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领航” 产业升级提速》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22
  • 今年,新区将坚持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智能科技为引领,着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保持领先优势。

      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2018年,新区将支持重点研发平台整合升级,大力引进培育研发机构,建立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产业园。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成3家智能科技专业化众创空间,转化重大科技成果30项,取得有效发明专利8000件以上。聚焦智能传感、超算自主CPU、嵌入式操作系统、石墨烯材料、车辆智能网联系统、工业生物合成等核心技术,开展集中攻关,努力实现突破。促进科技企业茁壮成长,大力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引进培育计划,新增科技企业3000家、小巨人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企业360家。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加快推进百亿亿次超算、北斗短消息系统等21项龙头精品工程,加快军事科学院创新研究院建设,加速聚集军民融合研发团队和研发人员,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发展智能经济引领新兴产业

      新区在今年将加快发展新型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无人机、增材制造等智能产业,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扩大民用飞机及零部件、系列直升机、海工装备等行业生产规模。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操作系统、数据库为核心,高性能计算、工业软件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自主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做大海水淡化、水电盐联产、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智能医疗、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的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基地。此外,办好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促进全球智能科技要素加速聚集。

      立足补链强链升级优势产业

      今年,新区将加快大型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完善石油化工产业链。做精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促进汽车产业向中高端转型。提高精品钢材和高端金属制品比重,加快调整钢铁行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方便食品、营养与保健食品,拓展粮油食品精深加工。突破太阳能光伏、氢能、风电、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培育新业态拓展现代服务业

      新区将在2018年支持融资租赁、金融租赁、商业保理加速聚集,推进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加速发展。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扶持壮大广告会展、动漫游戏、影视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办好第八届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和国际微电影节。着力发展服务外包、工程设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和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等供应链服务,打造一批新型商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整合旅游资源,突出海洋特色,规划精品路线,建设亲海旅游岸线和生活岸线,打造北塘古镇海鲜一条街,塑造滨海特色旅游新名片。

