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华医学会建立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的专业性交流平台》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2-17
  • 近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支持广大科研人员集智攻关、协同创新,帮助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防治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和重要进展,科技部、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华医学会建立了专业性的学术讨论交流平台,供科技人员发布成果、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开展述评。疫情防控期间,新冠肺炎科研应急攻关项目形成的科研成果、研究论文、实验数据、临床病例、重要进展等,将通过这一专业性平台发布共享、交流探讨。鼓励各地方、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组织研发的相关成果也通过该平台发布。

      科技部、卫生健康委同时公布了平台的具体网址:中华医学期刊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专栏(http://medjournals.cn)。

  • 原文来源:http://www.most.gov.cn/kjbgz/202002/t20200215_151600.htm
相关报告
  •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开展2019年“世界慢阻肺日”宣传活动的通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9-12-18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疾控处,中国疾控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   2019年11月20日是第18个“世界慢阻肺日”,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要求,推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工作,现就做好“世界慢阻肺日”宣传活动通知如下。   一、宣传主题   2019年“世界慢阻肺日”的宣传主题是“防控慢阻肺 你我携手行”。   二、宣传重点   2019年“世界慢阻肺日”以控制慢阻肺危险因素、促进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开展慢阻肺防治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广泛动员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积极行动,切实形成慢阻肺防控工作合力。   三、活动要求   (一)各地要将“世界慢阻肺日”宣传活动作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营造有利于慢阻肺防治的社会氛围,切实提高全社会对慢阻肺防控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提升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素养水平。   (二)各地要统筹资源,精心组织,强化宣传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将“世界慢阻肺日”主题宣传活动与日常宣传工作紧密结合,创新和丰富科普宣传形式,持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注重传播信息的科学性和科普性,确保信息传播的可及性,提高群众参与度。   (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等机构为“世界慢阻肺日”主题宣传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为便于各地更好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我局组织编制了“世界慢阻肺日”宣传核心信息,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编印宣传材料。     附件:“世界慢阻肺日”宣传核心信息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 2019年11月14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附件   “世界慢阻肺日”宣传核心信息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二、慢阻肺的主要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还会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三、慢阻肺常见合并症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焦虑和抑郁、肺癌、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应该及早发现慢阻肺合并症并给予适当治疗。   四、慢阻肺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   五、40岁及以上人群伴有慢阻肺主要症状、吸烟史、职业粉尘暴露史、化学物质接触史、生物燃料烟雾接触史、慢阻肺家族史等情况,应警惕慢阻肺,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   六、慢阻肺需要长期治疗,首选吸入疗法,应用支气管扩张剂是最核心的治疗措施。治疗目标是防止疾病进展、减轻症状、改善运动耐力、改善健康状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降低死亡率。   七、慢阻肺急性加重主要表现为气促加重,常伴有喘息、胸闷、发热、咳嗽加剧、痰量增加、痰液颜色和(或)黏度改变等,其最常见的诱因为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通常可以预防,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到医院就诊。   八、慢阻肺患者需要做好长期自我管理,可在医生指导下戒烟、接种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坚持长期规律用药、合理膳食、适量的康复训练、长期家庭氧疗等,这些措施均可有效减少急性加重和住院次数,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九、吸烟是导致慢阻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是慢阻肺的重要预防和治疗措施,可咨询当地医院戒烟门诊或拨打12320卫生热线。   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及以上医院实施双向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患者稳定期长期管理和随访,二级及以上医院主要负责患者确诊、治疗方案制订、急性加重期诊治、疑难急危重症救治等。
  • 《深圳市将建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5-31
    •   “数字健康深圳”来了!昨日,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腾讯正式签订“数字健康深圳”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建设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将推出微信电子健康码,每个人凭借自己的专属二维码就能“码上通”全市各大医院,实现“互联网+”全流程卫生健康服务。此外,双方还将共建深圳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平台,探索相关诊断标准。   共建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   以往市民预约挂号,需要逐个查找某位医生是否有号。可是,如果将全市卫生健康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后,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这类疾病,全市哪家医院哪位医生还有号源,预约挂号或能像超市购物一样明晰。   类似这样的服务,就需要有个大数据平台。此次战略合作,深圳市卫计委将携手腾讯建设深圳市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开放式运营,共建共享,助力开放型整合型智慧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在深圳市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中,深圳市卫计委拥有数据资产、提供扶持政策、医院资源和配套设施等,腾讯提供大数据能力、AI技术、云服务、基础设施等,这为“数字健康深圳”战略提供了坚实基础。   全市各医院就医“码上通”   此次合作还将提供便民惠民的医疗服务,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公共卫生预警信息、家庭医生微信智能对接服务等。   不过,更大的亮点是,依托微信智慧医院3.0解决方案,深圳卫计委将和腾讯合作推出微信电子健康码。   这是基于国家标准电子健康卡二维码,添加时间戳、微信侧加密信息等,可为每个人动态生成专属的“健康二维码”。持有微信电子健康码,在全市各家医院就医“码上通”,待打通省和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后,还能持码在全省乃至全国就医。   未来,市民可在微信里实名认证,生成微信电子健康码,进入“深圳卫计委”微信公众号、各医院公众号、微信城市服务或微信小程序等窗口,“一站式”进行社保查询/缴纳、挂号预约、智能导诊、微信医保支付、在线咨询、处方流转、患者随访、慢病连续处方等,实现“互联网+”全流程卫生健康服务。   将建深圳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平台   “黑科技”人工智能这次在双方的战略合作中也很抢眼。   此前,在深圳卫计委的支持下,腾讯觅影系统已经在深圳部分医院应用,它“吸收”了大量的影像学资料,借助深度学习技术,用机器人的“大脑”,辅助医生筛查食管癌、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并通过临床病历分析辅助医生对500多种疾病风险进行识别预测。   这次双方合作,将依托腾讯公司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教学工具、医疗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创新项目科学研究,建设深圳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平台等,共同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诊断标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推动深圳健康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