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受损患者中E型肝炎病毒多聚脯氨酸区的特征》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 李爱花
  • 发布时间:2014-12-18
  • E型肝炎病毒(HEV)能在起免疫受损患者,包括固体器官移植(SOT)接受者中引起慢性感染。最近已报道有两个病毒株可与人核糖体基因发生重组。含有插入序列的病毒株在体外复制得更好。这种重组事件的频率或这种插入如何增强复制的还不清楚。研究通过调查59名感染HEV的SOT患者后发现已变为慢性感染的27名患者中,有三个病毒株含有4个重组事件。这4个插入序列具有不同的起源(人类基因或HEV基因组),但是都富含脂质和碱性氨基酸,提供了潜在的调节位点。研究数据表明重组事件发生于大概11%分离自慢性感染患者的病毒株。插入序列的结构为这些插入序列是如何促进病毒复制的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关报告
  • 《中国北方地区共用针具人群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与特征》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5-10-29
    • 目前对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在中国一些地区特定人群的感染情况知之甚少。我国学者 在河北省宽城县农村就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试点研究,在宽城,使用共用针头注射苯甲酸钠或苯丙胺已蔚然成风。 方法:收集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人的人口学特征和药物滥用情况。在所有参与者进行检测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的样品。 结果:11个村的852名参与者中,至少静脉注射过一次苯甲酸钠或苯甲苯甲的占49.9%。抗HCV、HCV RNA、HBsAg、抗HBc、与HCV/HBV感染的总流行率分别为37.1%、26.6%、67.7%、10.7%和30%。HCV RNA阳性的227例中的223例(98.2%)参与者年龄大于40岁。共感染与性别、年龄、注射次数、注射时间等有关。自发性HCV RNA清除率为28.2%(89/316),并与注射次数、第一次注射的时间和HBsAg是否阳性有关。相比上述因素,HBsAg与抗HBc信号/截止比更相关。趋势测试表明,抗HCV、HCV RNA和抗HBc与注射次数相关(P<0.001),与HBsAg是否阳性不相关(P=0.347)。 结论:在共同针具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病率很可能与个人年龄超过40岁高度相关,建议为此类人群提供一次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
  •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在经替诺福韦酯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动力丢失》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李爱花
    • 发布时间:2014-12-18
    • 背景和目的:在一项针对266名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研究中,23名由于5年的替诺福韦酯(TDF)治疗导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丢失。在伴或不伴HBsAg丢失的患者中评估HBsAg的动力。 方法:HBsAg水平每12周定量一次。进行涉及预先设定的基线特征和正在治疗的反应参数的多变量回归分析。一个逐步的过程确定HBsAg丢失的独立预测指标。 结果:在HBsAg丢失患者中,14名 (61%), 1名 (4%), 0名, 和 7 名(30%)患者为基因型A到D;1 名(4%)为基因型F。病毒抑制(HBV DNA <29 IU/mL; n#) 和HBeAg 丢失 (n )发生在HBsAg丢失之前。在经治疗的患者中HBsAg丢失最强的独立指标是基因型A/D 的高加索族人,感染4年(HR .3, 95%可信区间 [CI] 4.7-43.4; P<0.0001)和HB sAg 在第24周下降1 log10 IU/mL (HR .7, 95% CI 5.6-33.7; P<0.0001) 。经TDF治疗的患者中,HBsAg水平在12或24周降低1 log10 IU/mL的各有35%-45%的阳性预测值和94%-97%的阴性预测值。 结论:接受TDF治疗的HBeAg阳性患者中HBsAg丢失涉及病毒学和血清学反应的时间顺序表,基因型A或D 的乙型肝炎患者和HBsAg的快速早期下降更易导致丢失HBs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