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价格普遍回升!风电“反内卷”取得阶段行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22
  • 风电行业“反内卷”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上半年,风电整机中标价普遍回升,产业链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通过对市场上几款主流机型的不完全统计,按不含塔筒的中标价来看,5兆瓦机组的最低中标价从2024年的1157元/千瓦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700元/千瓦左右;

    5兆瓦—6.25兆瓦机组的最低中标价从2024年的1135元/千瓦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400元/千瓦左右;市场占有率最高的6.25兆瓦—7.15兆瓦机组,2024年的最低中标价为960元/千瓦,且多次出现千元低价,而今年上半年的最低中标价达到了1439元/千瓦;

    7.15兆瓦—7.7兆瓦机组的最低中标价从2024年的1000元/千瓦上涨至今年上半年的1350元/千瓦以上。

    整体而言,今年上半年,各机型的中标价格已经全部高于其最低成本价,行业低价恶性竞争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整机厂商直接受益于招标价格止跌回升,毛利率均明显提升,盈利能力得以修复;零部件环节的压力也得到适当缓解。

    2024年,陆上风电机组(不含塔筒)单月加权平均价格跌破1300元/千瓦,部分项目甚至出现低于1000元/千瓦的报价。从去年风电机组“卖一台亏一台”的困境到目前全部高于最低成本价,这场由政府主管部门、协会、企业共同打响的“反内卷”战役,正在重塑中国风电行业竞争逻辑。

    “反内卷”上升到国家层面

    2023—2024年,风电行业深陷“内卷”的恶性循环。“价格失血”引发的全产业链震荡让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导致整机企业风电机组销售处于全面亏损状态。

    更严峻的是,低价竞争引发行业质量危机。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风电倒塔、火灾等重大事故达130起,较2021年的95起增加了37%。产业链牵一发动全身,整机企业的压力向上游零部件企业传导,导致关键部件的相关投入不断被压缩。毋庸置疑,“内卷”削弱了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侵蚀着全链条生态。

    转机始于国家层面的强势介入。

    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法首次将“反内卷”纳入法律框架,进一步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剑指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歧视等不正当行为。

    “没有国家政策引领,行业自救难以形成合力。”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坦言。

    企业构建自律机制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风电行业的自救行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开。主管部门推动各方形成合力,行业协会积极协调推动行业形成自律机制,产业链上下游相互支持共渡难关,共同向“内卷”行为宣战。

    为将国家“反内卷”举措落到实处,由风能专委会倡议,经行业相关企业广泛共同协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以下简称《自律公约》)及实施细则。

    2024年10月16日,在2024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金风科技、远景能源、运达股份、明阳智能、三一重能、东方电气、电气风电、中国中车、中船海装、联合动力、华锐风电、兴蓝风电等12家风电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9%)代表自愿签署《自律公约》,核心条款直击痛点:重点解决低价恶性竞争、对竞争对手恶意诋毁、合同条款明显有失公平等问题。若有风电企业无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可向国家有关部门举报,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签字笔落下的那一刻,大家都松了口气,仿佛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亮光。”参与签约的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娄益民回忆说。然而,真正的攻坚战才刚刚开始。

    2024年11月,在“风能企业领导人座谈会”上,40余家开发企业与整机企业高层参会并达成关键共识:优化招投标规则、提高技术标权重、杜绝最低价中标。

    今年3月,《自律公约》进一步完善相应机制:确定低价恶性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标准按季度进行修订;制定关于企业低于自身成本价投标行为的管理细则;12家整机企业负责人签署《公约执行承诺书》,承诺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共同维护我国风电产业健康发展。机制完善以来,风能专委会跟踪了近200个招标项目,向违规企业发出各类提示函共8次,有效遏制了低价竞争势头,效果显著。

    据介绍,风电行业自律机制严格遵循“依法合规、公平竞争、自我约束、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对成本价格的确定,并非设定统一的价格底线,而是基于产业技术最先进水平和包括产量、直接原材料和人工在内的市场情况,不考虑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等间接成本,科学测算各型号风电机组的最低合理成本,并进行动态调整。这套成本测算体系经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作为判断企业投标行为合规性的重要参考依据。这种基于法律法规基础上的自律机制,实质上是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举措,为“反内卷”行动提供了相关依据。

