文首图)说,“中国将增加采购优质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美国农产品”,并补充说具体数据今后再发布。莱特希泽说,农产品购买是中国购买一揽子美国商品的一部分,这一揽子商品还包括制成品和能源,将在未来两年完成,总价值2000亿美元。

    中国官员称,协议文本包括序言和九个章节,涵盖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扩大贸易、金融服务、食品和农产品、汇率和争端解决。

    莱特希泽称,双方已同意在任何一方认为出现违背协议的情况时,通过磋商体系来强制执行协议。如果未能解决争端,惩罚性措施(如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措施)可能重新施行。

    美方已表示它希望在2020年大选前开始第二阶段谈判,解决与中国之间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但一些分析人士怀疑这不太可能实现。

    该消息周五早些时候宣布后,标普500指数(S&P 500)和纳斯达克指数(Nasdaq)达到盘中高点,而后略微回撤,收于历史高点附近。美国国债价格上演大翻盘,先跌而后收涨,收益率下降。

    商界对该协议表示欢迎,美国前财长、高盛(Goldman Sachs)前首席执行官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是其中之一。

    “这是20年来首份双边贸易协议——谈得辛苦、得来艰难且早该达成,”保尔森说,“这是份重要的协议,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立竿见影的经济好处,还因为它向两国民众证明他们的领袖能够办成重要的事情。”

    但对华鹰派不太满意。“一开始,特朗普总统看上去像是唯一一个敢于解决这个难题的总统;但如今,根据报道,他只为了换得中方购买些大豆的、暂时性又不可靠的承诺就背叛了初衷。”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说,“我们以前就看过中国的这套表演。”

