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基于飞秒激光脉冲相位依赖三次谐波的产生机理》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7-10
  • 利用红外飞秒激光脉冲与气体相互作用产生低阶谐波是获取紫外(UV)和真空紫外(VUV)光源的重要途经,广泛应用于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亚周期脉冲合成和频率梳技术等领域。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单色激光场在空气中产生三次谐波的效率受制于多个实验参数,例如激光强度、脉冲宽度、聚焦条件和气压等。

    与单色激光场相比,基频脉冲与其倍频脉冲构成的双色场通过四波混频作用可产生转换效率超过13%的三次谐波。传统观念上,三次谐波的产生可认为是非线性参量过程的结果,主要通过直接通道(3ω = ω +ω +ω)和四波混频通道(3ω = 2ω +2ω - ω)实现。因而双色场之间的相对相位起着关键作用,但其数值很难通过实验精确标定。为了提高三次谐波转效率,实验上通常对强泵浦激光进行聚焦,使气体产生强电离。三倍频的产率主要取决于自由电子的非线性响应,也强烈依赖于双色场之间的相对相位。基于含时单向脉冲传播方程的数值模拟,从理论上研究了三次谐波产生机制对泵浦光强度的依赖性。然而,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关于不同泵浦光强度下双色场诱导气体产生三次的相位延迟的实验研究。这是一个有趣的领域,值得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国防科技大学赵增秀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Chinese Optics Letters2023年第21卷第5期上(Congsen Meng, et al., Phase dependence of third-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in gases induced by two-color laser field)通过800+ 400 nm飞秒激光脉冲相位依赖性研究了不同泵浦激光强度下电离气体产生三次谐波的机理,并被选为当期Editors’ Pick。

    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双色激光场不同激光强度下三次谐波的产生机制。在低光强下,发现三倍频源于三阶非线性过程,即直接通道或者四波混频通道,并在实验上观察到了两个通道之间的干涉。同时,研究人员通过阿秒精度下的相位延迟,精确地测量了太赫兹辐射对相对相位的依赖。实验发现,如果两个泵浦光脉冲不完全重叠,则三次谐波光谱会表现出不对称性,其来自于具有宽带泵浦脉冲光谱的四波混频过程,如图1 (b)所示。图1(c)表明随着泵浦光强度的增加,太赫兹最优相位是个常数(0.8 π),而三次谐波的最优相位从0跳到0.5 π,证实了三次谐波的来源从三阶束缚电子转变为隧穿电离产生的非线性电流。该研究进一步理解了气体中三次谐波的产生机制,并有望产生更加高效的三次谐波源。

