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让科技期刊“后浪”澎湃——第六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观察 期刊说 》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01
  • 11月28日,第六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江苏南京举办。大赛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联合主办,由《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

      本届大赛吸引了1300余人报名参赛,经过全国网上答题海选、视频展示竞技、现场巅峰对决,最终产生10名杰出青年编辑、18名突出青年编辑、26名优秀青年编辑。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的新鲜血液,青年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来自中国激光杂志社、在大赛中获得杰出数字青年编辑奖项的徐睿认为,青年编辑应同时具备硬素质和软素质。硬素质主要包括业务过程中约稿、组稿的沟通能力,以及策划能力;软素质则主要包括面对复杂环境和竞争中的心理抗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获得杰出学术编辑荣誉的《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编辑王彦博提到了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热爱。他表示,期刊编辑的工作忙碌,要真的喜欢、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才能持之以恒、乐此不疲。他强调:“首先就是要真心地去热爱它,这样你就能把工作做好。”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将新兴技术应用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提高编辑效率和质量,是每一个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获得杰出技术编辑奖项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责任编辑宋官龙表示,数字化新兴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所在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已将这些新兴技术应用在智能排版校对、精准推送、期刊封面设计、读者行为分析等方面。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为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科技期刊的新闻化、科普化有助于其提高传播能力。《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科学编辑、杰出运营编辑奖获得者郭巳秋,分享了她所在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在期刊科普化方面的实践。他们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中国光学”,孵化Light时光、Light人物等新媒体产品,将科技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通过科普传播走入生产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充分证明了科普化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于科技期刊的其他发展方向,获得杰出学术编辑奖项的《Financial Innovation》编辑陈星潼表示,她期待未来科技期刊会更加倾向于交叉型学科或冷门学科的发展:“现在中国的科技期刊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一流。如果能更加偏重于一些现在还比较新兴的、比较冷门的学科的话,我们会在世界的期刊之林当中真正百花齐放。”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自2017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本届大赛宗旨为,强化青年编辑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青年编辑科学素养,提升青年编辑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营造活跃向上的同行交流氛围,为青年编辑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引导青年编辑专业化发展,激发青年编辑投身科技期刊工作的热情,引导培养具有现代化办刊能力的新型编辑人才。

      为顺应新时代科技期刊发展对青年办刊人的呼唤和要求,本届大赛在赛程赛制上深化专业化引导,内容上引入ChatGPT等热点问题,交流上延至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后浪说”。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lvXHNr4hysg3rl-UwNuWqg
相关报告
  • 《【动态】青年编辑竞立潮头:“期刊后浪说”——优秀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辩论秀》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06
    • 11月29-30日,第十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南京举办,论坛特色活动之一“期刊后浪说——优秀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辩论秀”吸引了众多青年编辑的参与、关注,活动设置两个辩题,分别是中文期刊的国际化值得追求吗和AI技术在科技期刊领域是否会带来颠覆性变革,一个辩题26位人员参与,分别由8位辩手和18位评论区选手组成,活动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祁小龙主持。 点评专家邀请到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刘筱敏、《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主编张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高继平、中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杨保华、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培一、万方数据公司副总经理乔晓东,活动带队导师分别是西北工业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武晓耕和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编辑部主任尹欢。 针对中文期刊国际化这一辩题,正方辩手认为,期刊国际化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开放、理解与互信,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反方辩手则强调,过度的国际化可能导致忽视本土学术发展和文化特色,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等因素,不应照搬照抄,忽略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在AI技术在科技期刊领域是否会带来颠覆性变革的辩题中,正方辩手表示,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大模型学习和演绎,可以极大地提高科技期刊的出版效率,产生颠覆性的变革,一句人无完人AI无完AI引起全场的赞许。反方采取迂回战术,实际以退为进,以一段粤语辩词化解压力,为后面自由辩论中的反击埋下伏笔。 双方的评论席也毫不逊色,评论区选手曹耐从发展的眼光来论述AI未来的极大发展空间,具有经济学背景的陈星潼从效率的提高来引起人类工业革命的角度进行了深度解析AI的颠覆性,将辩论主题上升到了术与道的高度。 辩题设置贴合时代主题、形式新颖。青年编辑们以辩手或评论区选手身份,以饱满的热情和独特的视角、用新颖的看法和犀利的观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为观众呈现精彩辩论秀的同时,展示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思考与探索。专家评选出的四位最佳辩手,凸显了年轻人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卓越风姿。辩论赛除了需要日常积累大量知识,辩论时精神高度紧张,更是高强度的耐力与体力的结合。 期刊后浪说,不仅为青年编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科技期刊的高发展中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青年编辑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思考,共同推动科技期刊不断向一流迈进。
