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风险评估所认为食品污染物的 风险应尽早识别和评估》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发布时间:2018-07-10
  • 人们从饮食中获取物质不仅包含营养物质,还有二恶英、矿物油、全氟化物等超过特定摄入量就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德国联邦风险评估所(German 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副所长莱纳•威特科斯基博士(Dr. Reiner Wittkowski)表示,对于食品污染物必须研发前瞻性的方法,及早发现新的威胁,才能避免事后诸葛。在食物中发现某种物质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对健康造成威胁。但为了保护健康,食物中污染物的含量必须降低至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或技术水平允许的最小程度。随着工艺水平、环境条件、工业生产程序以及人们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对食物中污染物风险的认知也需要定期更新。近期发布的特刊《食物中的污染物》(Contaminants in Foods)就介绍了评估健康威胁的方法,解释了污染物来源、污染物性质、潜在危害以及人们接触到污染物的含量(限指德国人) 。

    食物污染物是指在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阶段受环境影响,并非有意添加到食物中的物质。现阶段关于污染物的科学知识以及是否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含量的相关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举例来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为减少二恶英污染采取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减少了二恶英进入环境中的可能性以及进入食物中的几率,从而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母乳中二恶英的含量已经在过去30年间下降了近20%,由此可见,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控污染物的含量就有利于长期减少污染物在环境以及人体中的含量。

    此外,针对其他一些有害物质,例如全氟烷基或多氟烷基物质(per- and polyfluorinated alkylated substances,PFAS),因难以降解的工业化学品属性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的研究并采取应对措施。由于具有特殊的技术性能,全氟烷基物质能够赋予水、尘土和油脂等物质以防护剂的性质,因此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和产品生产中,基本上无处不在。部分全氟烷基物质在人体中的半衰期长达数年,浓度过高时会损害肝脏,未来需要高度关注。一些全氟烷基物质也已被证实能够影响生殖或引发癌症。因此,应该监控食物中全氟烷基物质的含量,避免全氟烷基物质进入环境中,尤其是一些已发现全氟烷基物质含量明显过高的地区。

    除了二恶英和全氟烷基物质等顽固的有机污染物,特刊也谈到了关于食物中纳米和微米物质以及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最新研究,特别强调了包装材料也含有会进入食物中的污染物质。例如,报纸印刷用墨含有矿物油。同时,特刊也分析了由于自然因素或温度过高造成食品污染的案例。一种物质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的关键在于该物质的含量,即人体的实际摄入量。特刊对于人体实际摄入量的具体内容已在“餐饮研究”(MEAL Study)案例(分析和评估餐饮中食物含量的研究)中做出了解释。此外,特刊中也涵盖了一项食物中污染物风险感知的最新研究。

