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鬼成像算法的电子显微镜增强成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5-22
  • 从肉眼只能观察到的毫米尺度,到光学显微镜能够达到的微米尺度,再到电子显微镜能够分辨的纳米尺度,显微成像技术让人类不断突破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极限。但像差的存在会降低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是电子显微镜中一个常见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通常需要额外的相位和振幅控制。

    基于此,格拉斯哥大学Kallepalli实验室的Akhil Kallepalli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从光学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新的鬼成像算法,从而能够在较低的光通量照明下产生具有更高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图像,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对样品的损伤。该研究以“Challenging Point Scanning across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Optical Imaging using Computational Imaging”为题发表在 Intelligent Computing 上(DOI: 10.34133/icomputing.0001)。

    如果想要更好地控制照明相关参数,通常需要采用光学调制手段。光学调制是将信息加载到光载波上,使光的参量包括振幅、频率、相位等,发生变化的过程。它可以用于光通信系统以及各种应用,比如光通讯、光谱学、光成像等。在光学领域中,调制器的种类很多,按调制方式可分为声光调制器、电光调制器、磁光调制器等。然而,在电子显微镜中则无法使用光调制器。因此,在电子显微镜领域,实现复杂的相位和振幅调控以减小相位像差实现连续成像仍然是一个挑战。

    因此,研究团队将鬼成像技术应用到电子显微镜中,并设计了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该算法对跨越两个电磁区域(光波长和电子束)的非正交照明策略具有稳定性。同时在该系统中,可以使用数值光束传播技术来计算物体平面中光场的最终分布,从而实现无透镜和远场成像。因此,计算鬼成像可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

    在光学方法中,空间光调制器可以有效保证成像模式的正交性。但使用自然散射或高度受限的调制器时,则很难保证图案之间的正交性。该团队设计的新算法使模式在不考虑其正交性的情况下得到最佳利用,他们称这种新方法为“正交化鬼影成像”。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一个类似于透射电子显微镜系统的光学实验验证了光照策略和算法对非正交性的稳定性。然后又采用了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了测试。与传统的鬼成像算法相比,该团队所提出的算法所构建的图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新算法增强了在任意波长下的成像能力,并且对模式集的非正交性具有稳定性,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在已发表的论文附录中,作者强调了一些与电子显微镜样品损伤有关的发现:使用他们的方法可以减少这种损伤。 在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成像的分辨率和速度。

相关报告
  • 《阿秒电子显微镜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1-13
    • 电子显微镜为人们提供了深入观察物质微小细节的途径,例如材料的原子排列,蛋白质的结构,以及病毒粒子的形状等。然而,自然界中大多数材料并非静止,而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时刻都在运动、重组。最常见的例子之一就是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在植物、光学元件、太阳能电池、显示器以及激光中都普遍存在。这种相互作用由围绕光场周期移动的电子定义,发生在飞秒(十的负十五次方秒)甚至阿秒(十的负十八次方秒)量级上。尽管超快电子显微镜技术可以观测飞秒量级上某些过程,然而直到近日,电子显微镜技术仍未实现阿秒量级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观测。 近日,来自康斯坦茨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组科学家们成功将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连续激光器相结合,制造出一台阿秒电子显微镜的原型(Attoseco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TEM)。此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 Advances上。 图1 (左)阿秒透射电子显微镜;(右)连续激光(红色)与电子束(蓝色)在薄膜处发生相互作用,激光将电子调制成阿秒脉冲序列 调制电子束 “光学、纳米光子学以及超材料学中的基本现象都在阿秒量级上发生,比光波的一个周期还短。”本文的主要作者、康斯坦茨大学物理系光和物质课题组负责人的Peter Baum教授说。“因此,要想对光和物质之间的超快相互作用进行成像,时间分辨率需要低于光波一个振荡周期。”传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使用连续电子束照射标本,进而成像。而Baum的团队则使用连续激光器的快速振荡对显微镜内的电子束进行调制,用电子束脉冲成像。 超短电子脉冲 这项研究的核心技术是一张薄膜,研究人员用它来破坏激光束光学周期的对称性,使得显微镜中的电子历经一系列快速加速、减速过程。“最终,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束被转换成一系列超短电子脉冲,脉冲时间短于激光束光学周期的一半。” 本文的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人员Andrey Ryabov说。从激光源中分束出的另一束激光,用于激发样品,使之发生光学变化;超短电子脉冲随后探测样品和样品对激光的响应。通过扫描两束激光之间的时间差,研究人员就能够以阿秒分辨率,捕获标本内部电磁动态变化的连续镜头。 技术修改简单,意义重大 “这项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直接利用电子显微镜内已有的连续电子束,而不必增加新的电子源。这意味着每秒可以有100万倍以上的电子,基本上是光源的最大亮度。这样的优点对任何实际应用都是非常关键的。”Ryabov继续说道。另一个优点是所需的技术修改相当简单,不需要重新配置电子枪。 有了这项技术,在整个时空成像技术范围内实现阿秒分辨率将成为可能。比如时间分辨全息术、波形电子显微镜以及激光辅助电子光谱学等。从长远来看,阿秒电子显微镜将有助于揭示复杂材料和生物物质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子机制。
  • 《一种用于大脑超微结构的连续切片电子显微镜的碳纳米管磁带。》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2-13
    • 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相结合的自动录波超微切开术是体积电子显微镜和三维神经电路分析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目前的磁带在成像过程中受到了部分皱纹的形成、表面的划痕和样品的充放电。我们在这里展示了一种等离子体-亲水碳纳米管(CNT)-涂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带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产生了与透射电子显微镜相比较的质量的SEM图像。CNT磁带可以承受多次成像,在整个磁带长度上提供低表面阻力,在超薄切片的收集过程中不会产生皱纹。当与增强的en组染色协议结合时,CNT的经处理的大脑切片显示了详细的突触超微结构。此外,CNT磁带与后嵌入免疫的光和电子显微镜相兼容。我们的结论是,CNT磁带可以为大脑超微结构分析提供高分辨率的体积电子显微镜。 —— 文章发布于2018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