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万吨!伊拉克“取代”沙特,成中国7月第二大原油进口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8
  • 我国海关总署8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原油进口前三大来源国分别为俄罗斯、伊拉克、沙特。据悉,这是沙特时隔2年来首次跌出中国原油前2大供应国的宝座,伊拉克以579万吨的出口规模“取而代之”,对华原油出口同比大增了44.3%。数据显示,沙特7月仅对华出口536万吨原油,相当于126万桶/日。
    不过,伊拉克扩大出口的举动很快就引起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内部成员的注意。据报道,自5月开始,为了帮助国际油价尽快恢复至正常水平,OPEC与非OPEC产油国达成了共同减产的承诺。OPEC+指出,伊拉克在5-6月两个月内均未达成减产目标。因此,伊拉克日前表示,接下来的8-9月,该国除了按照OPEC+规定执行85万桶/日的减产配额,还将额外承担40万桶/日的减产规模。
    而在减产的压力之下,早在6月份开始,沙特的原油出口买卖就“不尽人意”。沙特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该国6月的石油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26.01亿里亚尔(折合约599亿元人民币),同比降幅达54.8%,创下近18年来(2002年1月)最低水平。因出口业绩持续低迷,沙特阿美今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也同比暴跌了73.4%。
    据悉,为了加紧拯救当前颓靡的原油市场,沙特还对亚欧美地区实行差异化定价,试图用此招数来提高原油价格。8月6日当天,沙特下调了面向亚洲和欧洲客户的9月原油售价,对美国的原油报价却与8月持平――轻质原油官方售价升水1.65美元/桶。有分析指出,作为沙特原油的重要买家,美国原油库存已经连续多周保持高位,沙特此举是希望大幅降低对美国的原油出口。
    此外,除了中国率先实现经济复苏,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经济也逐渐自疫情中缓解。因此,沙特此番实行“差异化定价”,针对亚洲地区的客户实行“大减价”举措,未来国际原油市场将有望回到供需平衡的局面。

相关报告
  • 《美国已取代沙特阿拉伯 成为印度第二大原油供应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1
    • 周一路透社获得的贸易数据显示,印度2月份大幅增加美国原油进口量,同时大幅削减了从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的购买量,以至于美国超过沙特成为印度第二大石油供应国。 最近几个月,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印度一直在努力实现原油进口多元化,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欧佩克及其成员国收紧市场、提高油价的政策加剧了这种情况,这些政策影响了印度的石油消费和经济。 今年,欧佩克及其成员国减产和沙特额外减产减少了沙特原油在市场上的供应。另一方面,路孚特(Refinitiv)分析师Ehsan Ul Haq对路透社表示,去年底和今年初,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对布伦特原油的折价幅度扩大,有利于促使印度购买更多美国原油。 根据路透社从贸易来源获得的数据,印度2月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较上月猛增48%,达到创纪录的54.53万桶/天。美国因此成为印度的第二大石油供应国,仅次于伊拉克。 路透社获得的数据显示,沙特在过去15年中一直是印度的头号或第二大供应国,今年2月下滑至第四位,印度进口沙特石油当月猛跌42%,至10年来最低的44.52万桶/日。 印度本月和下个月可能会继续减少从沙特阿拉伯的进口,此前印度批评欧佩克及其成员国“人为削减进口以保持油价上涨”。 印度80%以上的消费依赖进口,60%的原油从中东进口。据报道,由于印度对欧佩克(OPEC+)收紧石油市场和提高油价的政策并不满意,这个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目前正要求其国有炼油厂积极寻求从中东以外地区进口石油,保证进口来源多样化。
  • 《6月中国进口沙特原油大增84%》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1