    全行业协同破冰

    在法律法规和自律机制基础上,行业企业开始付诸行动。

    风电开发龙头企业发挥领头羊作用。改变招标规则,重构价值评估体系,成为关键突破。2024年11月22日,国家电投在840万千瓦(包括720万千瓦采购容量及120万千瓦储备容量)集采中摒弃了最低价基准模式,改用有效报价算术平均值下浮5%作为评标基准价。根据新规则,当企业报价低于或等于评标基准价时得满分;高于基准价5%以内(含5%)的,每高1%扣0.4分;高于5%以上的部分,每高1%扣0.8分。这意味着最低报价者不再自动获得明显优势,价格竞争的边际效益大大降低。最终结果验证了新规则的效果:720万千瓦采购容量的30个标段的风电机组平均报价达到2092元/千瓦,平均最低报价为1882.5元/千瓦,平均最高报价为2334.5元/千瓦,较此前行业平均水平显著回升。

    龙源电力、华能等开发企业在招标中将技术评标权重由50%提高到55%、价格评标权重下调为40%,并对低于基准价报价实施倒扣分,遏制恶意低价。“招标价格不是最主要的方面,还要综合考虑风电机组的质量、高可靠性和较低的运维成本。”龙源电力相关负责人表示。

    整机企业积极调整策略,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头部企业主动退出超低价项目竞标,将资源聚焦于更具并网友好性、更具多场景可靠性、更高发电效率的机型,以技术溢价支撑价格回升。金风科技联合行业协会推动建立LCOE(度电成本)评价体系,将运维响应、发电量保障等长期指标纳入客户决策模型。远景能源则强调风电机组是长寿命需求、高价值投资的设备,必须坚持长期主义,关注25年、30年全生命周期的收益状况。

    “价格企稳为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有利于培育出更多绿色新质生产力,更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窗口期,风电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场景创新和价值创造正在形成。”明阳智能党委副书记刘连玉表示。

    建立科学的质量与可靠性评价体系,是推动行业从低水平价格竞争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机组评价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行业正在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评估框架。鉴衡认证等认证机构通过成立可再生能源专家技术委员会(REETC),联合行业力量,助力行业完善标准规范,设计优化和材料升级,推动企业加强产品测试验证,促进技术成熟、可靠机型规模化应用,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带动全产业链技术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从价格回升迈向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家持续打出“反内卷”政策组合拳,从立法、监管到产业引导,多维度遏制低价无序竞争,推动企业向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转型。

    4月20日,施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6月27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表决通过,将于今年10月15日起施行;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反内卷”行动彰显出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风电行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排头兵,率先垂范,将这场“反内卷”攻坚战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如今,风电企业正构建紧密的共生网络——无论是整机企业之间的技术协同,还是与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合创新,都在重塑行业生态。这种全产业链的深度协作,正在推动行业从零和博弈转向共生共赢。

    面对行业发展新阶段,风电企业代表纷纷表达了对行业健康发展的期待与建议。“我们期待通过‘反内卷’行动,维持风电机组的价格稳定,建立‘质量—利润—创新’的正向循环,彻底走出‘内卷’泥潭。同时希望完善顶层设计和行业标准,通过政策引导创造更多需求,扩大市场空间、促进健康发展。”刘连玉道出了行业的普遍心声。

    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则进一步呼吁,“反内卷”需延伸到全球市场,以技术和产品优势获得全球客户的信任,让“中国智造”的金字招牌享誉世界。

