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市场份额占比将有望超过24%》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24
  •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正极材料市场出货量33万吨,同比增长12%。其中,磷酸铁锂出货7.6万吨,同比增长23%,钴酸锂材料出货5.4万吨,同比增长19%,三元材料、锰酸锂材料同比增速较小,特别是三元材料受国内三元动力电池出货不理想影响同比增速低于10%;从占比来看,磷酸铁锂占比明显提升,较2019年全年提升1.1个百分点,2020年全年出货占比预计超过24%。
    2020年上半年正极材料出货量同比下降,但Q3开始大幅回升,主要原因是上半年新冠疫情影响,新能源终端市场增长不及预期,动力电池出货下滑37.3%。从细分正极材料出货量来看,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35.2万辆,同比下滑42%,对三元以磷酸铁锂材料带动不足。钴酸锂材料同比较快增长的原因是:1)5G商化带动智能手机更换加快,加之疫情导致居家办公以及在线教育等模式兴起,带动3C数码终端市场需求提升,进而带动钴酸锂电池以及相关材料出货量增加。
    2018-2020Q3中国各类型正极材料市场占比(%)

    数据来源: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2020年10月
    从正极材料出货量占比看,受下游新能源汽车、3C数码、小动力以及储能等终端市场带动,三元材料与磷酸铁锂市场占比排名前二,但各自占比处于变化中。主要原因有:
    1)锰酸锂材料主要应用于锂电轻型车以及数码领域,随着锂电轻型车对电池性能要求逐步提升,锰酸锂材料通常与三元材料进行搭配使用,进而降低锰酸锂材料使用量;
    2)受疫情影响,国内外锂电轻型车市场快速增长,国内除星恒电源外,其余小动力电池供应商主要生产三元电池,进而带动三元材料出货,另外部分三元材料企业2020年加大出口量,以上二个因素一定程度地弥补了三元动力材料需求下行缺口;
    3)磷酸铁锂材料主要受新能源汽车市场及储能市场带动。随着市场对三元电池安全性关注度提升,磷酸铁锂电池综合性价比凸显,CATL、BYD等企业继续布局磷酸铁锂电池产品与产能,加之通信储能市场增速较快,带动了磷酸铁锂材料市场占比提升。
    2019-2020年正极材料出货量前三季度同比增长对比(%)

    数据来源: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2020年10月
    从出货量环比增速看,2020第三季度正极材料出货量环比大幅增长,磷酸铁锂、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Q3环比增速分别为57%、14%、32%、14%。
    2017-2020年Q1-Q3正极材料价格走势(万元/吨)

    数据来源: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2020年10月
    从价格走势看,2020年前三季度正极材料价格整体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有:1)头部材料企业受产能限制仍继续扩产,二三线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整个市场产能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加之疫情影响,行业竞价销售导致正极材料价格下行;2)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加之正极材料生产加工成本下降;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降本压力倒逼上游,同时动力电池行业市场集中度提升,为了维持订单,上游正极材料企业适当调整销售策略,间接导致材料价格下滑。
    GGII分析认为,2020年中国正极材料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磷酸铁锂材料市场份额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有望超过24%:
    a)受比亚迪汉、五菱宏光mini EV、铁锂版Model 3等热门车型带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将提升,带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增加;
    b)受储能、小动力(含共享电单车市场)市场锂电渗透率提升带动,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增加;
    2)细分正极材料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激烈:
    a)下游细分电池市场集中度提升,带动相应正极材料出货量提升,合作绑定趋势增强导致材料市场集中度提升;
    b)头部正极材料企业冲刺IPO及募集资金,产能继续提升,规模效应增加,成本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提升;
    c)三元材料企业加大开发与布局国外市场,受国外新能源终端市场增长带动,具备国外优质客户的材料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话语权与行业竞争优势;
    d)部分新进入企业产能在2020年释放,其在开拓市场时采取价格竞争策略;
    3)钴酸锂材料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市场出现“1+N”竞争格局;
    4)高镍材料市场应用放缓,三元6系低钴材料、三元5系低钴材料将进一步得到市场应用,三元5系材料占比三元材料市场将超70%;
    5)受储能、小动力以及国外终端市场带动,二次球三元材料占比回升,有望超过55%。

     

相关报告
  • 《202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行业回顾与展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06
