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与南科大合作发现种子释放苯甲醛招募益生菌群》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化合物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子分子生态学研究组聚焦于研究植物在种子阶段使用的各种信息化合物。该研究组曾报道种子可以感受野火烟气中的丁香醛,并受其刺激而启动种子萌发,从而在野火之后迅速实现种群更新(Cao et al.,2022;Cao et al,2023;许宏力等,2024)。近期,种子分子生态学研究组又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合作伙伴发现水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可以释放苯甲醛,并以该化合物为信号,招募促进幼苗生长的益生细菌。

        植物终其一生都难以脱离环境中的微生物,许多植物都会积极地塑造自身周边的微生物环境。然而,植物在其生活史周期的什么阶段开始具备这种自主塑造微生物环境的能力?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曹德昌研究组与夏雨研究组的联合工作发现水稻种子在吸胀三天之内即可改变周边的细菌群落构成。尽管土壤中有成千上万的细菌,然而并非所有的细菌都成比例地吸附到种子上。水稻种子在水稻田泥土中吸胀三天后,选择性地从土壤中招募一部分细菌,同时也驱离了一些细菌,在种子周围构建了与泥土中完全不同的细菌群落。不能启动萌发的种子则被截然不同的细菌群落包围。

        水稻种子在萌发时招募的这些细菌可以促进幼苗生长。相比于细菌被完全杀灭的对照组,在泥土中萌发并构建自主细菌群落的种子所产生的幼苗可以实现更快更好的生长。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二级质谱(HPLC-MS-MS)分析技术发现水稻种子在萌发时会分泌一些特异性化合物,包括苯甲醛。进一步研究发现,苯甲醛可以模拟萌发种子招募细菌的行为。将浸吸苯甲醛的灭菌竹签置于泥土上,也可以模仿萌发的种子,构建类似的细菌群落。因此,萌发的水稻种子可以释放苯甲醛作为武器,主动出击土壤细菌,“一手拉一手打”,构建自主的细菌群落。

        该研究工作近日以Germinating rice seeds shape rhizospheric bacteria via releasing benzaldehyde为题,发表于传统植物学主流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赵碧溪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颜玉玺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种子分子生态学研究组组长曹德昌副研究员和南方科技大学夏雨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昆明植物所引进人才启动经费、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广东省环境健康与陆地资源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kib.cas.cn/xwzx/kyjz/202404/t20240419_7123946.html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发现一个植物抵御链格孢菌的关键调控因子》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8
    • 链格孢菌是一种典型的腐生性病原真菌。其不同病理小种的感染,可以导致许多重要经济和农作物严重的病害,其中包括烟草赤星病、马铃薯早疫病、棉花轮斑病等。目前,人们对植物抵御链格孢菌的抗病反应过程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专题攻关组以渐狭叶烟草为模式,结合了转录组分析、基因沉默和基因编辑、以及植物病理学等研究手段,发现了一个植物在抵御链格孢菌的抗病过程中调控多重信号及抗病植保素Scopoletin的关键因子NaWRKY3。   该实验在前期发现,植物感受到链格孢菌入侵后,会通过激素茉莉酸和乙烯信号来调控植保素Scopoletin的生物合成来抵御病原菌,同时还会激活重要植物激素ABA通过调控气孔关闭来减少链格孢菌的侵入(Sun et al., 2014a;Sun et al., 2014b; Sun et al., 2017)。有意思的是,植保素Scopoletin合成关键酶基因NaF6’H1的启动子区有多个可能和WRKY类转录因子结合的W-box结构域。于是通过病毒介导的方法筛选获得了调控Scopoletin合成的重要因子NaWRKY3。   NaWRKY3沉默和突变(基因编辑)的植物对链格孢菌的抗病性显著降低。结合转录组分析、基因沉默、蛋白和DNA的互作、以及启动子激活实验等方法研究发现,NaWRKY3可以直接结合到一系列的靶基因的启动子区,通过转录激活的方法调控了多个植物抗病信号及次生代谢物,包括:植物激素茉莉酸和乙烯的合成,植保素Scopoletin的合成,NaBBL28和长链非编码RNA L2的转录,以及RbohD介导的气孔关闭等。   这是首次在烟草属植物中发现一个可以调控这么多防御反应信号和抗病次生代谢物的关键调控因子。研究结果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了研究人员对植物抵御腐生性病原真菌的认识,为下一步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提供了育种的靶点。研究成果以NaWRKY3 is a master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of the defense network against brown spot disease in wild tobacco为题,在线发表于植物的经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博士研究生徐贞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是吴劲松研究员。该论文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31670262)和云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等资助。
  • 《昆明植物所在发现抗植物病毒先导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5
    •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针对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体系,探索其化学本质,就有可能发现和研制出靶点更加精准、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和新型绿色农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20余年来,一直从事具有化学防御功能的植物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孕甾烷C21甾体是该专题组首次发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先导化合物?(PNAS,2007,104 (19),8083–8088)。然而,孕甾烷C21甾体的结构修饰以及修饰后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评估。为此,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glaucogenin A和C衍生物。活性测定显示,大多数新设计的衍生物其抗病毒活性以钝化为主,其钝化活性显著优于一线农药宁南霉素。SAR分析进一步揭示了3位的取代以及C-5/C-6和C-13/C-18的双键对于维持高抗TMV活性至关重要。此外,这些衍生物不仅降低了TMV外壳蛋白?(TMV-CP)?基因转录和TMV-CP蛋白表达水平,还下调了热休克蛋白NtHsp70-1和NtHsp70-061的表达。随后的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衍生物还可与TMV外壳蛋白相互作用,干扰病毒组装。该项研究阐明了孕甾烷C21甾体抗烟草花叶病毒功能是以钝化为主,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TMV功能。其结果为靶标寻找,以及设计、合成新的候选农药奠定了基础。 目前,研究成果以Design,?Synthesis,?Anti-TMV?Activity,?and?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of?Seco-pregnane?C21?Steroids?and?Their?Derivatives为题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专题组毕业的博士生晏英(现为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以及贵州医科大学的唐攀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邸迎彤研究员、贵州医科大学汤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