    风电行业的“反内卷”实践,为深陷价格战的新兴产业提供了宝贵镜鉴。这场“反内卷”战役证明:唯有坚守长期主义与质量底线,方能穿越周期迷雾,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ind.in-en.com/html/wind-2462114.shtml
相关报告
  • 《反内卷,光伏的拐点近了》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30
    • “反内卷”出来之后,光伏终于开始反弹了。 自6月27日以来,光伏ETF上涨了13%。隆基绿能、通威股份、TCL中环等为代表的光伏巨头也纷纷上涨。要知道,这些企业的上半年业绩仍处于亏损之中。 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光伏业内,都对光伏走出底部又有了新的预期。此外,产业链的数据也给“反内卷”带来了支撑。据Infolink数据,硅料、硅片价格也止跌回升,分别上涨了20%、20.83%。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光伏的拐点真的要出现了吗? 恰在此时,2025 年 7 月 24 日至 25 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于山西大同举办了 “光伏行业 2025 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这将给光伏行业的后续发展给出了参考。 一、举步维艰 对于2025 年上半年我国光伏行业的发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总结为举步维艰。 在制造端,多晶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量已经出现了分化,终于出现了收缩的迹象。 具体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多晶硅产量为 59.6 万吨,同比下降 43.8%;硅片产量 316.0GW,同比下降 21.4%。然而,电池片、组件产量增速仍保持在15%以下的正增长。 作为上游环节,产量下滑这对正处于产能过剩的光伏行业,无疑是个利好,但依旧无法阻挡产品低迷的价格。 在价格端,据CPIA统计,各环节主流型号产品的平均价格与 2020 年以来的最高价格相比,跌幅惊人,分别降低了 88.3%、89.6%、80.8%、66.4%。如此大幅度的价格下跌,也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让企业的困境愈发明显。 2025 年一季度,仅 31 家 A 股上市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整体净亏损就达到 125.8 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加 274.3%。要知道,2018 年全行业 20 家上市公司的亏损总额也才 87.4 亿元。 然而,光伏市场很难出现高速的增长。 在需求方面,国内市场的表现相对亮眼。2025 年1-6 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 212.21GW,同比增长 107%。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还是在上半年国内光伏抢装的背景下取得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若没有抢装的支撑,国内市场的表现可能会更为平淡。 光伏出口方面,则喜忧参半。2025 年 1-6 月,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下降 7.5%、增长 74.4% 和下降 2.82%。而从出口额来看,光伏产品出口额已经连续两年同比下降,1-6 月出口额同比下降 26%。 因此,要打破这种内卷的局面,去产能和控产能势在必行,而且必须从上游源头着手。 6月29日,人民日报发文《在破除 “内卷式” 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明确点名光伏组件的内卷式竞争,这无疑吹响了光伏的号角。 在此次大同研讨会上,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严大洲表示,近年来多晶硅综合能耗持续降低,目前正在推进修订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标准。 现行的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1 级、2 级、3 级标准分别为≤7.5kgce/kg、8.5kgce/kg 和 10.5kgce/kg,拟修订后对应标准调整为≤5kgce/kg、6kgce/kg 和 7.5kgce/kg,其目的就是推动落后产能出清。 破解光伏行业的内卷,仅仅依靠去产能还远远不够,提升市场需求同样是关键所在,而拓展应用场景则是拉动需求的重要途径。 近日,雅下水电工程的开工,为破解行业内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雅下水电工程总投资额高达 1.2 万亿元,按 15 年建设工期估算,年均投资额 800 亿元。其总投资额和年均投资额分别约为长江三峡工程的 13.3 和 15.1 倍。 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必然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不仅对钢铁等行业的内卷缓解有直接作用,对光伏行业来说,也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 在水电工程建设及后续的运营过程中,光伏可以与水电实现互补,在工程周边区域建设光伏电站,既能提供清洁电力,又能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这无疑会增加对光伏的需求。 除了雅下水电工程,国家层面也在积极布局,为光伏行业拓展市场空间。 2025年6月份,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 (2025-2030 年)》,规划到 2030 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 2.53 亿千瓦。 此外,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 “沙戈荒” 大型风光基地建设。 那么,这 2.53亿千瓦的新增光伏装机规模,对当前产能过剩的光伏行业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按照行业常规估算,每 GW 光伏装机大约需要多晶硅2000 吨、硅片 4GW、电池片 3.6GW、组件3.4GW。以此计算,2.53 亿千瓦(253GW)的新增光伏装机,仅多晶硅的需求就将达到 50.6万吨。 而2025年上半年,我国的多晶硅产量为59.6万吨。 从数据来看,会给多晶硅的过剩带来一定的缓解,但不足以扭转。同时,这也会带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全产业链的需求增长。 除了上述大型工程和规划,“光伏 +” 的多元化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在此会议上,光伏+储能、光伏+制氢、光伏+零碳园区、光伏+绿色算力等被重点提出。 目前来看,自反内卷定调以来,光伏行业正在打出组合拳,控产能及拓场景来提升需求。当下,控产能已经出现效果,价格已经企稳,剩下就看需求能否起量。 妙投认为,尽管光伏行业还未走出真正的底部,但光伏的供需平衡点越来越近了。