    •  1、行业运行情况回顾   1.1电解液出货量受电池端影响:上半年低迷,下半年复苏超预期   按应用领域分类,锂离子电池主要分为汽车用动力电池(EV Lib)、小型类锂离子电池(Small Lib)和储能用锂离子电池(ESS Lib)三大类,其中,汽车用动力电池出货量主要受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影响,近年来各国对环保的重视驱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高,虽然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汽车用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下滑45.8%,但是下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单月同比大幅增长,截止到2020年11月,我国汽车用动力电池累计出货量62.5Gwh,累计同比下降幅度已经收窄到7.0%。小型类锂离子电池主要用于手机、电脑、电动工具、电动二轮车及新兴消费应用等领域,2020Q1-Q3,在5G手机、电动工具和电动两轮车用电池的带动下,我国小型类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39.7Gwh,同比增长16.5%;储能用锂离子电池仍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出货量较少,但增长速度较快,在基站建设、海外储能和国内发电侧储能项目的带动下,2020Q1-Q3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为9.1GWh,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电解液属于锂电四大材料之一,是锂离子电池的血液,在保障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长循环等性能方面至关重要。目前,电解液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其出货量与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成正比。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锂电池需求低迷、开工率低,随着二季度国内疫情控制后有序复工复产,国内经济复苏超预期,锂电池需求增长带动电解液出货量回升,截止2020Q3,我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为16.1万吨,近六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4.5%,其中,汽车用动力电池电解液出货量为8.2万吨,小型类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为6.3万吨,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为1.6万吨。   1.2供需阶段性错配,带动电解液产业链价格回升   下游需求跃增叠加新增产能不足,电解液产业链整体供需偏紧,带动电解液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电解液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电解质、有机溶剂、添加剂等,目前最主要的电解质为六氟磷酸锂,在电解液成本中占比在40%左右,其价格变动对电解液价格的影响较大,自2016年价格达到历史高位之后,市场整体延续供过于求的格局,2020年上半年均价处于历史低位,2020年下半年受下游需求突发增长和新增供给有限的影响,Q4均价回升至9.97万元/吨,同比增长3.85%,环比增长17.69%;电解液最主要的溶剂为DMC(碳酸二甲酯),在电解液成本中占比约为18%,受环保等因素影响,2019 年以来其均价走势总体向上,2020Q4均价为1.52万元/吨,同比增长134.15%,环比增长70.8%;电解液均价主要取决于上游原材料价格及行业竞争格局,在2016年达到顶峰,随后呈下降趋势,2020年Q3开始,电解液价格在原料供应紧张和涨价的带动下也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是受制于下游动力电池客户的压力,其涨价幅度明显较小,电解液企业的毛利受到一定的影响。   1.3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市场集中度较高   电解液的核心壁垒是保供能力,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成本、研发能力等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7年-2020Q3前四名企业合计市占率分别为56.4%、62.4%、60.6%和69.1%。2020Q3前十名企业合计市占率超过90%,龙头企业不同产品分配较均衡,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其中天赐材料凭借其产业链布局完善、成本控制能力强、定制化能力突出及客户壁垒较高等优势,龙头地位稳固;新宙邦、国泰华容、杉杉等第一梯队企业增量明显;比亚迪、法恩莱特、珠海赛纬和金光高科等第二梯队企业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提升。具体来看,天赐材料稳居第一,市场份额达到 28.8%;新宙邦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 17.5%;国泰华荣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 13.8%;东莞杉杉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9.1%。   2、行业发展走势展望   未来五年,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行业仍面临着经济复苏缓慢、产能过剩、技术瓶颈、替代材料发展等现实问题,但随着全球疫情形势逐步稳定,下游锂离子电池需求端增长趋势明显,供给端主要原材料新增产能投产较慢,供需错配驱动短期内电解液产业链价格水平回升企稳,电解液行业有望实现稳中趋升,行业内龙头企业地位进一步稳固,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态势,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兴技术尚未实现商业化应用,中短期内对电解液产业格局冲击较小。   