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利用合成细胞间信号编程出自我组装的多细胞结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6-06
  •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了对单个细胞群体进行编程让它们自组装成多层结构的能力,这让人想起了简单的生物或胚胎发育的初始阶段。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5月31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ogramming self-organizing multicellular structures with synthetic cell-cell signaling”。

    论文资深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与分子药理学系教授Wendell Lim博士说,“生物学的令人吃惊之处在于DNA允许将构建一头大象所需的所有指令包装在一个小小的胚胎中。DNA编码一种长出完整有机体的算法---一系列以我们仍然不太了解的方式在时间上展开的指令。它很容易被自然系统的复杂性所遮盖,因此我们开始着手理解用于对细胞进行编程让它们自组装成多细胞结构的一组最小的规则。”

    随着生物结构的形成,发育的一个关键部分是细胞彼此进行通信并且就如何在结构上进行自我组装作出协调的集体决定。为了模拟这一过程,在Lim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Satoshi Toda博士的领导下,这项新研究依赖于Lim实验室近期开发的一种强大的可定制的被称为synNotch(synthetic Notch receptor,合成Notch受体)的合成信号分子(Cell, doi:10.1016/j.cell.2016.09.011),这允许这些研究人员利用定制的遗传程序对细胞进行编程以便让它们对特定的细胞间通信信号作出反应。

    比如,这些研究人员利用synNotch对细胞进行改造,使得它们通过产生维可牢类似(Velcro-like)的被称作钙粘蛋白的粘附分子和荧光标记蛋白对来自邻近细胞的特定信号作出反应。值得注意的是,仅几种简单形式的细胞群体通信规则就足以让细胞群体改变颜色并自组织成类似于简单生物或发育中组织的多层结构。

    在这类最为简单的实验中,这些研究人员对两组细胞进行编程让它们自组装成一种双层球体。他们先是让一组蓝色的细胞在它们的表面上表达一种信号蛋白,接着对另一组无色的细胞进行编程,使得它们表达一种定制的synNotch受体来检测这种信号蛋白。当这两组细胞分离时,它们不会产生任何作用,但是当将这两组细胞混合在一起时,这些蓝色的细胞激活这些无色的细胞表面上的synNotch受体,触发后者产生粘性的钙粘蛋白和被称作GFP(绿色荧光蛋白)的绿色标记蛋白。结果就是这些无色的细胞快速地产生绿色并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由这些蓝色的细胞组成的外层包围的中央核心。

    这些研究人员继续对细胞群体进行编程,使得它们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进行自组装,比如形成三层球体,或者在让单个细胞群体形成分层球体之前先让它们分成两个不同的细胞亚群。他们甚至通过表达不同类型的钙粘蛋白对形成“极性(polarity)”---确定很多多细胞生物的“体平面(body plan)”的前后轴、左右轴和头趾轴---起点的细胞进行改造,其中这些不同类型的钙粘蛋白指导细胞组装物形成“头”和“尾”部分或者产生四个不同的径向“臂”。

    这些更复杂的细胞编程壮举表明简单的起始细胞能够经编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更为复杂的结构,就像单个受精卵分裂并分化形成身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组织,比如皮肤、肌肉、神经和骨骼。Lim团队证实这些复杂的球状体结构也是能够自我修复的:当这些研究人员利用斯坦福大学的Lucas R. Blauch和Sindy Tang博士开发的一种微型切割机(micro-guillotine)将这些多层球状体切成两半时,剩下的细胞很快地根据它们的内在程序成功地进行再生和自我组装。

    在未来,Lim设想通过多层synNotch信号传导编程出更加复杂的组织样细胞结构。例如,通过细胞-细胞接触或化学信号传导激活一种synNotch受体就可触发细胞产生另外的不同synNotch受体,从而导致一系列工程信号产生。通过这种方式,Lim设想通过编程让精心设计的结构进行自组装,这最终将培养出用于伤口修复或移植所需的组织。

