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产业:从追风者到全球领航者》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26
  • 百米高的白色风车在戈壁滩上巍然矗立,无人机沿着海岸线自动巡检海上风机叶片,人工智能算法正在实时优化风电场群的电量输出……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是2025年中国风电产业的真实写照。

    当地时间9月23日,在联合国召开的大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关于“中国制造了很多风力发电设备,运到世界各地,但自己却几乎不用”的论调,将全球目光迅速引向中国风电产业。

    美国的言论并不属实。中国风电产业装机规模、技术成就与全球份额等一系列客观数据见证了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轨迹;在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各地的中国风电设施昭示了中国对世界能源转型的贡献。

    1500倍增长:从34万千瓦到5.21亿千瓦的跨越

    中国风电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数十年发展,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与2000年装机容量仅34万千瓦相比,2024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5.21亿千瓦,增长超1500倍。2020年,风电新增装机首次超越火电;至2024年,风电新增装机已达火电的1.5倍。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达4331万千瓦,同比增长14.9%,连续第4年稳居全球首位。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562万千瓦,连续第7年位居全球第一,持续引领全球海上风电发展。

    衡量风能的实际利用效能,发电量是最有说服力的指标。2024年,中国风力发电量已逼近一万亿千瓦时大关,达到99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回溯至2010年,风力发电量为446亿千瓦时,占比略高于1%。十余年间,不仅发电量实现了近20倍的跨越式增长,2024年高达95.9%的平均利用率更凸显了风电已从补充能源演进为高效、可靠的支柱电源。

    占全球68.2%:每3台新风机有近2台落地中国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今年4月发布的年度报告,2024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7980万千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68.2%,成为全球风电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截至2024年底,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5.21亿千瓦,占全球总量的45.8%。这一数据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中,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当前,中国制造的风机已出口至全球40多个国家。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中国制造的低温型风机帮助当地将风电开发成本降低30%;在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场,中企承建的项目为200万居民提供稳定电力。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清洁能源,更传递了中国技术和发展经验。

    6倍以上,36亿千瓦:中国未来“风光无限”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致辞中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可再生能源行业媒体“Recharge”24日报道指出,中国是全球风电场安装量“遥遥领先”的国家。某些关于中国风电的言论严重违背产业的基本技术事实和发展现状。

    针对所谓“中国自己几乎不使用(风电设备)”的说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意大利籍科学家费凡以亲身经历予以有力反驳。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到济南的高铁沿线,随处可见高效运转的风力涡轮机。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国,更是最大的应用国之一。

    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特勒尔斯·斯克吕斯楚普则指出:“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全方位推进可持续发展。在太阳能和风能领域,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技术标杆。风力涡轮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绝非某些言论所说的那样。”