    • 原油进口结构生变 中国的原油进口结构正发生变化,连续三年是中国石油最大供应商的俄罗斯被沙特反超。2019年6月,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772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同比大增84%,俄罗斯、安哥拉则分列第二、三位。这一变化不难解释,一方面是沙特阿美与中国多个炼油项目合作生效,供应增多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因地缘政治等原因,中国缩减了自伊朗的原油进口,中国6月从伊朗进口的原油较上年同期减少了近60%。原油的多元化以及充足供应,将对民企带来利好。 “随着民企原油量的不断增加,过去央企垄断市场的情况将减少”,7月31日有石油央企总部专家坦言道。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6月中国进口原油量24460.5万吨,其中6月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达到创纪录的772万吨,俄罗斯、安哥拉分列第二、三位,进口量分别为715万吨和443万吨。 “此前俄罗斯一直是中国最大原油进口国,但是5月沙特阿美开始向恒力石化、浙江石化这两个民企供原油,使得我国从沙特进口原油比例上升”,上述石油央企专家透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进一步表示,中国国内原油生产成本高于原油进口成本,原油进口量肯定会增加,目前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2%,因此原油进口将多元化。 自沙特进口原油大增 这种模式更重芳烃及下游,让恒力集团的聚酯新材料和织造有了丰富的原料,同时700万吨/年的汽柴油产量让恒力石化在国内成品油市场有了巨大影响力。 此外,浙江石化的第一期也进入投产期,这是荣盛控股、桐昆集团、巨化集团等民企巨头和沙特阿美一起投资1730亿元的大型石化基地。加之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全面投产,沙特阿美快速增加对中国的原油供给成为必然。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也是成品油生产国,因此沙特阿美一直关注这个市场,此前沙特阿美与中石化、中石油进行合作,随着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的投产,它再次向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一位浙江当地官员说。 除沙特外,俄罗斯、美国、伊朗、伊拉克等重要原油产油国也一直关注中国市场。不过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原油进口结构亦受到影响。 2017年前后,自美国原油进口也占很大份额,2018年后中美贸易摩擦致使美国原油进口量下降。2019年1-6月,中国自美国原油进口量较上年同期下降76.2%,至212万吨。 此外,2019年6月自伊朗进口原油量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这是因为美国取消伊朗制裁豁免。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较上年同期减少30%,至1103万吨,合44.73万桶/日。 “其实,目前全球原油市场是多对多,作为最大进口国,原油进口多元论是必须的”,董秀成表示。 民企的机会 原油供应充足及多元化,也为成品油市场带来支撑。 不过,目前中国成品油过剩比较严重,此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认为,目前中国炼油行业产能过剩率大约在13%-18%。我国每年成品油消费量3.15亿吨,按照65%的成品油收率和80%的开工率计算,合理配置炼油能力应为6.1亿吨/年。而当前中国现有炼油能力达7.48亿吨/年,过剩1.38亿吨/年,即便按照全球炼油企业平均开工率83%计算,我国炼油产能也过剩1亿吨。 但是,很多民企却认为,这是最好的机会。 “随着成品油供应丰富,价格和服务成为重要的方面,民企有优势”,一位加油站商家坦言。 更重要的是,目前化工品、特别是精细化工、特种化工让大量进口,“中国企业应该快速向高端转型,过去中国化工品是以吨为销售单位,我希望未来能以公斤、甚至是克为单位进行销售。”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主任祝昉称。 他坦言,目前赢创等跨国化工巨头的医用化工品的价格是中国大宗低端产品价格的10倍,如果有中国企业可以实现高端化工品生产,其利润将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7月30日,赢创中国公司宣布,其高性能聚合物产品组合包括VESTAMID®聚酰胺系列正式上市,其透明度和光泽度将赋予设计师前所未有的设计自由度,远超PEBA(聚酰胺12弹性体)。 正是因此,目前很多民企纷纷向精细化工、特种化工转型。 霍尼韦尔UOP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刘茂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山东天弘化学、山东汇丰石化、江苏嘉瑞化工等多家公司已选用霍尼韦尔OleflexTM工艺来生产聚合级丙烯,以便实现高端化工的转型。 他表示:“石化行业面临挑战,市场需求日渐增长,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未来必然有霍尼韦尔Oleflex工艺在很多地炼装置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