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司合作集成微堆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6
  • 美国Mobile Nuclear Energy公司(MNE)将与美国Peregrine Turbine Technologies公司(PTT)合作,将其MN-1移动式微堆系统与PTT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能量转换系统和先进的热交换器技术相结合。MNE旨在开发和部署首座真正可移动、安全、可持续和经济的核能微堆,为军队和其他政府机构提供反应灵敏、经久耐用和模块化的核能发电能力。MN-1是专为可移动性而设计的微堆。其紧凑型反应堆堆芯和设计特点针对小体积、轻重量、高效能源生产、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优化。MN-1是一个模块化系统,可通过空中、陆地或海上进行运输,也可选择性的集成到运输途中运行,为推进系统、定向能武器或其他大功率“移动”供电。

    MNE计划与PTT核能系统子公司(PTTNES)合作,将后者持有专利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能量转换系统、换热器技术、高温氦气风机和磁矩耦合器与MN-1进行整合。

    PTTNES的sCO2系统本质上是一个闭环热机,与燃料无关,这意味着它可以在任何高品位热源(如核能和集中式太阳能)以及所有空气可燃燃料(包括可持续生物质、沼气、垃圾衍生燃料和天然气)上运行。

    核心动力模块(热功率1MWt,电功率350kWe)的大小相当于1个20英尺(约6米)的标准集装箱,配备微堆和PTT的sCO2汽轮机。附加模块可与动力模块无缝集成,以提供大气制水、氢基燃料生产、加热和冷却、以及其他任务定制功能。

    PTT的能量转换系统是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布雷顿实验室合作成功开发和示范的,专为先进堆定制。与传统蒸汽系统和空气布雷顿转换系统相比,该系统效率更高,占地面积显著减少。PTT的系统效率是蒸汽系统的1.5倍,占地面积不到其1/3,效率是空气布雷顿转换系统的三倍以上。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6750.html
相关报告
  • 《生命起源是否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有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5-11
    • 近日,Science Bulletin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in a hydrothermal system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阎军和孙卫东课题组合作首次在热液系统观测到自然状态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喷发。此次观测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气和有机组分,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机质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科学”号科考船的2016年深海热液航次中,研究人员利用“发现”号深海ROV机器人上搭载的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原位探测系统(RiP)在深海热液区(1400 m)发现了具有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喷发的热液喷口,利用自主研发的深海热液温度探针测定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口温度约为95°C,进而使用RiP探针直接在深海原位探测了喷发状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发现深海超临界二氧化碳拉曼谱峰在频移、半峰宽等光谱参数上与实验室内模拟获得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原位超临界二氧化碳拉曼光谱中不仅含有甲烷、硫化氢、硫酸根等组分的拉曼特征峰,还含有大量的氮气以及多个未知组分的拉曼峰,远远高于周围海水。虽然单从拉曼光谱信息上很难确定未知峰对应的化学物质,但是拉曼特征峰的峰位可以反映化学键的信息。对拉曼特征峰的归属表明,这些未知峰大多与C-H、C-C、C-N、N-H有关,这证明深海热液区喷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很可能含有大量有机物质。考虑到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甲酸、氨基酸等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作用,推测这些未知的有机物很有可能与氨基酸合成相关。 地球生命起源与初始有机质形成一直广受关注。生物学研究表明超嗜热菌很可能是地球上生命的共同祖先,因此热液系统一直被认为与生命起源密切相关。但是热液流体中缺少合成氨基酸的关键元素——氮,这是早期生命起源于热液假说最致命的问题。而此次在深海热液区发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大量富集氮气,为早期地球从无机到有机的过程提供了绝佳的反应介质。近期有实验表明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矿物的参与下,从H2O-CO2-N2体系中可以合成四种氨基酸包括丙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早期地球生命起源模型。月球形成后的几百万年间原始大气逐步形成,此时的原始大气中含有数百大气压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以及氮气等。在原始海洋形成后,当温压条件大于31°C和7.3MPa时,二氧化碳将以超临界流体相态存在,因此在地球表面存在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层。在水圈与大气圈的交界面上,氮气和矿物微粒可以被稠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所吸附。超临界二氧化碳、水、氮气在矿物颗粒的催化下,形成了初始的有机物氨基酸等物质,从而完成了从无机到有机的转化,并产生了生命体必须的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
  • 《世界参数最高容量最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试验机组投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0
    • 12月8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参数最高、容量最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在华能西安热工院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该机组发电功率为5兆瓦,其成功投运验证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工业运行的可行性,有望彻底改变传统热力发电技术140多年来以水蒸汽为主流工质的发电方式,标志着我国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路径。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是热力发电领域一项重要的变革性技术。不同于传统主流热力发电技术,该技术以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具有热电转换效率高、动力设备和系统体积小、灵活性好等显著优势。该技术在主气温度600℃的条件下,热电转换效率较蒸汽机组提升3~5个百分点;相同装机容量时,透平主轴长度只有蒸汽轮机的1/25;可实现0~100%全负荷调峰。 近年来,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顶级研发机构和电力企业纷纷围绕该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布局,力图抢占该领域的技术主导权。2014年,华能在没有任何相关借鉴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启动该技术前期研究,依托西安热工院牵头组建创新团队,联合国内顶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制造企业和工程建设单位等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30余家机构开展集智攻关,历时7年,成功攻克了循环系统构建、核心设备设计、机组制造安装、整套启动运行等多个环节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自主设计制造出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印刷电路板换热器、透平、压缩机、干气密封在内的多个关键装置,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 试验机组72小时满负荷运行期间,最高温度600℃,最高压力20兆帕,发电功率5兆瓦,系统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设计要求,实现高标准安全稳定运行。下一阶段,华能将积极推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在高效光热、电热储能、先进核电和灵活火电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50兆瓦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商业示范电站,为我国继续保持热力发电领域技术全球领跑,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更大力量。 同期,西安热工院牵头成立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创新联合体,旨在为我国继续引领世界热力发电技术发展提供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平台和体制机制保障。创新联合体由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哈尔滨锅炉厂等40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组成。联合体成员将加快推进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研发、应用及标准化工作,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助力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