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首次实现燃料电池内部空间电荷层的直接观测》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1-01
  • 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地直接观察到了燃料电池固体电解质内部的空间电荷层。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二氧化碳排放量低、发电效率高,有望成为一种清洁能源。 SOFC 使用钇稳定立方氧化锆(YSZ)和其他氧离子导体作为固体电解质。 然而,材料内部无数晶粒之间的界面(晶界)离子电导率急剧下降是一个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导致离子电导率下降的原因是晶界附近纳米范围内分布的空间电荷层。 直接观察这些电荷层非常困难,晶界处是否真的存在空间电荷层这一根本问题一直没有答案。

    在这项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中,东京大学工学研究科工程创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先进的电子显微镜观测局部电场,成功地直接证明了 YSZ 晶界存在空间电荷层。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具有不同晶体取向(原子在晶体结构中的排列方式)的多个晶界进行了类似的观察,并成功找到了不存在空间电荷层的晶界。 结合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的原子结构观察,他们发现空间电荷层与晶界的晶体取向和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控制晶界结构,可以消除空间电荷层,降低晶界处的离子传导阻力。 这项研究在阐明电池材料晶界处离子传导阻力的成因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有望为今后提高电池材料的性能制定新的指导方针。

    这项研发成果是 "SHIBATA 超原子分辨电子显微镜 "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可称为超原子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新测量技术,它超越了传统的原子分辨电子显微镜,可同时观测从极低温到高温温度范围内的原子尺度结构和电磁场分布。 这将有助于直接观察材料和生物功能的起源。

    原文链接: Satoko Toyama 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of space-charge-induced electric fields at oxide grain boundar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DOI: 10.1038/s41467-024-53014-w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4-10-space-layers-fuel-cells.html
相关报告
  • 《前沿 | 全固态电池空间电荷层微观机理揭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3-2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骋教授团队通过球差校正电镜的原子尺度观测,研究了空间电荷层对全固态锂电池中离子传输的影响,并发现这一现象的微观机理和过往几十年的认知截然不同。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相比于目前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电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大的能量密度提升空间。在这种电池中,空间电荷层可以产生于各种固—固界面附近。之前研究者普遍认为,空间电荷层对离子迁移的影响只由锂离子的浓度决定:锂离子浓度高则有利于离子迁移,锂离子浓度低则不利于离子迁移。为了透彻理解空间电荷层对离子传输的实际影响,需要对材料进行原子尺度的直接观测。 研究人员以经典固态电解质的晶界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前的认知中,该材料之所以具有过大的晶界电阻,是因为空间电荷层在晶界附近形成了锂离子浓度极低的区域,从而限制了离子迁移效率。而马骋团队通过球差校正电镜观测发现,晶界附近的锂离子浓度反而高于材料中的平均水平,并精准确定了这些多余锂离子在晶格中的位置。结合理论计算和电化学测试,他们发现这种晶体结构能实现相当高效的离子传输,和文献中被普遍接受的假想截然相反。这一发现修正了关于空间电荷层的认知,也为全固态电池的界面优化提供了指导法则。
  • 《【Nature Communications】制造更好的电池:研究人员解开了可充电电池内部产生的微小锂链》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1-10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需要更强大、更安全的电池,但开发电池并非易事。 例如,锂金属电池在未来可以提供比目前常用电池更多的能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每次充电过程中,电池内部都会形成名为树枝状突起的细线。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系的michael Leskes教授的实验室发表并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由Ayan Maity博士领导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创新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识别电池内部影响树突积累的因素,还可以快速检查替代电池组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聚合物陶瓷复合电解质能够安全地实现锂金属电池,并具有潜在的变革性能量密度。 然而,锂枝晶的形成及其与锂金属固态电解质间相(SEI)的复杂相互作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人们对此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结合固态核磁共振光谱和奥弗豪斯动态核极化(DNP)来解决这一问题,后者通过金属传导电子的极化转移提高了核磁共振界面灵敏度。 从分子层面详细了解了复合材料中枝晶的形成和传播,并确定了其 SEI 的组成和特性。 研究发现枝晶的数量和生长路径取决于陶瓷含量,并与电池的寿命相关。 研究表明,SEI 中锂离子共振的增强是通过 Overhauser DNP 中的锂/锂+电荷转移实现的,这使我们能够将 DNP 增强与锂离子传输联系起来,并直接确定 SEI 的锂渗透率。 这些发现对 SEI 的设计和树枝状结构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而这对实现锂金属电池至关重要。 原文链接: Ayan Maity et al, Tracking dendrites and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formation with dynamic nuclear polarization—NMR spectroscop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DOI: 10.1038/s41467-024-5431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