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K荣获2020年度国家财政部长奖》

  • 来源专题:一带一路冶金门户
  • 编译者: 吴崇浩
  • 发布时间:2021-01-02
  • MMK荣获2020年度国家财政部长奖。24.12.2020MMK在2012年举行的“2020年度司库奖”颁奖典礼上被评为“改善国库职能年度项目”的获奖者莫斯科年度司库奖是金融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承认在管理和发展财务职能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该奖项的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金融界专业人士以及俄罗斯主要银行和公司的负责人,MMK财务资源部在俄罗斯金融市场上开展了第一个成功的项目,在毕马威供应链融资平台上开展保理和动态贴现交易的双重组合。MMK财务资源主管Maria Nikulina表示:“这是一个针对市场的独特项目,由我们的团队与毕马威密切合作开发。由于它的实施,在延期付款的合同日期之前向供应商付款的交易现在可以在毕马威动态贴现平台上进行,不仅可以使用MMK的自由现金,还可以通过吸引要素银行的资金。这一工具使MMK的供应商更容易获得早期融资,确保保持最佳的营运资金水平。”该奖项由俄罗斯企业财务主管协会组织,该协会是第一个全国企业财务主管专业团体。该协会的使命是在俄罗斯公司的财务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高标准,并促进该领域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经验交流。

相关报告
  • 《合肥研究院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7-01-12
    • 1月9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刘奇葆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合肥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合肥研究院作为参建单位参与完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针对复杂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中子安全利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展了支持新型核能系统发展的中子输运理论,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中子数量倍增和能量高效提取的中子利用方法。在中子学领域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发展了多过程直接耦合的中子输运理论及非规则精准建模方法,解决了复杂系统核设计与安全评价准确高效计算的难题;掌握了中子触发的核素嬗变性能动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裂变堆中子数量安全高效倍增方法,为核废料永久处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揭示了中子关联多物理场内核热沉积与传递行为规律,解决了聚变堆强中子辐射和强磁场条件下难以实现中子能量安全高效提取的难题。项目成果获200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10年度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0年度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带动了国内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显著地提高了学科的国际地位。   此外,合肥研究院作为参建单位参与完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合肥研究院在该项目的建设中,承担了对撞区超导磁铁三层六维高精度运动支架、储存环超高真空盒体、交叉真空盒、超高真空活动挡块等相关重要任务。在主持完成超导磁铁支架和传动系统的设计、研制、安装、调试等工作中,充分吸收、消化并发展了国内外高精度运动支架研制的最新成果,积极采用自主研发和引进新技术,精心优化设计,确保了建成交付时其总体性能居国际一流水平;严谨确定以满足总体性能要求为目标的各部件及子系统的工艺技术路线和工程实施方案,克服了系统运动精度高(£0.03mm)、复杂型面成型难度大、稳定化要求高(在总计约10吨满负载工作情况下,一年内产生的时效变形应小于0.05mm)、控制单元多且同步协调运动等关键技术难题,确保各关键部件达到先进的技术指标;在高真空活动挡块研制过程中,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挡块的结构设计作大胆创新,采用分步、分级多种焊接方法攻克了异种材料的超高真空密封焊接难题;在工艺实施时,严把质量关,精心总装与联调,实现了高水平的集成创新。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确保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的建设,也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外相关电物理装备工程技术的发展,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加拿大光源波荡器的研制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项目的建设。   据悉,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评选出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3项;评选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0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9项;评选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6人(组织)。
  • 《"蛟龙" 荣获国家科技大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1-12
    •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由国家海洋局推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国家海洋局主导的项目首次获得该奖项一等奖。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团队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左春丽 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潜水器本体、母船及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培训、应用体系等4个方面。在国内仅有600米级载人深潜技术的基础上,组织100多家单位通过连续十余年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解决了7000米大深度耐压、密封、安全技术,可靠水声通信技术,深海复杂环境下精细作业技术等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制了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建立了完整的研发和应用体系,创建了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向领跑的跨越。 该项目自2002年6月立项,于2009年开始海上试验,连续4年成功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3年~2017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先后在我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7大海区下潜,涵盖了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主要为国家海洋局深海资源勘探计划、环境调查计划,科技部“973”计划,中国科学院深海先导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计划5大计划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自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8次,17个潜次作业水深超过6000米,连续大深度安全下潜。总计历时517天,总航程8.6万余海里,获得了丰富多样的海底样品,摄录了大量视像资料,取得了许多国际前沿科研成果。15年来,蛟龙号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7个,发表论文180篇,制定行业标准2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全国开放共享的机制,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科研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为人类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护海洋做出了突出贡献。蛟龙号已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国重器”。 据悉,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有271个项目和9名科级专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1项。除了蛟龙号,涉海获奖的还有: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参与的国家海岛礁测绘重大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远海域定位导航与通信融合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