  • 原文来源:https://dx.doi.org/10.1126/science.aat0271
相关报告
  • 《Science:在活细胞中构建出可编程的蛋白电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9-28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蛋白生物工具包,这种生物工具包中的蛋白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装,从而对细胞中的新行为进行编程。作为一种概念验证,他们设计并构建出一种能够添加到在实验室培养皿中培养的人细胞内的蛋白电路(protein circuit),这种蛋白电路检测一种致癌基因在这些细胞中是否受到激活,如果确实如此的话,就导致它们自我摧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9月21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ogrammable protein circuits in living cells”。论文通信作者为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教授Michael Elowitz。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后研究员Xiaojing Gao和研究生Lucy Chong。 合成生物学是研究如何对细胞进行改造而给它们赋予新的功能,从诸如定期开启和关闭之类的简单任务到诸如检测疾病状态并作出反应之类的更为复杂的程序。通常,这是通过编辑细胞的基因组来完成的,这种编辑会产生永久性修饰,当细胞发生复制时,这种永久性修饰会传递下去。根据Elowitz的说法,合成生物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从这种编辑方法转向不会产生永久性修饰的解决方案。就像使用可移动的胶带而不是超级胶水一样,合成生物学的目的是开发出能够注射的执行某种功能的治疗性“电路”,随后一旦完成任务,这些治疗性电路就会消失。在理想情况下,它们是高度针对性的;不是不加选择地影响所有细胞,这些治疗性电路能够检测何时在细胞水平上发生差错并相应地加以修复。 如今,这些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组蛋白构建模块(building block),它们能够以多种组合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能够感知环境并采取相应行动的蛋白电路。这种蛋白生物工具包中的蛋白组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执行从逻辑计算到信号加工的各种功能,最终构建出诊断特定细胞条件并作出反应的系统。 为了展现这种蛋白电路的未来潜力,这些研究人员构建出一种能够在实验室培养皿中检测细胞是否携带致癌基因的蛋白电路,如果携带的话,则将这种细胞破坏掉。对于“正常”的细胞,这种蛋白电路将是无害的。 Elowitz说,“生物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特异性:你如何构建出一种仅影响特定细胞类型的治疗药物呢?随后,你如何以一种非常特异性的方式修饰这种细胞?这些任务对药物来说是充满挑战性的,但是生物电路(biological circuit)能够在这些任务中表现出色。蛋白电路能够经编程后感知许多类型的信息,加工它们,并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反应。事实上,我们的细胞正常发挥作用的原因是我们的天然生物电路所具有的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Gao说,“这项研究仅是原理论证,而且我们尚未在动物身上证实这些功能。然而,这个框架可能有助于我们过渡到使用可编程的基于细胞的疗法作为药物。” Chong说,“人们已在蛋白工程上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这是我们首次对以类似方式彼次之间进行调节或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行改造,这允许将它们作为有用的构建模块进行组合。”
  • 《述评 | 细胞化学重编程》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6
    • 2023年8月7日,浙江大学祝赛勇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题为A fast chemical reprogramming system promotes cell identity transition through a diapause-like state的论文。该研究通过大规模的小分子筛选,对重编程步骤加以进一步细分,让化学重编程的速率得到大幅提升,甚至接近转录因子重编程的速率,借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化学重编程体系(FCR,fast chemical reprogramming)。 一方面,这有助于探索化学重编程乃至细胞命运重塑的机制;另一方面,他们也成功找到多个调控细胞命运转换的小分子药物,从而有望用于再生、抗纤维化甚至抗衰老。其中,FCR 的建立能够极大加速对于细胞命运决定与转换分子机制的研究。多能性重编程作为细胞命运调控的核心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揭示细胞命运决定与细胞命运转换的底层逻辑,从而破解细胞身份密码、逆转发育时钟,有望实现多重应用场景。就重编程技术本身而言,此次筛选出来的小分子有望促进人细胞化学重编程或其他细胞类型之间的转变,从而帮助获得效率更高、质量更高的种子细胞或功能细胞,进而用于再生医学、疾病建模和药物筛选。此外,就小分子本身而言,其中一部分小分子或小分子鸡尾酒可以提高细胞的可塑性,故可用于向损伤部位进行局部用药,通过刺激细胞再生来实现治疗目的。同时,基于细胞重编程原理衍生的抗衰老应用也很值得期待。 化学重编程有何不同? 细胞重编程,是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近百年以来,该领域诞生了众多激动人心的划时代科技进展,比如克隆、诱导多能干细胞、化学重编程等。目前,人们对于细胞重编程分子机理的认知仍然存在很多不清晰的地方。虽然传统转录因子重编程和化学因子重编程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例如从皮肤细胞重编程到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但是,传统转录因子重编程和化学因子重编程两者之间的路径却不尽相同。打个比方,一个人从杭州到北京,既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坐船到达,也可以乘飞机或坐高铁。