相关报告
  • 《德国发布HPAI风险评估报告》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发布时间:2017-04-18
    • 德国发布26个欧洲国家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H5N8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病毒正在快速蔓延,该疫情在空间上正在快速扩散。欧洲不同地区的禽流感案例每日增加;动物园以及野生动物园的鸟类也受到波及。德国野生鸟类和禽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数量已达69例,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野生鸟类 虽然在2014年与2015年爆发的H5N8疫情中,只在个别看起来并无异样的野生鸟类(三只野鸭,一只水鸭和一只海鸥)中发现H5N8禽流感病毒,但目前已在大量死去的水禽和吃腐肉的猛禽(如秃鹰、白尾鹰和海鸥)体内发现禽流感病毒。截止到目前,已在47种不同的鸟类物种中检测到该病毒,包括潜鸭、水鸟、海鸥、天鹅等鸟类,以及个别案例中的野鸭、鹅、猛禽和吃腐肉的鸣禽(例如乌鸦)。健康的水禽体内或其粪便中也检测出了H5型禽流感病毒,这表明了一种可能性:野生鸟类可以将该病毒排泄出体外而不导致疾病或死亡。已经得出的结论是,在野生水鸟中H5N8禽流感病毒正在持续蔓延,并且已发现的死禽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天气继续寒冷下去,鸟类会继续迁徙。大多数水鸟选择离开寒冷的地区,前往无冰的水域。这种天气条件可能导致疫情在内陆地区和南欧的野生鸟类中扩散。 家禽与动物园/野生动物公园 德国已有 54个家禽饲养场和15个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感染了H5N8型禽流感病毒。几乎所有感染病毒的饲养场都位于已发现众多死亡的、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阳性的水禽的地区内。在爆发疫情的野生动物园中,很有可能接触到野生水鸟的水禽受到了波及。在大多数家禽饲养场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污染材料(鞋、车辆、物体)是最可能的感染途径。德国弗里德里希洛弗勒研究所(FLI)调查发现,所有疫情中,通过购买家禽、饲料和饮用水可能被感染的风险都被忽略了。受感染的地区的大多数是初次爆发疫情,并没有进一步扩散。但有三例疫情很可能是二次爆发。在野生鸟类和家禽可能接触的地区,很有可能爆发以及扩散疫情,并产生新的感染源。 系统发育分析 遗传分析显示,该病毒与在2016年夏天首次在俄罗斯南部检测到的H5N8病毒相似。该病毒与在2014年与2015年在欧洲爆发的H5N8病毒具有显著遗传性差异。因此,该病毒很可能是最新引入的,且传播途径与2014年的途径相同,即在俄罗斯通过野生鸟类传播。系统发育分析认为,从中亚到中欧的过程中,发生了至少一种其他禽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组事件。通过购买家禽和家禽产品从中国或邻近亚洲国家直接引入病毒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病毒会呈现其他遗传规律。疫情爆发调查的结果表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德国感染疫情的饲养场与东亚或东南亚地区感染疫情的饲养场有任何直接关联。(必须指出,所有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的国家均已禁止进口家禽和家禽产品)。已在水禽中发现的禽流感病毒,与在2014年与2015年流行的病毒相比,和当前H5N8病毒经过变化的基因组片段构成有一定关联。 自2016年12月中旬起,H5N5亚型禽流感病毒在野生鸟类中爆发,该病毒现已首次蔓延至家禽饲养场。这种病毒是原始H5N8病毒的重组。如果几种亚型病毒存在于同一受感染的动物中并且在复制期间交换遗传物质,则产生了混合型病毒,被称作重组。H5N5病毒的首例分析也显示其与来自俄罗斯-蒙古边境地区的H5N8病毒有一定联系。它似乎与H5N8同时或在其不久后进化,但与H5N8具有遗传性差异,之后被引入德国。当致病性或高或低的流感病毒在一个群体中感染时,总是会产生病毒重组。 至今,尚未发现人感染H5N8或H5N5禽流感病毒的案例。 结论与建议 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8在26个欧洲国家的野生鸟类中以及德国15个州中蔓延,估计很有可能会通过野生鸟类和家禽之间的直接与间接接触而致使病毒被引入家禽饲养场或动物园中,尤其是水鸟休息区和聚集区,包括野生鸟类聚集的农田。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国内家禽饲养场不被感染H5N8病毒。重点是在野生鸟类栖息地和家禽饲养场之间建立物理性和功能性隔离。将家禽在室内饲养以及采取其他生物安全措施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其与被感染野生鸟类直接和间接接触的风险。尤其是间接传播途径,例如受到野鸟污染的饲料,必须与水和受污染的垃圾和物品(鞋、手推车、车辆等)相隔绝,并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必须防止家禽饲养场之间的病毒传播。这需要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特别是对设备和车辆进行清洁和消毒。生物安全措施的修订、优化以及严格执行至关重要。家禽饲养者有义务依据法律遵守基本的生物安全规则。
  • 《2019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展和风险评估 》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发布时间:2020-02-03
    • 根据溯源调查和检测结果、发病情况以及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目前认为 2019 新型冠状病毒源于野生动物,但具体动物还不清楚。虽然病毒从动物到人的溢出和完成适应性变异过程是否发生在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尚需进一步证实,但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是疫情早期病例的主要感染来源地。截至 1 月 27 日 24 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内地 30 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4515 例,现有重症病例 976 例,累计死亡病例 106 例;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香港特别行政区 8 例,澳门特别行政区 7例,台湾地区 5 例。截至 1 月 26 日,10 个国家通报确诊病例:泰国 7 例,日本 3 例,韩国 3 例,美国 3 例,越南 2 例,新加坡 4 例,马来西亚 3 例,尼泊尔 1 例,法国 3 例,澳大利亚 4 例。 中国各级政府均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高频的媒体沟通和交流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通过停止大型集会、戴口罩、减少私人聚会等方式减少感染机会,采用手机定位回溯、旅行和亲友来访调查等多种形式促进病例的早发现和管理、降低进一步传播机会,做好医院感染控制、预防院内感染。武汉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湖北省其他 12 个地市也都相继启动不同程度的公共交通管制。 2019 新型冠状病毒从进入人群传播至今 1 个多月,尚处于社区传播的早期阶段。本期风险评估结论与上期相同,即:随着中国政府强有力防控措施的落实,有望使疫情围堵工作达到预期的防控效果,避免疫情发生更大规模的流行乃至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