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弧后盆地双峰式火山岩系中安山岩的岩浆混合成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15
  • 近日,国际岩石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Petrology在线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曾志刚课题组关于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区附近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中安山岩和流纹岩的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山岩由玄武质岩浆和流纹质岩浆混合成因的新证据。

    双峰式火山岩是一套以基性岩和酸性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关于缺少中性岩的原因仍存在争议。一种解释是,存在大量中性岩浆,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而未能喷出地表。另一种解释是,中性岩可能是由玄武质岩浆与流纹质岩浆混合而成,所以形成较少。

    该研究将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区附近的安山岩分为A、B、C三种类型,并对C类安山岩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识别出三种截然不同的矿物组合:基性矿物组合,酸性矿物组合,中性矿物组合。全岩主微量元素、同位素及矿物结晶温度模拟计算,均指示该类安山岩由该地区的玄武质岩浆和流纹质岩浆以4:6的比例混合而成。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B类安山岩进行混合模拟计算,也完美符合玄武岩-流纹岩混合成因,说明岩浆混合作用在弧后盆地安山岩成因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人员还发现该区的一组流纹岩也明显受到岩浆混合的影响,说明岩浆混合作用普遍存在,这与该地区异常高的热流值及活跃的海底热液活动相耦合,说明岩浆活动对热液活动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12/t20201211_581589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岩浆与构造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国良课题组主导的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构造、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和变质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对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在岩浆和构造演化方面的重要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海洋科学期刊《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 洋底高原随着大洋板块运动至俯冲带时,可能对俯冲带边界形态、岛弧构造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并引起大规模变质和岩浆活动。该研究团队通过“发现”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在马里亚纳岛弧最南端的弧前区获得了火山岩和变质岩样品。这些火山岩和变质岩是研究洋底高原特殊与俯冲带相互作用机制的理想对象,可能记录了卡洛琳洋底高原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的形变和演化历史。 该研究表明,该区变质岩样品主要为绿片岩相变质岩,原岩为低硅玻安岩,具有高硅高镁、低钛,且轻稀土元素十分亏损的特征。玻安质绿岩的全岩K-Ar和磷灰石原位U-Pb测年显示变质年龄分别为24.50 ± 0.77 Ma(百万年)和23.9 ± 3.6 Ma,指示卡洛琳洋底高原的碰撞引起的区域变质时间。火山岩样品为拉斑玄武岩,具有Nb、Zr、Hf和Ti的负异常,轻稀土元素极其亏损、高V/Ti和低Yb/V等结果指示该火山岩具有类似弧前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火山岩斜长石40Ar/39Ar测年,这些火山岩年龄为18.76 ± 0.79 Ma和16.89 ± 0.70 Ma。火山岩明显产生于上述玻安岩变质事件之后,代表构造后期的岩浆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卡洛琳洋底高原与马里亚纳岛弧的相互作用至少起始于~24Ma,可能对塑造现代西南马里亚纳的超大海沟水深和岛弧构造形态起到重要作用。现代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狭窄的沟弧距可能与卡洛琳洋底高原的到来有重要关系,洋底高原导致了碰撞和缓慢俯冲,导致该区弧前出现大量变质岩,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岩浆的产率。类似弧前玄武岩的岛弧火山岩(~18Ma)出现,可能与洋底高原引起的俯冲减速和板片断离有关。卡洛琳洋底高原的到来也重塑了菲律宾海板块和卡洛琳板块的边界形态,助力了菲律宾海板块的顺时针旋转,并引起了帕里西维拉海盆扩张方向的改变。 该研究厘定了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的形成年代和构造演化历史,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俯冲对西南马里亚纳俯冲带构造演化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洋底高原与俯冲带相互作用的板块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特别研究助理张吉博士,通讯作者为张国良研究员,合作者为美国休斯敦大学Jonny Wu助理教授。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Zhang J, Zhang G, Wu J (2023)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and 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Mariana subduction zone.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197. https://doi.org/10.1016/j.dsr.2023.104039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俯冲蛇纹岩释放硫酸盐流体交代弧下地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25
    •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Nature Index刊物)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志刚团队与天津大学陈玖斌团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夏小平团队关于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岩全岩铜(Cu)同位素、岩浆硫化物微区硫(S)同位素组成及其分馏机制的最新合作成果,对理解俯冲蛇纹岩流体的氧化还原性质及其对岛弧岩浆氧逸度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蛇纹岩脱水对俯冲带水循环至关重要,然而其在弧下深度释放流体的氧化还原性质目前存在巨大争议。为了更好地认识该问题,研究人员分析了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岩Cu和S同位素(氧化还原敏感元素),进而示踪和识别蛇纹岩流体及其中的变价元素价态。 研究人员发现,西太平洋琉球、马里亚纳和马努斯俯冲带具有岛弧性质的玄武质火山岩,相对于地幔橄榄岩及其衍生的幔源岩石(洋中脊玄武岩、洋岛玄武岩、科马提岩和玻安岩)具有重Cu同位素组成。岛弧岩浆由于具有高程度部分熔融(>10%),地幔源区的岩浆硫化物将会被耗尽,导致部分熔融过程不会造成明显Cu同位素分馏。因此,岛弧原始岩浆的重Cu同位素特征反映的是其地幔源区的特征。此外,Cu同位素与俯冲流体指标(如Ba/Th、Ba/La和B/Nb)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指示了俯冲板片流体交代了岛弧岩浆地幔源区,尤其是高B/Nb比值,反映了蛇纹岩流体的加入。 进一步,研究人员结合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评估了蛇纹岩在弧下深度脱水过程中与不同流体之间的Cu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及其释放流体的Cu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蛇纹岩脱水释放的富硫酸盐流体(SO42-–Cu2+)具有重Cu同位素。因此,富硫酸盐的蛇纹岩流体交代弧下地幔楔理论上会造成岛弧岩浆Cu同位素组成偏重。端元混合模拟显示约1%-7%的富硫酸盐的蛇纹岩流体加入到弧下地幔楔。由于蛇纹岩在弧下深度已经完全分解,未受蛇纹岩流体影响的弧后玄武岩表现出洋中脊玄武岩(MORB)Cu同位素组成特征。岩浆硫化物S同位素从岛弧偏重(~+4‰)转变为弧后的MORB特征(~ -1‰),进一步证实了富硫酸盐的蛇纹岩流体随着俯冲板片深度的变化。 该项研究表明在冷俯冲带,俯冲蛇纹岩可以释放硫酸盐流体交代弧下地幔楔。由于硫酸盐流体具有强氧化性,富硫酸的蛇纹岩流体交代弧下地幔楔是造成冷俯冲带岛弧岩浆具有高氧逸度的重要原因。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陈祖兴博士,曾志刚研究员为共同通讯。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Zuxing Chen*, Jiubin Chen, Landry Soh Tamehe, Yuxiang Zhang, Zhigang Zeng*, Xiaoping Xia, Zexian Cui, Ting Zhang, Kun Guo. Heavy copper isotopes in arc-related lavas from cold subduction zones uncover a sub-arc mantle metasomatized by serpentinite-derived sulfate-rich fluid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22, e2022JB024910.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22JB02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