相关报告
  • 《科技领航,智能提速——可可盖煤矿主斜井敞开式全断面智能掘进工程顺利掘进到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13
    • 5334.1米、5334.2米……5335米,9月30日18时49分,在伟大祖国73周年华诞来临之际,陕西延长石油榆林可可盖煤业有限公司主斜井TBM地面远程智控中心屏幕上的掘进里程定格在5335米,现场跟班领导王文忠通过井下5G移动通讯设备向该公司总经理汪青仓汇报:“主斜井掘进已到达5335米,现在停止掘进,工作面各安全生产设施正常运转,顶板支护完整可靠,监测监控各项数据稳定无异常”,标志着设计长度5335米的主斜井顺利掘进到位,TBM地面远程集控室响起热烈掌声。 可可盖煤矿主斜井掘进项目仅用时10个月便顺利推进至设计终点,提前3个月工期完成了矿业公司要求的任务。 求真务实 大胆创新 实现绿色、高效、安全、智能建井,用科学技术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将可可盖煤矿建成国内一流智能化煤矿标杆的目标,是可可盖煤矿斜井采用“敞开式全断面掘进工艺”的立项初心。 但立项之初,同行专家的质疑之声便纷至沓来,争论的焦点在于:可可盖煤矿斜井须穿越厚层洛河组砂岩,其饱和抗压强度为0MPa,围岩无法维持撑靴稳定,不具备采用全断面掘进工艺的工程条件。 面对这种“理论上的说法”,全公司上下并非“坐以待毙”,在总经理汪青仓的带领下,相关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现场调研,分析周边矿井斜井地层力学特性。通过在洛河组砂岩进行岩石强度原位试验、锚杆锚固性能现场测试、模拟撑靴单体抗压试验,验证了洛河组砂岩采用TBM直接进硐的可行性,打破了外界质疑。 精准谋划 倒排工期 为保障可可盖煤矿主斜井敞开式全断面智能掘进工程顺利进行,可可盖煤矿立足工艺装备和地层特点,精准谋划,合理制定了斜井明槽开挖、设备组装、进硐掘进、后配套接续等方案,设备到货精准到小时,任务工期精准到日,工程指标精确到个人,层层压实责任,层层落实工作,问题精确排查,在萌芽中消除隐患。 面对地表厚表土层覆盖的困难,通过制定周密的明槽降水方案,保障明槽开挖工程安全完成;面对洛河组砂岩软弱岩层始发步进易冒顶的问题,制定了多级安全措施,通过增设管棚和围岩注浆,确保始发步进成功;面对斜井穿越多个含水层、井筒涌水量大的问题,制定了科学的多级排水方案,确保设备和人员安全;面对巷道掘进过程中,多处巷道顶板破碎的情况,工程技术人员针对不同地层,精准施策,通过增加钢筋排和钢拱架,确保TBM顺利通过破碎带。正是在如此严谨的组织安排和科学的方案制定下,建设单位紧密配合,各工序如期开展。 万不失一 居安思危 先进技术、全新工法极大改善了安全作业环境,施工方案成功实践、掘进工程顺利进行。而可可盖煤矿人始终居安虑危,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始终坚守安全底线,不踩红线。可可盖煤矿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落实干部走动管理、10+3班前会、零星工程收购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检查不留死角、隐患排查不留余地、“三违”处罚不留情面,用万不失一的要求,保障工程安全进行。 以本次主斜井顺利推进至设计终点为例,主斜井掘进至4000m处时,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细心筹划收尾掘进方案。通过认真调研周边巴拉素煤矿、大海则煤矿,虚心请教煤层上部掘进遇到的地质环境和应对措施及效果,为主斜井收尾掘进方案提供借鉴;掘进至4500m处时,迅速启动煤层探放水方案,通过施工探放水钻孔,详实地掌握了煤层及其顶板岩层含水情况;掘进至5000m处时,巷道掘进采取“步步为营”的安全技术措施。可可盖煤矿安排工程、机电、安环等部门人员,24小时紧盯迎头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情况的同时,组织施工单位,每掘进10m施工2个煤层探测孔,并实时根据迎头坐标,测算煤层距离,避免煤岩层厚度突变而引起煤层涌水事故发生;掘进至5133m处时,巷道开始竖曲线变平掘进,迎头施工须每班上报掘进位置,确保工程质量;掘进至5200m时(距离计划停掘位置135m),迎头改为短掘短支,煤层探测变为一排一测。正是由于各方案工序、各安全措施的精细筹备和有效落实,才促成了主斜井安全平稳落底。 科技领航 智能提速 可可盖煤矿人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拼劲,吸纳国内外先进建井技术,采用智能化手段,实现了安全高效智能建井。经过不断努力,掘进效果喜人。 可可盖煤矿斜井敞开式全断面智能掘进工程,以大步流星的姿态向业界展现出一组“可怕”数据:最高班进尺20.98m,最高日进尺40.5m,最高月进尺812.6m,平均月进尺509.7m,创造了延长速度,这背后是延长人“开拓创新”精神的体现。 依托于可可盖煤矿斜井智能化掘进工程,公司人员发表论文8篇,申请专利3项,先后获得了陕西省三新三小一等奖、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QC工程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等荣誉,敞开式全断面智能掘进技术成果在6月26日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可可盖煤矿主斜井顺利推进至设计终点,是可可盖煤矿建设主要的里程碑节点,标志着超长斜井敞开式全断面智能掘进工艺的成功应用,补齐了西北复杂地层斜井全机械化施工的技术短板,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煤矿井筒全机械破岩智能建井技术体系,为智能化建井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弥补了矿井全链条、全周期的智能化。 “千载之勋,一朝可立”,未来,可可盖全体员工将继续朝着“智能化建井,建智能矿井”的宏伟目标持续奋斗,不忘立项初心,牢记建井使命,展现新作为,力争为煤炭行业贡献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延长模式,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 《中国风电产业:从追风者到全球领航者》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26
    • 百米高的白色风车在戈壁滩上巍然矗立,无人机沿着海岸线自动巡检海上风机叶片,人工智能算法正在实时优化风电场群的电量输出……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是2025年中国风电产业的真实写照。 当地时间9月23日,在联合国召开的大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关于“中国制造了很多风力发电设备,运到世界各地,但自己却几乎不用”的论调,将全球目光迅速引向中国风电产业。 美国的言论并不属实。中国风电产业装机规模、技术成就与全球份额等一系列客观数据见证了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轨迹;在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各地的中国风电设施昭示了中国对世界能源转型的贡献。 1500倍增长:从34万千瓦到5.21亿千瓦的跨越 中国风电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数十年发展,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与2000年装机容量仅34万千瓦相比,2024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5.21亿千瓦,增长超1500倍。2020年,风电新增装机首次超越火电;至2024年,风电新增装机已达火电的1.5倍。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达4331万千瓦,同比增长14.9%,连续第4年稳居全球首位。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562万千瓦,连续第7年位居全球第一,持续引领全球海上风电发展。 衡量风能的实际利用效能,发电量是最有说服力的指标。2024年,中国风力发电量已逼近一万亿千瓦时大关,达到99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回溯至2010年,风力发电量为446亿千瓦时,占比略高于1%。十余年间,不仅发电量实现了近20倍的跨越式增长,2024年高达95.9%的平均利用率更凸显了风电已从补充能源演进为高效、可靠的支柱电源。 占全球68.2%:每3台新风机有近2台落地中国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今年4月发布的年度报告,2024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7980万千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68.2%,成为全球风电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截至2024年底,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5.21亿千瓦,占全球总量的45.8%。这一数据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中,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当前,中国制造的风机已出口至全球40多个国家。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中国制造的低温型风机帮助当地将风电开发成本降低30%;在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场,中企承建的项目为200万居民提供稳定电力。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清洁能源,更传递了中国技术和发展经验。 6倍以上,36亿千瓦:中国未来“风光无限”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致辞中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可再生能源行业媒体“Recharge”24日报道指出,中国是全球风电场安装量“遥遥领先”的国家。某些关于中国风电的言论严重违背产业的基本技术事实和发展现状。 针对所谓“中国自己几乎不使用(风电设备)”的说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意大利籍科学家费凡以亲身经历予以有力反驳。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到济南的高铁沿线,随处可见高效运转的风力涡轮机。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国,更是最大的应用国之一。 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特勒尔斯·斯克吕斯楚普则指出:“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全方位推进可持续发展。在太阳能和风能领域,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技术标杆。风力涡轮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绝非某些言论所说的那样。” 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技术引进到创新引领,中国风电产业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成就,向世界展示着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使命中,中国风电将继续转动叶片,为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