    图1 (a)三次谐波与太赫兹同步测量的实验光路;(b)三个不同的时间延迟下的三次谐波谱;(c)不同光强下三次谐波与太赫兹的最优相位与最优产额

相关报告
  • 《前沿 | 基于时间透镜的片上超快飞秒脉冲激光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28
    • 集成飞秒脉冲和频率梳源是包括微波光子学、光谱学、频率转换、激光雷达等在内的广泛应用的关键组件。科学家们一直以来都希望构造一种可以集成到芯片上的高质量超快脉冲光源。但是目前可以发射超快脉冲的可调谐飞秒激光器体积过大,不能有效集成到半导体晶圆上。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将飞秒脉冲源集成到由铌酸锂制成的光子芯片上(Nature, doi: 10.1038/s41586-022-05345-1)。他们使用级联低损耗电光振幅和相位调制器以及啁啾布拉格光栅chirped Bragg grating,形成时间透镜系统。该器件由连续波分布反馈激光器芯片驱动,并由单个连续波微波源控制,无需任何稳定或锁定。实验测量了520-fs脉冲序列,重复频率为30千兆赫,平顶光谱具有12.6纳米的10分贝光学带宽,单个梳线功率高于0.1毫瓦,脉冲能量为0.54皮焦。 图 时间透镜将连续波单色激光束转换为高性能片上飞秒脉冲源 传统的透镜通过衍射,也就是改变光线的相位来将其聚焦在一个焦平面上。另一方面,时间透镜以类似的方式“弯曲”光束,但它们在时间而不是空间上改变光束的相位。通过这种方式,以不同速度传播的不同颜色的光被重新计时,以便它们都同时到达焦平面。时间透镜系统从激光芯片中获得连续波单色激光束,并通过一个振幅调制器、相位调制器和色散介质运行。首先,连续波单色激光通过振幅调制器,该调制器可以控制通过时间透镜的光量以适应时空 "孔径",这一功能类似于传统透镜中的光圈。然后,光通过透镜的“弯曲”部分传播,在相位调制器的作用下产生不同颜色的频率梳。最后,光沿着波导进入鱼骨光栅,通过群延迟色散改变了不同波长光的速度,以便它们同时到达焦平面。 研究团队将上述三个元件集成到了由2 微米厚的衬底支撑的600 纳米厚的铌酸锂薄膜上的25×4 毫米的空间。据研究人员称,该器件可高度调谐,由于铌酸锂的电光特性,所需功率显著降低。该研究的第一作者Mengjie Yu在一份报道中表示,随着设备变得更小、更集成,节省空间的同时也节省了能源,性能也会越来越优异。 接下来,研究团队计划探索这种超快飞秒脉冲激光器的一些应用,比如光学时钟、天文光谱仪、量子网络等。
  • 《探索 | 利用飞秒激光脉冲制作纳米通道的新讨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04
    • 图:样品的表面和侧视图显示了长度为几微米、直径远低于30nm的纳米通道,这意味着长宽比非常高(>200) 纳米结构制造的最新进展对许多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生物医学、化学、材料工程和环境修复。 特别是,纳米通道(物理尺寸小于100nm的纳米结构),研究人员正在积极研究其在DNA拉伸、纳米流体和人造膜中的潜在用途。 例如,在基于聚合酶链反应的传统DNA检测方法中,单个突变基因很容易被视为噪声。在直径低于100nm的纳米通道内,DNA分子可以沿着一条线拉伸。因此,有可能沿着单个DNA逐一研究碱基对,通过这些碱基对可以精确地发现单个突变基因。 大多数应用领域将受益于由硬材料(如二氧化硅、金刚石和蓝宝石)制成的纳米通道,这些材料在恶劣环境中具有高化学稳定性和耐用性。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在这种材料上制造深纳米通道具有挑战性,只有通过光刻技术的浅纳米通道得到了广泛和成功的复制。 中国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正在专注于一种有前途的纳米结构制造技术:飞秒激光直接写入(FLDW)。简单地说,FLDW利用极短(10e-15秒)和高精度高能激光脉冲来创建所需的纳米结构(例如,纳米孔、纳米孔和纳米石)。 发表在Advanced Photonics Nexus上的最新研究中,该团队成功地使用FLDW创建了直径为30 nm的二氧化硅纳米通道,比以往任何研究中报道的都小,纵横比超过200。这归因于在该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新的激光-物质相互作用现象。 在他们的工作中,团队使用了贝塞尔光束——一种在传播时甚至聚焦到一个小点时都能保持形状的激光束。515nm波长的单个贝塞尔光束脉冲(通过倍频从1030nm激光器获得)被聚焦在离二氧化硅样品表面刚好合适的距离处。 使用不同激光脉冲能量和样品距离的一些实验显示了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在低脉冲能量下,根据样品距离,在二氧化硅表面附近(小于1μm)发现了一个30nm大小的纳米通道或纯陨石坑结构。在高脉冲能量下,在材料内部深处(5μm以下)会形成一个更长的空腔,同时在表面形成一个凹坑。 经过仔细的理论分析和模拟,该团队意识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正在发挥作用,该团队称之为“表面辅助材料喷射”,在贝塞尔光束产生的内部“热域”中产生空腔。 Paulina Segovia Olvera,《Advanced Photonics Nexus》副主编,注意到这项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激光材料加工领域的知识进步:“这项工作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新的见解。它表明,可以制造尺寸远低于衍射极限的纳米通道结构,这通常为传统的基于激光的制造设定了纳米结构特征尺寸的下限。” 鉴于这一进步,本研究可能为采用FLDW作为一种稳健、灵活和成本效益高的方法,以亚微米精度制造纳米通道铺平道路。反过来,这有助于推动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基因组科学、催化和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