2.1预计到2025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578.28GWh,电解液出货量将达到86.5万吨   在汽车用动力电池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可达422.28GWh;在小型类锂离子电池领域,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小动力等新兴消费领域将带动小型类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增长,预计到2025年,我国小型类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96.0GWh;在储能用锂离子电池领域,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储能成本降低以及锂电替代铅酸进程加速,预计到2025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可达60.0GWh。   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增长、新兴消费领域快速扩张以及“十四五”期间储能产业爆发,锂电需求旺盛,带动我国电解液出货量在未来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 2025年,我国电解液总体出货量可达到 86.5 万吨,年均增长速度约为31.7%,我国电解液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 197.8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8.6%。   2.2电解液产业链迎来涨价契机,2021年后价格逐步回调   全球锂离子电池需求端的增长非常确定,且大概率超预期,从而将使得整个电解液产业链需求持续保持旺盛。从原料供给端来看,六氟磷酸锂由于规模效应明显、技术壁垒较高且扩产周期较长,新增产能无法短时间内实现投产,再加上部分小厂在亏损情况下关停产线,供需缺口短期难以弥补,从而带动价格上涨,预计2021年六氟磷酸锂均价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行业盈利水平有所修复;随着市场价格上涨,之前关停的产线开始重新恢复启动,已公布扩产计划的企业将加速推进落地,到2022年,新一批扩产产能逐步释放,基本实现供需平衡,六氟磷酸锂均价将逐步回调,预计2022年后价格步入下行通道。   受环保要求、新工艺进展缓慢及技术壁垒较高等因素影响,国内DMC新建产能投产持续低于预期,供需缺口较大,短时间内供给状况恐难以改善,且DMC等为代表的包括EC、EMC和DEC等在内的电解液溶剂企业高度垄断,短期内价格难以下降,预计2021年电池级DMC均价也仍将保持高位。电解液由于并非重资产环节,且建设周期较快,其价格主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但是电解液环节下游客户主要为宁德时代、松下、三星和LG等大型客户,其涨价的难度较大,所以电解液环节将被迫内部消耗原材料上涨成本,毛利预计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2.3行业马太效应显著,新型电池技术冲击短期有限   未来电解液行业将会延续头部企业强者恒强、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的竞争格局。一方面,电解液龙头企业通过对下游锂电池核心企业的深度绑定,将有望进一步稳固其行业地位;另一方面,电解液头部企业逐步向上游原材料产业延伸,其保供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带动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纵向一体的成本优势、先进添加剂与配方合成能力及规模匹配能力将共同保障头部企业远期份额的持续向上,天赐材料、国泰华荣、新宙邦等企业仍将稳居第一梯队,前十企业合计市占率将稳定在90%左右,尾部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成本控制上竞争力越来越弱,整个电解液行业马太效应将更加显著。   近年来,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兴技术得到长足进步,但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用仍需较长的时间,中短期内对现有电解液行业冲击有限。在固态电池领域,虽然相比现阶段液态体系锂电池,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大幅提升,但仍存在成本高、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等短板,中短期内纯固态电解质完全替代电解液可能性不大;在新型锂盐领域,包括LiFSI等在内的新型锂盐研发推进将进一步加快,另外大量的新型添加剂也会逐步应用到电解液中,与现有大量使用的VC、FEC和PS等添加剂共同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高低温性能、阻燃性能、循环性能等。
  • 《受磷酸铁锂“刺激”的韩国厂商》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0-22
    • 曾经钟情三元电池的韩国厂商,正在进一步加码磷酸铁锂电池。现代汽车集团近日宣布,将联合合作伙伴实施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是现代汽车、起亚汽车与现代制铁、正极材料企业EcoProBM合作推进,目的是在不制造前驱体的情况下直接合成材料,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该项目已经获得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的支持。 “为了满足未来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快速的技术开发和有效的电池供应链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电气化及电驱动材料研发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该项目,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并通过内部开发必要的技术,提高国家和现代汽车集团的技术竞争力”。 实际上,韩国企业在磷酸铁锂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实力。今年7月,LG新能源宣布,将向雷诺公司旗下的电动汽车子公司Ampere供应磷酸铁锂电池。根据协议,LG新能源将从2025年末到2030年,向Ampere提供总规模约为39GWh的磷酸铁锂电池,足以配套约59万辆电动汽车。这些电池将在LG新能源位于波兰的工厂生产。 在此之前,LG新能源已经尝试“生产价格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以更好地满足低价电动汽车的需求。”