  • 《煤电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2年如何稳住能源“压舱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6
    •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回望2021年,煤炭供需偏紧,价格一度暴涨,部分省份一度拉闸限电。随着增产增供措施落地见效,煤炭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电厂存煤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在能源保供中大显身手。 煤电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送端,宁夏承担着向全国十几个省份送电的责任。然而,由于电煤供应不足、价格高涨,2021年7月份以来,宁夏出现近年来首次较大规模的电力缺口。 自2021年3月以来,煤价上涨通道开启,9月突破千元大关,10月涨至每吨2000元以上,涨势凌厉。由于煤炭价格居高不下,需求持续旺盛,部分省份一度拉闸限电。 2021年10月以来,各部门、各煤企推进煤炭保供稳价,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主产地煤炭产能快速释放,煤炭期现货价格大幅回落。 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华阳集团一矿日产煤约2.5万吨,2021年4季度以来,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这座矿井改进工艺,开足马力,超过一半的煤炭通过铁路、海运,发往海南省。 “我们增加了装煤仓口,提升带式输送机的拉运能力,带速由原来的2米/秒提高至2.5米/秒,一天的铁路外运量可增加2000吨。”华阳集团一矿选煤厂负责人贾轶说,通过加强对装车全过程的监管,确保多出煤、出好煤。到2021年12月22日,华阳集团提前完成了向海南省发运170万吨电煤的保供任务。 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10月以来,山西煤炭日均产量保持在330万吨以上;前11个月原煤产量已达10.97亿吨,同比增加1.2亿吨,增长12.4%。 在保供措施持续发力下,煤炭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目前全国供热发电企业存煤已有保障。山西、陕西榆林等地煤炭平均价格已回落至900元/吨左右。宁夏煤电机组开机率已由不足50%提升至86%,自2021年11月3日至今,宁夏电网未执行有序用电。 智能化、绿色化成为重要支撑 45岁的费国幸坐在陕煤榆北曹家滩公司机电队的值班室里,打开手机App,监测着地下矿井内机电设备的信息。这是他23年前刚刚从事矿井工作时不曾想象的画面。 在曹家滩煤矿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大脑”调度监测着井上、井下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现场工作实况。井下场所宽敞明亮,采煤机向前挺进割下煤块。经过多个工序后,煤块经皮带最终运输至储煤仓。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很少需要人工干预。 “综采队一个班的实际用工从15名减至7名,仅这7个人就可以在两小时内生产原煤3500吨!”曹家滩煤矿综采二队党支部书记李沛宸说。 智能化,成为煤炭增产增供的重要支撑。目前,陕西省榆林市已建成千万吨及以上的现代化特大型煤矿20处,产能占比超过50%,全市煤炭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达到90%以上。 在煤炭大省山西,类似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建成154处,先进产能占比达68%。山西焦煤集团旗下的霍尔辛赫煤矿认领了46.275万吨的保供任务。为提高生产效率,这座煤矿增加早班检修人员数量、提高检修效率。利用AR眼镜,井下检修人员能够和地面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实时连线,快速解决疑难问题。 电力绿色化转型步伐也明显加快。从传统火电机组,到与新能源同向同行,山西国锦煤电公司连续两个供热期参与深度调峰2000多小时,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让渡电量近2亿千瓦时。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目前山西已有1580万千瓦的煤电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有效助推新能源消纳。 作为“西电东送”战略基地,宁夏年度电力外送规模已连续数年实现百亿级阶梯式增长。通过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与火电打捆外送的模式,宁夏丰富的“绿电”送往全国各地,能源供给清洁化趋势愈加明显。 如何稳住能源“压舱石”? 回顾2021年煤市走势,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受疫情、极端天气、能源绿色转型等因素影响,进口煤供应增量有限且高热值煤源紧缺,水电发电量不理想,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国内需求好于预期,来自供需两方面的综合因素,最终导致煤价飙涨。 部分能源和经济领域专家认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放缓以及供给约束缓解,2022年供需错配的情况有望改善。特别是全球流动性逐渐收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价格有望高位回落。 目前,我国煤炭先进产能仍在持续释放。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8日,山西已完成49座煤矿产能核增,净增能力5680万吨/年。晋能控股集团等煤炭企业界人士判断,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产能核增,统筹协调部分煤矿完善手续,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国内煤炭供应能力将明显增强。同时,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规模将逐步扩大,煤炭需求增长受限。 作为市场的“稳定器”“压舱石”,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进一步完善。在不久前举办的2022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来自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煤炭生产企业和部分国内大型发电、钢铁、供热企业签订了中长期合同,首批签约量超过2.6亿吨,将进一步稳定价格预期,推动市场有序回归,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