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又一重大氢能项目开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27
  • 近日,巴斯夫(BASF)在建造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方面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其与西门子能源公司(Siemens Energy)合作的路德维希港工厂的水电解工作——即Hy4Chem EI项目正进入下一阶段的施工。

    该PEM电解槽年产能54MW,年产能高达8000吨氢气,一旦投入运营,将成为德国同类电解槽中最大的项目之一。该系统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将产生不含二氧化碳的氢气,从而每年减少现场高达72,000吨的温室气体排放。巴斯夫将主要将这些氢气用作生产低碳产品的原材料。此外,该公司还将为莱茵-内卡大都会地区的交通运输提供氢气,以支持该地区氢经济的发展。

    巴斯夫和西门子能源计划于2025年开始运营该电解水厂。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保护部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合作,为该项目提供高达1.243亿欧元的资金,其中高达3730万欧元的资金将由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政府提供。

    巴斯夫公司执行董事会成员兼路德维希港基地总监Melanie Maas-Brunner博士表示: “在今天的化学工业中,我们对低碳氢的主要需求是作为原料。从长远来看,作为一个能源载体,它对巴斯夫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高兴我们的政治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项目的潜力。西门子能源,能够作为一个具有杰出技术专长的合作伙伴。目前的资金承诺表明,政界和商界正在共同努力,塑造工业部门的能源转型。这既是实现净零碳排放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路德维希港工厂能力的标志。”

    氢是重要化工价值链的起点。在路德维希港工厂,该公司每年使用约25万吨氢气,这些产品是通过蒸汽重整或耦合产品和副产品生产的。蒸汽重整是目前传统的生产工艺,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改变生产氢气的技术,并将氢气用作化工产品的原料,将大大减少巴斯夫的碳足迹。为了推动氢经济的发展,巴斯夫致力于对低排放或无排放氢生产的不同技术保持尽可能开放的态度。除了水电解之外,这种选择还包括绿色甲烷热解。