据消息人士透露,LG新能源曾设下目标,使其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超过其竞争对手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即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比宁德时代提供给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高出20%。 目前,LG新能源的韩国同行SK On和三星SDI,也都在大力布局磷酸铁锂电池,以应对来自中国电池厂商在全球市场的挑战,以及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端的变化。 01 强势的磷酸铁锂 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为510.1GWh,同比增长21.7%。全球排名前十的榜单中有三家韩国电池企业,分别为排名第三的LG新能源,排名第四的SK On,以及排名第七的三星SDI,三家韩企的总市占率为21.1%,同比下降3.4%。 中国则有六家企业位居榜单前十,总市场份额达到65.1%,较去年全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中韩企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至44个百分点。SNE分析称,目前具备成本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由中国企业掌握主导权。随着全球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动汽车数量逐渐增长,中国电池企业正在全球市场加速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降价的背景下,电池在整车成本中的占比仍然比较高,相较于其它类型的动力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经济性更为优异。”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同时磷酸铁锂电池还具备高安全性和寿命更长等诸多优势。 此外,中国电池厂商应用了各种创新技术,使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度提升。比如,宁德时代推出的磷酸铁锂神行电池PLUS,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05Wh/kg;比亚迪第二代刀片电池的系统能量密度有望达到190Wh/kg;国轩高科磷酸铁锂电芯能量密度已超过210Wh/kg。 在市场竞争中,磷酸铁锂已经将三元打得节节败退。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市场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量超过200GWh,占总装车量的70%以上,而三元电池市场占有率已经不足30%。在海外,特斯拉、大众、宝马、奔驰、福特、现代、雷诺、日产、丰田、本田等国际车企,都在扩大装配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型。 三元电池的市场份额在短期内不会超越磷酸铁锂电池。在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看来,受制于成本和材料的可控性等因素,在未来15-20年内,磷酸铁锂电池不会被淘汰。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未来三分之二的特斯拉车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三分之一可能采用三元电池。 02 受刺激的韩国厂商 磷酸铁锂电池“咄咄逼人”的强势表现,让曾经固守三元电池技术路线的韩国厂商不得不转变策略。事实上,早在几年前韩国厂商就已经注意到磷酸铁锂。LG新能源能够获得雷诺的磷酸铁锂电池订单也是早些年“种花结的果”。 当年,作为LG新能源主要客户之一的特斯拉,同时也开始大力装配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显然,这刺激到了LG新能源。 2020年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版的特斯拉(上海)Model 3开始进入中国工信部车型目录。2020年年底,LG新能源即开始在韩国大田实验室研发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去年3月,LG新能源宣布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7.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建设16GWh磷酸铁锂电池项目等,目标是2026年实现量产。 紧接着,LG新能源去年9月发布声明称,与华友钴业将在摩洛哥合建一座电动汽车电池材料厂,该工厂将于2026年投产,目标是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今年2月,LG新能源又与常州锂源签订长期供应合同,从今年到2028年,常州锂源将向LG新能源合计销售16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 据SK On首席执行官李硕熙透露,该公司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磷酸铁锂电池的开发,计划于2026年开始生产。2021年,SK On就已经在开发用于电动汽车的磷酸铁锂电池。SK On表示,磷酸铁锂电池在成本、安全性和寿命方面表现都较为出色,因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大了对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目前SK On正积极与多家汽车制造商洽谈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协议。 据报道,三星SDI计划在蔚山工厂建设韩国首条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预计将于2025年开始投产。在此之前,三星SDI负责人在去年年初透露,公司正尝试开发磷酸铁锂电池,以使其业务和客户多样化。去年6月,该公司第一次对外展示了其磷酸铁锂电池产品。 从全球范围来看,来自中国的磷酸铁锂“旋风”已经刮到了欧洲、北美,随着韩国厂商的持续加码,未来磷酸铁锂的市场份额必将提升,中国厂商也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