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实现室温固态可编程量子处理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首次在室温大气条件下实现基于固态自旋体系的可编程量子处理器。该研究成果以A programmable two-qubit solid-state quantum processor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为题,发表在1月25日的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npj Quantum Information 5, 9 (2019)]。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叠加性,能够有效处理经典计算科学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编程量子计算是量子计算走向实用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经典计算而言,用户通常使用同一种硬件架构就可以灵活地完成多种多样的计算任务。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量子计算实验仅仅被设计来运行特定的量子算法,如果要执行新的量子算法,往往需要重新配置量子计算的硬件。可编程量子计算概念的提出就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够在不改变硬件的前提下,仅需要配置这些量子处理器的若干参数就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的量子算法。近年来,在离子阱、超导体系和硅量子点体系中已陆续演示了可编程量子计算。但由于室温固态体系中的量子比特通常面临嘈杂的噪声,其量子相干性非常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室温固态体系中开展可编程量子计算演示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杜江峰课题组利用金刚石中的电子自旋与核自旋作为两量子比特体系,首次实现了室温固态自旋可编程量子处理器。研究人员利用绿色激光脉冲实现该量子处理器的初始化和读出功能,并利用一系列高精度的微波与射频脉冲序列来执行量子算法。他们设计了一类普适量子线路,将一系列量子算法的执行转化成为相应的微波和射频脉冲的幅度和相位参数。对于用户而言,仅需要对这一系列参数进行有效配置,就可以完成多种量子算法,避免了繁琐而且昂贵的硬件重新配置。在量子算法执行过程中,研究人员结合前期发展的动力学解耦技术有效抑制固体中嘈杂的噪声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该可编程量子处理器上成功运行了Deutsch-Jozsa算法和Grover搜索算法,算法的成功率超过80%。预期在未来,通过提升该量子处理器的材料(金刚石)性能,譬如降低13C的含量,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算法的成功率。该工作展示了可编程量子处理器的灵活性,向构筑室温固态量子计算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伍旸和王亚为该文并列第一作者。此项研究得到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哈佛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将固态自旋量子比特与纳米机械谐振器结合的方法,以实现可扩展和可编程的量子系统》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20
    • 近日,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DOI:10.1103/PhysRevLett.132.263602)提出了一种将固态自旋量子比特与纳米机械谐振器结合的方法,以实现可扩展和可编程的量子系统。量子信息处理需要具有长时间相干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的量子比特。虽然固态自旋量子比特具有长时间的相干性,但它们缺乏可扩展性。 这项研究由哈佛大学Mikhail Lukin教授研究小组的研究生Frankie Fung领导,旨在解决这一挑战。所提出的架构使用纳米机械谐振器来介导自旋量子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的研究旨在利用纳米机械谐振器来介导这些自旋量子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具体地说,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架构,其中在各个扫描探针尖端内部的自旋量子比特可以移动到一个介导自旋-自旋相互作用的纳米机械谐振器上,”Fung解释道。“扫描探针尖端可以移动到一个介导自旋-自旋相互作用的机械谐振器上。由于我们可以选择哪些量子比特移动到这个机械谐振器上,我们可以创建自旋量子比特之间的可编程连接。” 该团队使用钻石中的氮空位(NV)中心作为量子比特。这些中心是通过用氮原子替换钻石中的一个碳原子而创建的,从而在氮原子旁边产生一个空位。NV中心稳定,具有长时间的相干性,并且与光学兼容,使它们成为理想的量子比特。然而,由于磁偶极相互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范围很短。 “虽然已经展示了使用固态自旋量子比特的小型量子寄存器,但它们依赖于磁偶极相互作用,这将相互作用范围限制在几十纳米以内。短的相互作用距离和在如此接近的间距上一致制造自旋量子比特的困难使得控制包含大量量子比特阵列的系统具有挑战性,”Fung表示。 为了实现长距离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将NV中心与纳米机械谐振器耦合,这些是微小的结构,以高频率振荡,并对外部场和力敏感。这种耦合允许非局部量子比特相互作用,可能实现大规模量子处理器。 该架构由在各个扫描探针尖端中的自旋量子比特组成,其中NV中心位于靠近硅氮化膜上的微磁体的金刚石纳米柱内部。这种设置在量子比特和谐振器周围创建了一个磁场,改变了电子自旋状态,并引起了影响其他量子比特的不同振荡。 "作为原理验证测量,我们存储了一些相干信息在NV中心,在一个大的场梯度中移动它,并展示了信息在之后被保留,"Fung表示。通过展示在微磁体的机械运输过程中的量子比特相干性,并在低温下实现了大约一百万的品质因数,证明了这种架构的可行性。 “虽然这种耦合还没有足够强,使这种架构成为现实,但我们相信有几种现实的改进可以使我们达到那里,”Fung表示。“腔体不仅可以让我们更精确地测量机械运动,而且可能将机械谐振器准备在其基态。这大大扩展了我们可以做的实验,例如将自旋到力学的单个量子信息转移,反之亦然。” 研究人员计划引入一个带有纳米机械谐振器的光学腔,并相信这些谐振器由于它们与各种力的相互作用,是不同量子比特之间理想的中介。“一个混合量子系统可以利用不同种类量子比特的优势,同时减轻它们的劣势。因为它们可以在芯片上制造,纳米机械谐振器可以与其他组件集成,如电路或光学腔,这为长距离连接打开了可能性,”Fung总结道。
  • 《中国科大实现室温下二维材料固态自旋色心的相干操控》

    • 来源专题:量子信息科技
    • 编译者:于杰平
    • 发布时间:2023-10-12
    •  2023年5月20日,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二维材料固态自旋色心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唐建顺、王轶韬等人与匈牙利魏格纳物理研究中心的Adam Gali教授研究组合作,报道了六方氮化硼(hexagonal boron nitride,hBN)中一类超亮的具有优异光学性质和自旋性质的单自旋色心,并实现了对其在室温下的相干操控。    固态自旋色心是实现量子信息技术的重要体系之一,比较著名的是金刚石中的NV色心,目前已经在量子计算、量子传感、量子网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宽禁带材料hBN被证明是自旋色心的优秀宿主,由于其二维特性,在低维量子器件制备、近场传感探测等方面相对于三维体材料有特殊优势,hBN中的自旋色心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86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