    巴斯夫为自己设定了到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生产中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新技术将支持这一目标。路德维希港工厂将发挥关键作用:该公司总部正在测试和开发许多技术,目的是用可再生电力取代化石燃料。除水电解外,例子还包括电加热蒸汽裂解炉示范厂和甲烷裂解试验厂。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30844.shtml
相关报告
  • 《总投资达100亿欧元!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又一重要工程竣工》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3-20
    • 湛江港东海岛港区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液体散货码头工程位于广东湛江东海岛,泊位总长1469米,采用高桩墩式结构,有1个12万吨油品化工泊位、2个8万吨液化烃泊位,1个5万吨油品化工泊位。项目于2022年12月8日开工建设,2025年3月7日正式通过交工验收。 液体散货码头作为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连接海上运输与陆地生产的重要枢纽。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投资总额预计达100亿欧元,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中国新一体化基地高级副总裁兼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诚柯表示,液体散货码头作为保障一体化项目按期投产的重要措施,将在保障基地顺利运营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是一个综合性化学品生产基地,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投资总额上达100亿欧元,并由巴斯夫独立建设运营。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基地于2019年动工,到2030年建设完成。 2025年2月5日,巴斯夫集团亚洲大型项目总裁林汉平(Haryono Lim)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上表示,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的核心装置正稳步推进建设,计划在2025年年底投产。这既是巴斯夫投资中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广东速度的再一次体现。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的核心装置包含一套年产100万吨乙烯的蒸汽裂解装置,以及多个下游装置,产品涉及汽车、建筑、高铁、电子电器、食品包装、家庭和个人护理、航空航天和制药等行业。 另外,建设内容还包括66/83/20万吨/年环氧乙烷/乙二醇/精制环氧乙烷装置、21.5万吨/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装置、5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2×19万吨/年冰丙烯酸装置、37.5万吨/年丙烯酸丁酯装置、10万吨/年丙烯酸异辛酯装置、50万吨/年丁辛醇装置、5万标立方米/小时合成气装置、8万吨/年(折百)新戊二醇装置、11万吨/年甲醛装置、4万吨/年柠檬醛装置等,及配套公用工程、辅助设施。项目以石脑油、正丁烷等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苯、甲苯、二甲苯、裂解燃料油、异丁烯等及下游产品。
  • 《巴斯夫又放弃一项目!》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10
    • 当地时间7月2日德国化学品制造商巴斯夫表示,放弃在智利投资锂矿资产的计划。该公司称,已退出与Wealth Minerals的初步谈判,后者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在智利拥有勘探项目。 巴斯夫在智利的投资计划处于初期阶段,据此前消息,如果Wealth Minerals在智利获得锂资源的生产合同,巴斯夫将与其开展资金支持和承购锂资源的合作。 其还计划建电池材料厂,转化锂为电动汽车电池正极材料。若锂资源合作取消,意味着该厂计划或受影响。据悉,此前计划该工厂是与比亚迪共同合作建设。 终止的原因 巴斯夫并没有解释结束上述谈判的具体原因,Wealth Minerals也未就合作终止事宜对外置评。而我们猜测终止的潜在原因如下: 首先是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不佳。全球电动汽车应用放缓拖累了电池金属价格,被认为是双方合作终止的潜在原因。 在新能源车方面,纯电动车是过去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重要市场,占比从2020年仅有的5%,到2023年占比已经达到24%,但是进入到2024年,纯电动车的占比未再有提升。 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远低于预期,尤其是在美国和德国,这影响了对电池的需求。 再加上6月12日欧盟宣布对华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此临时关税将于7月5日也就是昨天正式生效,最长期限为四个月。据行业估计,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占欧洲市场的近22%,而中国品牌占欧盟电动汽车销量的8%,此举将对于我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影响巨大。 其次是锂价持续下行。锂价在2022年底飙升至创纪录水平的60万元/吨后,目前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每吨10万元以下,仅为高峰时的六分之一左右。 2024年上半年,价格在3、4月份站上110000元/吨,但随后因供需关系急剧转变而下滑。目前,华东地区电池级碳酸锂主流市场价格88000-93000元/吨,低端价格已跌破90000元/吨大关。 同时,据媒体报道,阿根廷作为锂出口国,近期将有四个新锂矿项目陆续投产,将使锂年产能大增约80%,意味着当前碳酸锂整体供应已明显大于需求。 而且价格的持续下行减少了生产企业利润空间。据理论公式推算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100000元/吨以上时,企业才能保持盈利。 最后可能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智利是全球锂产量排名第二位的国家,目前正在推行锂业国有化政策,智利化工矿业公司(SQM)成为首个具体推进的项目。 5月底,SQM已与智利国家铜业公司签署合伙协议,计划成立合资公司,开发SQM租赁自智利政府的阿塔卡马盐湖地区的锂资源。智利国家铜业公司为智利政府指定的锂业国有化实施主体。 根据协议,智利国家铜业公司占股51%,SQM占49%。2025-2030年,智利政府将获得合资公司70%的经营利润。2031年起,该比例还会升至85%。这意味着,SQM锂业务的大部分利润将收归智利政府。 此举引发了SQM第二大股东天齐锂业(002466.SZ)的不满。其指出,一旦SQM与智利铜业公司的合作关系生效,认为SQM可能失去锂业务控制权,且SQM锂业务收益将有可能减少,进而影响天齐锂业投资回报和经济利益。 巴斯夫频繁调整上游电池贵金属投资布局 巴斯夫提供包括涂料和高性能塑料在内的汽车化学品,在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浪潮下,锂电池正极材料是该公司重点押注的领域。2012年,巴斯夫成立了电池材料业务部,主要集中于三元体系为主的正极材料,不过其在近期频繁调整上游电池贵金属的投资布局。 就在上周巴斯夫才决定放弃酝酿三年多的印尼韦达湾镍钴精炼项目,原因是全球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公司认为没有必要再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以确保其电池材料业务的金属供应具有弹性。 由于全球镍市场供需失衡,镍价自2023年以来快速下行,伦敦镍期货价格下跌了约五成,上期所镍均价为17万元人民币/吨,同比下降12.2%。 再加上我国2023年,硫酸镍市场也呈现供强需弱的格局,需求端增速不及供给端,三元电池材料产量同比预期下滑,截至2024年5月,三元材料出口量为6882吨,环比下滑5%,同比减少20%,给硫酸镍价格带来较强的下行压力。 巴斯夫称,公司的电池材料部门有专业采购团队,专注于金属、前驱体的管理和贸易,已构建了强大的合作网络,以确保全球正极材料业务关键原材料供应。 更多推荐 来源:巴斯夫、界面新闻、慧正资讯、化工新材料 ※辛苦看完文章的您在文末点一下【在看】, 这样我们就能出现在您的常读订阅号列表里,让您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动向!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业内人士投稿,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所有文章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