  • 《Sora将会如何影响科技期刊行业》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4-02-25
    • 新年伊始,科技圈又出大动静。去年发布chatGPT的OPEN AI公司又发布了智能视频软件Sora,这个软件可以将一段文字转变为超过一分钟的视频,秒杀以前那些只能生成几秒钟的所谓“人工智能视频软件”。可以说,Sora与chatGPT一样,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Sora将极大地降低影视制作的成本,“拍”电影会变得简单很多。还有专家认为,Sora已经能够很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将极大地推动自动驾驶的进程。当然,也有一些质疑和唱衰的声音,我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查找。我主要想探讨一下Sora以及未来与之功能类似的人工智能视频软件将如何影响科技期刊的发展。 首先我要声明,截止目前,我还没有用过Sora,对这个软件的了解主要通过一些文章和视频内容。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其实一直想看看学术界对Sora的看法,但很可惜,一直没等到。那就按照我的理解和猜想写写我自己的认识吧。一,在科技期刊领域中如何应用Sora? 我相信,通过Sora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论文的内容,特别是医学和技术类的论文的读者。他们可以将文章中的一段话通过Sora生成视频,例如,某个手术的关键环节或某个实验的关键步骤等,毕竟视频比文字更加直观。相比之下,数学、理论物理等基础学科相对抽象,文字较难生成视频,或者说即使生成了视频对读者的帮助也很有限。当然,我并没有使用过,不清楚Sora是否能够实现这些功能,毕竟学术论文转视频的门槛要比通俗内容高很多。但是,我也相信,即便现在没法实现,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后就能实现,这个“门槛”一定是能跨过去的。接下来又有一个问题,跨过去以后呢?我们作为期刊从业者面对这个庞然大物又要如何应对呢?二,科技期刊产业是否会被重塑? 当前的科技期刊产业基本是被国际大型出版社主导的,之前的新技术也基本都是现有产业生态的补充,而且新技术的开发者和所有者基本也都是这些出版社,即便不属于这些出版社,也有很大概率会被这几家大型出版社收购。而Sora的出现,有可能为颠覆现有期刊产业格局打开了一个缝隙。Sora本身是一个通用软件,如果它被广泛应用于期刊传播和论文制作,那就等于在期刊产业中引进了一个完全不属于原有产业主导者的“第三方”,即便这个“第三方”不会讲太多的注意力放在科技期刊领域,但在实践中的广泛影响,会让它在事实上在期刊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科学界是否会以此为契机从出版商手中抢夺学术传播的主动权?又或者视频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后,科技期刊本身的形式也会产生变化,进而颠覆现有的产业格局?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倒是很希望新技术能给现有的期刊产业带来一些变化,特别是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按部就班”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颠覆重塑”则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三,Sora有哪些应用场景?这个问题在去年chatGPT出来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在问了。前面我们设想了Sora作为“第三方”杀入科技期刊产业的场景。其实还有一种概率更大的情况,那就是将Sora等人工智能嵌入到现有工具编辑排版工具或论文写作工具之中。例如,据说微软已经将人工智能嵌入office,可以实现智能写作功能;还有作图工具将人工智能加入其中,可以实现图片的自动生成。现在,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采编软件、排版软件、校对软件,完全可以将人工智能加入其中。这种方式可能会延续现有出版社主导的方式,也可能在现有产业链基础上延伸出一个新的产业分支。四,数字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这几年,区块链、元宇宙、chatGPT、Sora一个个数字技术从理论到产品,都已经开始为我们勾勒崭新的虚拟世界了。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也有不少年头了,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或许我们之前看到的“数字化”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的数字化步伐是否还要跨的更大?甚至在数字化的道路上撒腿狂奔?可是,现实中,“数字化”仅仅是一个期刊的传播工具,单位考核、成果鉴定、评优评奖、审读检查还是依赖纸质刊物。我们自上而下的数字化思维仍然有待进一步强化。所谓谋定而后动,面对扑面而来的数字化浪潮,如果我们不能尽快从纸刊思维转向数字化思维,那数字化对于期刊界可能将是一场浩劫。反之,如果我们拥有了数字化思维,那科技期刊或将涅槃重生。五,学术不端审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去年,chatGPT实现了文字和图片“自由”,今年,Sora又实现了视频“自由”。以往,学术论文附带图片和视频不仅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专家评审,其实也有“验明正身”的意思。但是,假设人工智能可以自动生成各种实验过程,且审稿专家和编辑部在短时间内也无法验证,是否会导致一些“造假”论文蒙混过关呢?论文是否要设立一个公示期?在公示期内接受专家的各种质疑,经受住专家“考验”才算正式出版,一旦发现有作弊行为,立刻撤稿,取消出版资格。或许,人工智能的发展真的要让现行的期刊出版流程和论文发表流程改一改了。六,科技期刊的责任更重了我看到有专家谈论Sora时提到一个观点:大量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和文字可能会造成信息源头的污染,本来人工智能是向“人”学,可由于大量“智能”信息的出现,导致人工智能软件学习了很多“假信息”和“错信息”,这会对人工智能的正常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回到科技期刊,现在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在写论文和写项目的时候用chatGPT整理文献综述了,现在找到的应该基本都是人类学者的结晶。未来,有可能找到的资料一大半都是人工智能生成的,甚至相当一部分还是虚假信息,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又能做出什么高水平的研究呢?所以,我们期刊工作者更要守好科技期刊,让它成为“信息净土”。虽然科技期刊的小众特性,让很多人对它无感。但是,科技期刊一直被作为可靠信息的重要来源,我们看看疫情期间关于新冠病毒的网络文章,点击量最高的很多都是来自顶级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所以嘛!我们其实很重要! 前面我提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我自己做了一些猜想和假设,有些问题我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姑且算是抛转引玉吧。希望各位同行一起来讨论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