    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技术引进到创新引领,中国风电产业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成就,向世界展示着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使命中,中国风电将继续转动叶片,为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94419-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风电迎来“黄金时代”》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4
    • “双碳”目标确立后,为中国未来40年能源转型指明方向。在新的发展模式下,作为可再生能源主力的风电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传统的能源结构中,风电长期扮演着补充能源的角色。然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事项随之被提上日程。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在碳中和场景下,风电、光伏装机总量或将突破50亿kW,占总装机的80%以上。 与此同时,从补充能源到主体能源的角色转变,也使得风电规模化发展的时间节点骤然提前,行业发展开始提速。 2021年11月29日,中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正式突破3亿kW大关,达到30015万kW,较2016年底实现翻番。 实际上,在2015年,中国风电并网装机才实现1亿kW的突破,此后,历时4年,行业在2019年将风电装机规模刷新至2亿kW的新高度。如今,中国风电实现从2亿kW到3亿kW规模跨越的时间仅用了2年。 回顾2021年,中国风电仍延续高速发展模式,仅前三季度,国内风电招标规模就达到42~48GW。同时,多家投资机构预测,2021年风电新增装机规模将超过40GW。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风电各领域均呈现火热态势,但在陆上风电平价元年、海上风电国补退出的最后阶段,风电在不同领域仍表现出不同特点。 竞争热:整机价格战 对于风电领域而言,2021年的行业热词必定少不了“设备降价潮”这一词条。 受供给端收缩、流动性充裕及需求复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全年呈现持续上涨行情,在此影响下,与新能源相关的原材料价格同样居高不下。然而,在上游涨价,下游平价,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的背景下,风电中游的整机制造却开始轮番降价。 2021年12月25日,华润电力云南宜良中营80MW风电项目进行了风机招标结果公示,在参与投标的8家整机商中,设备平均报价为2015元/kW,其中,电气风电报价最低,为1830元/ kW,陆上风机价格再一次击穿2000元/ kW价格线。 值得注意的是,业界曾将2000元/kW价格线看做行业利润的临界线。然而,2021年底最新的招标结果却似乎在宣告,在经历了一整年的“价格战”之后,此前的利润临界线或将成为设备报价的基准线。 更重要的是,随着整机商“价格战”的拉长,设备价格竞争的“战火”已经蔓延至海上。从2021年海上风电招标市场的风机采购中标候选公示来看,海上风机带塔筒的价格已降至4060元/kW,不带塔筒的设备报价已跌破4000元/kW,降至3830元/kW。 记者了解到,2020年,陆上风电抢装时,陆上风机价格曾一度涨至4250元/kW,同时,海上风机价格水平大多仍保持在6500元/kW以上。仅一年之后,海上风机及陆上风机的设备价格均已实现“腰斩”,整机商的设备价格降价几乎成为全领域、全行业的发展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风电整机商此番的大幅降价并非没有其合理性。业内资深从业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风机设备的降价是风电步入平价时代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行业的降价也是技术进步的重要表现。 目前,风机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机组的大型化方面,而风机的大型化被看做是风电产业链降本最有效的路径。记者通过整理行业招投标结果发现,2021年以来,国内面向平价陆上风电项目新中标的主流风机单机功率已跃升至4~6MW,而海上新中标的风机单机功率也已达到10MW水平。 然而,国内某风电整机企业人士陆晚告诉记者,“尽管机组的大型化确实可实现降本,但对于此番又快又狠的设备降价而言,相比技术进步,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简单来说,此轮价格战可概括为二线整机商为扩大市场、抢占订单主动降价,一线整机商迫于市场压力被动跟随的过程。”陆晚补充道。 风芒能源统计显示,从市场公开的中标情况来看,第二梯队整机企业的市场战略已初步奏效,其中标份额快速提升,且与第一梯队的市场差距正在缩小。截至2021年12月30日,运达股份、三一重能、中车风电的中标规模分别为5.38MW、4.40MW及3.44MW,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2.7%、10.4%及8.1%。 《2020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显示,2020年,运达股份、三一重能、中车风电的新增装机市场份额分别为6.7%、5.6%和6.4%。 抢装热:海上风电平价前的狂欢 在海上风电领域,除设备降价外,市场还在为抢到最后的高电价而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抢装。多位业内人士表示,2021年,海上风电新增整机规模约9GW。同时,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委会统计数据,2020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3.84GW。 这意味着,2021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规模或将翻番。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短时间内激增的吊装及并网需求,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再现此前陆上抢装时的“疯狂”。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11月初,国内风电安装船利用率已高达98%,月平均作业船舶数量达到69艘,同比增长183%。但尽管如此,海工船的吊装能力仍难以满足2021年内海上风电项目的并网需求。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仅2021年1~4月,国内海上风电新并网及在建项目共计32个,规模达到10.69GW,由于供求的严重失衡,国内海装船一度出现“身价飞涨”仍“一船难求”的火爆场面。 中交三航局江苏分公司总项目总工程师李嵘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目前,海装船的租赁价格已经翻了不止一倍。“抢装之前,装一台风机的价格约为300多万元,到我们签合同时,价格已经达到600多万元,而现在市场的吊装船价格可能已经涨至1400万元。同时,辅助船也在涨价,载重5000吨的运输船租已经由60万~70万元涨至150万~160万元。” 