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大模型技术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及对策课题学术研讨会暨第44次小编讲堂 暨“期刊后浪说”辩论秀 会议通知》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13
  • 议题/TOPIC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获得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它们催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创新。这些技术不仅重塑了信息处理和知识传播的方式,而且对编辑和出版流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些变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大模型技术研发的领军机构之一:科大讯飞北京研究院。在讯飞创客营的环境中,我们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和青年编辑共同讨论大模型技术对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影响,并提出我们的思考及其对策。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oUyym10nLxJov3VuD42Smw
相关报告
  • 《【动态】青年编辑竞立潮头:“期刊后浪说”——优秀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辩论秀》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06
    • 11月29-30日,第十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南京举办,论坛特色活动之一“期刊后浪说——优秀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辩论秀”吸引了众多青年编辑的参与、关注,活动设置两个辩题,分别是中文期刊的国际化值得追求吗和AI技术在科技期刊领域是否会带来颠覆性变革,一个辩题26位人员参与,分别由8位辩手和18位评论区选手组成,活动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祁小龙主持。 点评专家邀请到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刘筱敏、《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主编张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高继平、中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杨保华、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培一、万方数据公司副总经理乔晓东,活动带队导师分别是西北工业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武晓耕和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编辑部主任尹欢。 针对中文期刊国际化这一辩题,正方辩手认为,期刊国际化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开放、理解与互信,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反方辩手则强调,过度的国际化可能导致忽视本土学术发展和文化特色,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等因素,不应照搬照抄,忽略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在AI技术在科技期刊领域是否会带来颠覆性变革的辩题中,正方辩手表示,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大模型学习和演绎,可以极大地提高科技期刊的出版效率,产生颠覆性的变革,一句人无完人AI无完AI引起全场的赞许。反方采取迂回战术,实际以退为进,以一段粤语辩词化解压力,为后面自由辩论中的反击埋下伏笔。 双方的评论席也毫不逊色,评论区选手曹耐从发展的眼光来论述AI未来的极大发展空间,具有经济学背景的陈星潼从效率的提高来引起人类工业革命的角度进行了深度解析AI的颠覆性,将辩论主题上升到了术与道的高度。 辩题设置贴合时代主题、形式新颖。青年编辑们以辩手或评论区选手身份,以饱满的热情和独特的视角、用新颖的看法和犀利的观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为观众呈现精彩辩论秀的同时,展示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思考与探索。专家评选出的四位最佳辩手,凸显了年轻人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卓越风姿。辩论赛除了需要日常积累大量知识,辩论时精神高度紧张,更是高强度的耐力与体力的结合。 期刊后浪说,不仅为青年编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科技期刊的高发展中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青年编辑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思考,共同推动科技期刊不断向一流迈进。
  • 《【观点】让科技期刊“后浪”澎湃——第六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观察 期刊说 》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01
    • 11月28日,第六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江苏南京举办。大赛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联合主办,由《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   本届大赛吸引了1300余人报名参赛,经过全国网上答题海选、视频展示竞技、现场巅峰对决,最终产生10名杰出青年编辑、18名突出青年编辑、26名优秀青年编辑。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的新鲜血液,青年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来自中国激光杂志社、在大赛中获得杰出数字青年编辑奖项的徐睿认为,青年编辑应同时具备硬素质和软素质。硬素质主要包括业务过程中约稿、组稿的沟通能力,以及策划能力;软素质则主要包括面对复杂环境和竞争中的心理抗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获得杰出学术编辑荣誉的《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编辑王彦博提到了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热爱。他表示,期刊编辑的工作忙碌,要真的喜欢、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才能持之以恒、乐此不疲。他强调:“首先就是要真心地去热爱它,这样你就能把工作做好。”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将新兴技术应用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提高编辑效率和质量,是每一个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获得杰出技术编辑奖项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责任编辑宋官龙表示,数字化新兴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所在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已将这些新兴技术应用在智能排版校对、精准推送、期刊封面设计、读者行为分析等方面。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为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科技期刊的新闻化、科普化有助于其提高传播能力。《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科学编辑、杰出运营编辑奖获得者郭巳秋,分享了她所在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在期刊科普化方面的实践。他们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中国光学”,孵化Light时光、Light人物等新媒体产品,将科技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通过科普传播走入生产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充分证明了科普化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于科技期刊的其他发展方向,获得杰出学术编辑奖项的《Financial Innovation》编辑陈星潼表示,她期待未来科技期刊会更加倾向于交叉型学科或冷门学科的发展:“现在中国的科技期刊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一流。如果能更加偏重于一些现在还比较新兴的、比较冷门的学科的话,我们会在世界的期刊之林当中真正百花齐放。”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自2017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本届大赛宗旨为,强化青年编辑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青年编辑科学素养,提升青年编辑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营造活跃向上的同行交流氛围,为青年编辑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引导青年编辑专业化发展,激发青年编辑投身科技期刊工作的热情,引导培养具有现代化办刊能力的新型编辑人才。   为顺应新时代科技期刊发展对青年办刊人的呼唤和要求,本届大赛在赛程赛制上深化专业化引导,内容上引入ChatGPT等热点问题,交流上延至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后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