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岩浆与构造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国良课题组主导的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构造、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和变质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对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在岩浆和构造演化方面的重要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海洋科学期刊《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

    洋底高原随着大洋板块运动至俯冲带时,可能对俯冲带边界形态、岛弧构造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并引起大规模变质和岩浆活动。该研究团队通过“发现”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在马里亚纳岛弧最南端的弧前区获得了火山岩和变质岩样品。这些火山岩和变质岩是研究洋底高原特殊与俯冲带相互作用机制的理想对象,可能记录了卡洛琳洋底高原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的形变和演化历史。

    该研究表明,该区变质岩样品主要为绿片岩相变质岩,原岩为低硅玻安岩,具有高硅高镁、低钛,且轻稀土元素十分亏损的特征。玻安质绿岩的全岩K-Ar和磷灰石原位U-Pb测年显示变质年龄分别为24.50 ± 0.77 Ma(百万年)和23.9 ± 3.6 Ma,指示卡洛琳洋底高原的碰撞引起的区域变质时间。火山岩样品为拉斑玄武岩,具有Nb、Zr、Hf和Ti的负异常,轻稀土元素极其亏损、高V/Ti和低Yb/V等结果指示该火山岩具有类似弧前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火山岩斜长石40Ar/39Ar测年,这些火山岩年龄为18.76 ± 0.79 Ma和16.89 ± 0.70 Ma。火山岩明显产生于上述玻安岩变质事件之后,代表构造后期的岩浆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卡洛琳洋底高原与马里亚纳岛弧的相互作用至少起始于~24Ma,可能对塑造现代西南马里亚纳的超大海沟水深和岛弧构造形态起到重要作用。现代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狭窄的沟弧距可能与卡洛琳洋底高原的到来有重要关系,洋底高原导致了碰撞和缓慢俯冲,导致该区弧前出现大量变质岩,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岩浆的产率。类似弧前玄武岩的岛弧火山岩(~18Ma)出现,可能与洋底高原引起的俯冲减速和板片断离有关。卡洛琳洋底高原的到来也重塑了菲律宾海板块和卡洛琳板块的边界形态,助力了菲律宾海板块的顺时针旋转,并引起了帕里西维拉海盆扩张方向的改变。