与此同时,除吊装领域外,在下游并网需求的助推下,2021年,海上风电产业链上的企业业绩也随之水涨船高。 海上风电整机龙头明阳智能及电气风电2021年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上述企业营收增幅分别达到21.84%、88.47%,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31.71%和252.20%;海缆龙头东方电缆2021年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其营收及净利润增幅分别达到63.91%和56.76%。同时,某海缆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抢装期间,公司海缆业务的盈利空间迅速膨胀,毛利率超50%。”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在海上风电国补将退,地补除广东省之外,其他省份仍不明确的情况下,海上风电领域仍不断出现新入局者。其中,在整机制造领域,2021年陆上订单收获颇丰的运达股份就是其中代表。 据了解,2021年4月,运达股份7MW平台首台海上机组下线。9月底,运达股份发布了“海风”系列9MW海鹞平台WD225-9000,该平台机型将于2022年具备批量化交付能力。其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海上风电机组虽未获得国内订单,但已经开始投标。” 毫无疑问,目前,对于包括运达股份在内的海上风电新入局企业而言,此时入局注定将错过海上风电高补贴的红利期及抢装期,但某不愿具名的资深业内从业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此类企业的入局时间并不算晚。“海上风电的市场非常广,而目前受限于成本、产业成熟度等条件限制,该市场的发展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未来,随着海上风电平价的实现,这一市场的发展机会将会一并涌现。” 2021年10月17日,在“风电伙伴·零碳城市富美乡村”活动上,风电伙伴行动具体方案落地。行动方案明确表示,对于目前仍未摆脱补贴的海上风电领域,行业将力争在2024年全面实现平价。 此外,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海上风电开发潜力高达 2982GW,其中固定式 1400GW,漂浮式 1582GW。而据BNEF 测算,预计“十四五”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 46.8GW,新增装机达到 37.8GW,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达到7.6GW。
  • 《智能科技“领航” 产业升级提速》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22
    • 今年,新区将坚持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智能科技为引领,着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保持领先优势。   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2018年,新区将支持重点研发平台整合升级,大力引进培育研发机构,建立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产业园。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成3家智能科技专业化众创空间,转化重大科技成果30项,取得有效发明专利8000件以上。聚焦智能传感、超算自主CPU、嵌入式操作系统、石墨烯材料、车辆智能网联系统、工业生物合成等核心技术,开展集中攻关,努力实现突破。促进科技企业茁壮成长,大力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引进培育计划,新增科技企业3000家、小巨人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企业360家。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加快推进百亿亿次超算、北斗短消息系统等21项龙头精品工程,加快军事科学院创新研究院建设,加速聚集军民融合研发团队和研发人员,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发展智能经济引领新兴产业   新区在今年将加快发展新型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无人机、增材制造等智能产业,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扩大民用飞机及零部件、系列直升机、海工装备等行业生产规模。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操作系统、数据库为核心,高性能计算、工业软件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自主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做大海水淡化、水电盐联产、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智能医疗、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的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基地。此外,办好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促进全球智能科技要素加速聚集。   立足补链强链升级优势产业   今年,新区将加快大型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完善石油化工产业链。做精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促进汽车产业向中高端转型。提高精品钢材和高端金属制品比重,加快调整钢铁行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方便食品、营养与保健食品,拓展粮油食品精深加工。突破太阳能光伏、氢能、风电、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培育新业态拓展现代服务业   新区将在2018年支持融资租赁、金融租赁、商业保理加速聚集,推进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加速发展。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扶持壮大广告会展、动漫游戏、影视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办好第八届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和国际微电影节。着力发展服务外包、工程设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和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等供应链服务,打造一批新型商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整合旅游资源,突出海洋特色,规划精品路线,建设亲海旅游岸线和生活岸线,打造北塘古镇海鲜一条街,塑造滨海特色旅游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