    彼得•韦尔斯(Peter Wells)纽约补充报道

    译者/何黎

相关报告
  • 《“美日半导体贸易战”给中国半导体带来的思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6
    • 2018年10月30日,对国内半导体行业来说,应该是被记入历史的日子。美国人开始对中国半导体企业下手了。美国政府于当天宣布,将福建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简称:晋华)列入美国产品禁止出口的“实体名单”。美国政府给出的理由是,晋华将要生产的记忆体芯片将威胁到美国军用系统芯片供应商的生存能力。 美国给的理由,表面上是令人费解的。晋华何许人也?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处于设备安装阶段还未投产的新企业,毫无疑问,美国如果真正实施禁令,该公司将无法完成生产线,几百亿的投资将打水漂。晋华产品是DRAM内存(上述的记忆体芯片),采用从台湾联电引进的28nm技术,与行业领跑者的韩国三星电子、美国美光科技公司最新技术的1×nm也相差近两代。由此来看,美国人提到的“威胁”仅是说辞而已,回想2018年初的“晋华vs美光科技”的知识产权诉讼纠纷,想必美光科技对美国政府的政治游说起到了很大作用。10月31日,晋华技术来源的台湾联电也宣布暂停对晋华的技术协助。晋华项目及中国半导体行业何去何从,众人关切! 当前的中美贸易战,美国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压制包括半导体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的发展,确保自己的全球优势地位。意外的是,战火如此迅速烧到了半导体行业。如果说中兴事件是美国给中国半导体提了一个醒,这次的晋华事件是给国内半导体企业的一个正式警告。处于刚要发力阶段的中国半导体国产化一旦威胁到美国企业的市场空间,美国势必会强化施压力度。 中国半导体行业该如何应对这场博弈? 长期战略如何设计? 本文通过整理当年的“美日半导体贸易战”的经过,希望给国内半导体同仁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1. 导 读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称霸全球。1988年占据全球制造商Top10半壁的 NEC、东芝、日立、富士通、三菱等公司,如今或灰飞烟灭、或改姓出嫁。扛着日本半导体大旗的东芝Memory公司,不经意间其会长(董事长)变成了美国人。 日本半导体制造在20世纪90年代的没落,其原因有: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终端电子产品竞争力下降、日本半导体企业间的内耗(高峰时达30多家半导体企业)、电脑网络革命带来的半导体行业洗牌等。其中,从80年代初期开战并持续十三年的“美日半导体贸易战”也影响巨大??? 2. 前 奏 “针对特定行业,为了达到抢占全球市场为目的,某国政府长年实施了包括顶层设计/资金支援/市场调控在内的政策”。 看官,你猜,这个“某国”是哪国? 这是1983年美国跨国半导体公司发表的文章,这里的“某国”别无旁他,是日本。原文并没有卖关子,实名指向日本。这边文章发表的稍早前,美国半导体协会也发表类似文章,批判日本半导体企业严重损害美国企业利益,而且矛头直指日本政府实施的产业导向政策。 同年,爆发“美日半导体摩擦”。 1983年,美日两国政府间组建有关半导体贸易的协商工作组,开始对话。然而,那句话叫什么来着? “该是你的,躲也躲不掉”。84年洛杉矶奥运会拉动了电视机/录像机的巨大消费,再加上电脑风暴,带来了巨大的半导体需求,再次让日本半导体企业赚的盆满钵满。85年受到奥运会特需的反弹,市场急速降温,这让本就处于被动的美国半导体企业日子更艰难,裁员、收缩生产、整编,一片江河日下的破落景象。 美国人快要气炸了! 3. 开 战 1985年,微软针对日本7家半导体厂家的DRAM开始反倾销诉讼,AMD与NS公司(美国国家半导体,后被TI收购)也跟进群殴。事情越闹越大,时任总统的里根也亲自给商业部下达命令,调查日本的倾销问题。经过几个月折腾,在1986年9月日本通产省(商务部)被迫与美国商业部签定了“日美第一次半导体协议”。 主要内容是,限制日本半导体对美出口、扩大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份额。 然而,不知日本小兄弟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美国大哥远没有满意。美国于1987年进一步发表针对日本在第三国倾销的报复措施。里根总统再次亲自出马,以日本未能遵守协议为由发表对日本产电脑/电视等征收100%的报复性关税。另外,美国政府阻止富士通对Fairchild公司的收购、等,美国人的报复措施遍地开花。 美日关系在此时进入二战后最坏时期。 顺便提一句,1987年美国诞生IC设计企业,以台积电为代表的代工厂也陆续创立。 4. 抗 衡 日本半导体厂家在这种巨大压力下,耐心搞研发,以技术抗衡。其后,1MB的DRAM市场份额最高时拿到全球90%,作为当时最高端的4MB的DRAM也席卷世界。最终,日本半导体企业在1989年获得全球一半以上市场份额,称霸一时。 盛极必衰。日本企业凋落的钟声也同时敲响。 美国企业以专利为武器增加对日本企业的攻击。代表案例有,1989年TI公司在日本时隔30年取得基尔比专利,这迫使日本半导体企业随后支付了数十亿美金的专利费。 1991年6月,“日美第一次半导体协议”到期。美国继续强迫日本签订“日美第二次半导体协议”。新协议主要内容为,撤销上述的100%报复关税,增加“1992年底以前外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市场占有的份额能超过20%”等内容。 5. 尾 声 1992年以后,以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企业获得转机,依靠网络的兴起重新回归世界盟主。同时期,疯狂学习日本DRAM技术的韩国三星地位渐渐突显。 随后,微软于1993年发表Windows系列产品,以此为基础,美国企业重新夺回半导体霸权。在音响家电半导体中独占鳌头的日本企业,渐渐衰弱。 “日美第二次半导体协议”到期的1996年,在美国企业再次崛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没有提出续签要求。美日半导体摩擦自1983年开始,历经13年后走进历史。 6. 现 状 1).日本 日本半导体企业的霸主地位虽已成过往烟云,但至今仍是全球主要制造基地之一。索尼的图像传感器 、 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NEC/三菱/日立的半导体业务合并公司)的微控制器、包括功率半导体等领域,处于领头羊地位。更需要强调的是,日本的半导体设备与原料技术独树一帜。特别是材料,硅片、光罩、光阻、CMP材料…… 全球哪家半导体厂家敢说不用日本的材料呢? 日本人认真研发的态度,成就了其在半导体行业依旧不可动摇的地位。 2).美国 老美变得更加聪明了。 打压日本半导体时,日本已经实际威胁到了美国企业的地位。这次针对中国,是发生在中国半导体企业处在襁褓之时。 美日贸易战大体分三段,第一段是60年代开战的以纤维、纺织品为代表的轻工业,第二段是70年代开战的以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与家电,第三段是80年代开战的汽车、半导体等技术行业。因为中国发展太迅速,针对中国,把对日本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一窝蜂全上,现在看来第三段也要开始了。美国对威胁到自己利益的国家实施打压策略是不会有变化的。唯一不同的是,日本是美国的小弟,不敢与老大哥真正撕破脸皮。 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自身利益,中国不可能也不会和日本一样。 3). 中国 纵观电子行业发展史,本国终端产品的强大会带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电脑成就英特尔,音响家电成就NEC等日本企业,微软成就英特尔第二春,苹果带出高通,三星手机带出三星电子。我国的华为也培养了势头强劲的海思半导体。 中国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行业的研究深度已凸现优势,这极有可能会带出我国的相关半导体龙头企业。 机会就在眼前! 能否把握住机会,一是技术研发,二是资金投入。关键还是能否耐得住寂寞,潜心搞研发。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7年发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投入研发费用占GDP比率,前三位是韩国4.23% ,日本3.29%,台湾3.05%。美国2.79%排第五,中国2.07%排名第七。韩国/日本/台湾的研发费用中,以半导体为主的电子行业为主要投资产业,这造就了其半导体产业的强大。也可以反过来说,半导体的强大拉动了研发费用规模。其本质一样,需要烧钱。 我国已经在资金层面开始发力。潜心研发技术是取胜的根本之道。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人才的缺乏,主要是研发和一线工程师。即使企业重金聘请到一两个顶级技术专家,但如果没有大量优秀工程师的支持,产品良率就不可能上来。良率控制是半导体企业的生命线,低良率导致公司亏损,无法进行新技术投资,进入恶性循环从而很快被淘汰。半导体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大家是清楚的,然而培养一个工程师,却需要5年~10年。 新建的半导体企业已经开始大量互挖工程师,这对我国半导体发展整体来讲,是不好的现象。把有限的人才集中到几家重点培养企业,再依靠企业培育新人,形成阶梯性人才体系是必要的。否则,欲速则不达。
  • 《美国农业部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在实施《美国参考》方面继续取得进展中美第一阶段协议》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0-05-23
    • 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今天宣布,在实施美国农业相关条款方面取得了进一步进展该协议于2020年2月14日生效。以下所述的近期行动是基于美国农业部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2月25日、3月10日和3月24日宣布的行动。这是我们两国的困难时期。重要的是,我们双方继续努力使我们的协议取得成功。由于该协定继续取得进展: 美国蓝莓和加州哈斯牛油果现在可以出口到中国。 用于加工的美国大麦,以及牧草产品蒂莫西干草,苜蓿干草颗粒和方块,杏仁粉颗粒和方块现在可以出口到中国。 中国更新了有资格向中国出口牛肉、猪肉、家禽、海鲜、乳制品和婴儿配方奶粉产品的美国设施名单。 5月15日,中国发布了一项新的国内标准,允许从美国进口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