    该研究厘定了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的形成年代和构造演化历史,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俯冲对西南马里亚纳俯冲带构造演化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洋底高原与俯冲带相互作用的板块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特别研究助理张吉博士,通讯作者为张国良研究员,合作者为美国休斯敦大学Jonny Wu助理教授。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Zhang J, Zhang G, Wu J (2023)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and 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Mariana subduction zone.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197. https://doi.org/10.1016/j.dsr.2023.104039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4/t20230414_673881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揭示西太平洋雅浦岛弧形成时代和构造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17
    • 西太平洋是研究俯冲带发育和演化的重要海区。雅浦岛弧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卡洛琳板块之间的三联点处,经受了复杂的板块构造运动。雅浦岛弧被认为最初与马里亚纳岛弧起源于同一个岛弧,但却表现出与马里亚纳岛弧截然不同的地形和构造发育历史。一般认为,卡 洛琳洋底高原与古雅浦岛弧的相互作用对雅浦-马里亚纳俯冲带的构造演化产生了严重影响。然而,关于二者之间碰撞发生的时代、雅浦岛弧基岩性质和起源、雅浦岛弧目前发育阶段等都缺少明确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利用“科学”号科考船在雅浦岛弧获取的基岩,开展了一系列详细的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Pb-Hf同位素等)。研究发现,所获得的基岩均由角山岩相变质岩组成,首次通过角闪石40Ar/39Ar定年和离子探针(SIMS)进行榍石U-Pb定年,获得了一致的年龄结果显示雅浦岛弧变质作用发生在约21 Ma(图2)。地球化学的结果(图3)将雅浦岛弧变质岩分为三组:第一组具有极其亏损型微量元素模式和Dupal型同位素特征,推测来源于初始雅浦弧前玄武岩(FAB);第二组具有碱性洋岛玄武岩的富集型微量元素特征和太平洋型地幔特征,推测来源于卡洛琳洋底高原的碰撞作用;第三组具有典型的成熟岛弧火山岩微量元素特征,来源于原始雅浦岛弧火山岩。   现代雅浦岛弧角闪岩基岩来源于弧前玄武岩、岛弧火山岩和洋底高原,反映了雅浦岛弧角闪岩的形成是原始雅浦岛弧与卡洛琳洋底高原相互作用的结果。角闪岩放射性年龄指示卡洛林高原与原始雅浦岛弧碰撞事件发生的时间大约在21 Ma。这个年龄仅仅略小于卡洛琳高原的形成时代,说明卡洛琳高原形成不久就与原始雅浦发生了碰撞。而现代在雅浦岛弧前发育的海沟、汇聚速率(1-6mm /yr),以及雅浦岛弧出现的年轻火山岩(<11 Ma)均显示,二者经历碰撞后,卡洛琳洋底高原在雅浦海沟前再次发生重新发生新的初始俯冲。  综合研究认为,雅浦俯冲体系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图4):卡洛琳板块俯冲的早期阶段(原雅浦岛弧火山岩形成),原雅浦岛弧与卡洛琳高原的碰撞阶段(雅浦岛弧变质岩形成),卡洛琳高原向雅浦海沟的超慢速俯冲阶段(伴随强烈俯冲侵蚀,以及年轻岛弧火山岩的产生)。  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Lithos》上,文章信息:Zhang, J., Zhang, G., 2020. Geochemical and chronological evidence for collision of proto-Yap arc/Caroline plateau and rejuvenated plate subduction at Yap trench. Lithos 370-371, 105616. DOI: 10.1016/j.lithos.2020.10561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热带西太平洋岛弧隆升与风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5-25
    •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讯》(Nature Index)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在晚新生代西太平洋岛弧风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与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68航次在南海北部钻探获取的沉积物岩芯,重建了晚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海水钕(Nd)同位素演化历史。研究发现晚中新世约9百万年前以来热带西太平洋岛弧构造活动引起的火山岩风化显著增强,为晚新生代全球变冷提供了关键的碳汇证据。 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硅酸盐岩化学风化消耗大气CO?,是影响地球长期碳循环和气候演变的主要过程。相较于大陆花岗岩,基性或超基性的岛弧火山岩风化速率高出近一个数量级,因此岛弧风化对全球碳循环可能有重要贡献。然而,在新生代全球气候显著变冷的过程中,岛弧硅酸盐风化的长期演变历史仍不清楚,导致其在新生代变冷中的作用尚不明确。长久以来,传统的沉积矿物或元素指标用于指示风化程度,无法表征风化通量变化,而通量正是衡量风化碳汇效应的关键参数。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团队前期工作利用在海水中滞留时间较短的Nd元素,建立了海水Nd同位素追踪风化通量演变的新方法。本研究将该方法应用于南海,以南海北部IODP U1501站位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浮游有孔虫壳体的Nd同位素组成,首次重建了约28百万年前以来东亚大陆与热带西太平洋岛弧风化产物输入南海的演变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自28百万年前以来南海北部U1501站位海水Nd同位素变化幅度达3.6个εNd单位,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长期变化趋势。通过与南大洋和太平洋水团Nd同位素长期演化记录,以及西太平洋岛弧构造演化历史的综合对比,结果揭示在28~17百万年期间南海北部海水Nd同位素值接近赤道–北太平洋深水水团端元,这和该时期南海处于开放状态、与太平洋深水交换强烈有关。而在17~9百万年期间,受菲律宾群岛向北逆时针旋转及南海东部岩石圈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影响,吕宋海峡逐渐形成,南海与太平洋深水交换由此受限。与此同时,因青藏高原隆升及东亚夏季风增强驱动,华南大陆向南海的陆源物质输入通量显著增加。因此,该时期逐渐减弱的太平洋水团侵入,叠加增强的东亚大陆陆源物质输入,共同导致研究站位Nd同位素显著负偏。此后,约9百万年前以来,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的弧陆碰撞加剧,导致东南亚岛弧快速隆升与火山岩广泛暴露风化,从而向西太平洋及南海输入更多放射性Nd,最终引起研究站位海水Nd同位素显著正偏。 本研究基于南海过去约28百万年以来的海水Nd同位素记录,提供了晚中新世以来热带西太平洋岛弧隆升-风化增强的关键地质证据,并揭示出岛弧风化不仅对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可能有重要贡献,而且其风化产物对大洋海水Nd同位素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李梦君,通讯作者为万世明和于兆杰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泰山学者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Mengjun Li, ChristopheColin, Shiming Wan*, Zhaojie Yu*, Zhimin Jian, Zehua Song, Arnaud Dapoigny, Hualong Jin, Jin Zhang, Debo Zhao, Anchun Li, 2025. Tectonic Modulated Weathering Inputs from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and Tropical Island Arc to the South China Sea Since the Late Oligocen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52, e2024GL114500. 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