转录因子重编程,采用直接过表达外源多能性转录因子的方式,比如 Oct4、Sox2、Klf4、c-Myc 等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具有结合 DNA 能力,会结合到基因组的很多位点,从而能够关闭起始细胞的基因表达网络,同时能激活内源的多能性基因表达网络,进而实现 iPSC 的诱导。而化学重编程使用的是靶向信号通路、表观遗传和细胞代谢的化学小分子组合,借此模拟外界环境的刺激,进而逐步激活内源多能性基因表达网络。当利用这种手段时, 细胞的命运重塑较为曲折。也有观点认为,化学重编程与蝾螈等肢体再生过程十分类似。 而该团队提出的快速化学重编程(Fast chemical reprogramming, FCR)体系,其基于更加精准动态的诱导方式,总共采用 6 步法。当采用这种方法时,该课题组观察到很多早期发育相关基因会被激活,进而参与目标细胞的基因激活、以及细胞命运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更加类似于发育程序的细胞身份转变。 化学重编程发展现状如何? 从技术角度而言,化学重编程已被证明是可行的,并且能够用于不同胚层来源细胞或用于不同遗传背景的细胞。而该团队此次提出的新方法,首次实现并证明化学重编程在速率上能够接近传统转录因子重编程。从机制角度而言,此前已有研究报道过化学重编程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或表观组数据。而本次研究则系统性地整合了转录组学、以及包括多个组蛋白修饰和 DNA 甲基化修饰的表观组学数据,从宏观层面为化学重编程机制研究打下了基础。然而,由于小分子靶点的多样性以及细胞命运重塑的复杂性,多个小分子组合到底以怎样的方式产生协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地将细胞引向多能性重编程?对于背后的具体机制,学界依然不甚清晰。目前,化学重编程实验的对象主要是小鼠成纤维细胞,所以该类实验需要在细胞水平进行。由于技术原因、以及动物体内环境的复杂性,当前很难在动物体内实现精准的小分子组合靶向递送。有意思的是,早年已有学者利用转录因子,在小鼠体内进行部分重编程。另有学者利用病毒载体向小鼠眼部,以特异性的方式实现重编程因子瞬时过表达,从而成功逆转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衰老,并恢复了衰老小鼠和青光眼小鼠的视力,证明多能性重编程本身具有激活细胞潜能的作用。那么,类比到化学重编程,或许也能针对衰老或损伤部位,以药物组合靶向递送的方式,来增加细胞的可塑性,从而刺激细胞再生,进而实现原位组织再生。 从国内到国外,跨越 15 年的一系列研究 事实上,早在 2008 年即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诞生不久之后,祝赛勇就投身到细胞重编程的化学小分子筛选之中,并于 2010 年在 Cell Stem Cell 上发表论文,率先报道了利用单个转录因子和小分子组合实现细胞重编程的成果。2015 年,回国建立独立实验室之后,他立马搭建实验平台,就是希望能够建立高效、快速的化学重编程。 2016 年,刚启动筛选测试的时候,他和团队就遇到一个棘手难题。实验所需的细胞严重不足,于是他们赶紧从外部公司购买 Oct4-GFP 小鼠。然而当他们第一次取出成纤维细胞并进行化学重编程时,却几乎没有出现荧光,这让课题组既着急又困惑。一开始,他们怀疑是技术不稳定的原因。后来,才发现相比 OG2 品系小鼠,Oct4-GFP 品系小鼠由于报告基因拷贝数较少的原因,因此荧光会弱很多。但在当时他们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小分子筛选,原有的 OG2 成纤维细胞数量告急,眼看着课题即将停滞。后来经过多方努力,他们才解决了细胞来源问题。时间很快来到 2018 年,当时课题已经取得了不错进展。这时,重编程的优化已经接近 14 天。与此同时,也面临竞争压力。“好在课题组一起积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步伐,又经过一年的筛选和优化,建立了时间周期为 12 天的体系。这时,大家反而沉下心,又花了大半年时间,尝试了所有能做的测试和优化,才建立了目前时间周期最快为 1 周的 FCR 体系。”祝赛勇说。 2019 年,在 FCR 系统构建成功之后,课题组成员非常好奇系统之中具体发生了什么。为此,他们先是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可是,在对转录组测序进行常规分析之后,还是一直理不出头绪。于是,在对重编程过程中的转录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之后,他们意外发现 FCR 后期经历了一个“滞育”类似状态。胚胎滞育,是指哺乳动物的胚胎在应对外源环境或激素作用下,发生胚胎的新陈代谢减缓甚至停滞,期间伴随着胚胎植入的滞后。而在退出滞育状态之后,胚胎仍然可以正常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此次研究发现:在 FCR 后期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类似于体内滞育囊胚的基因表达模式,包括下调与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的相关通路。实验中,课题组证明 FCR 后期细胞的 DNA 和蛋白质的合成速率显著下调,这证明了滞育类似状态的存在。有趣的是,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之后,他们发现滞育类似状态是 FCR 后期一种独特的状态。当对滞育类似状态进行抑制之后,则会导致重编程效率的显著下降。 此后,如何分析和关联大规模多组学数据成了最大的难题。2021 年底,经过所有组员的努力终于发现了 H3K9me3 修饰的独特之处,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H3K9me3 会抑制多能性相关的 ERV,从而调控重编程的机制。H3K9me3,是一种可以抑制细胞多能性重编程的异染色质修饰。然而,以往关于 H3K9me3 在细胞重编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它对基因的调控作用。而在本次研究之中,他们发现 H3K9me3 主要能够修饰基因组上 ERV 富集的基因稀疏区域。通过一番筛选,他们找到多个受到 H3K9me3 抑制的多能性相关 ERV,这些 ERV 在 FCR 后期会被显著激活。 实验中,该团队进一步证明 H3K9me3 会通过抑制多能性相关 ERV,从而形成重编程的障碍。这一机制的发现,再次说明在细胞命运转变过程之中,表观遗传修饰可以通过调控 ERV 表达,从而影响细胞身份的建立。此外,通过研究化学重编程的全过程,该团队提供了高质量的转录组学数据和表观组学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他们系统性地描绘了 FCR 过程中细胞基因表达动态和表观遗传动态。 再生研究,永无止境 除本次成果之外,该团队在过去也积累了不少其他成果。课题组还表示:“近年来,我们实验室深耕化学重编程领域,在 Nature Cell Biology、EMBO J、PNAS 上连发多篇论文。下一步我们将集中精力,针对在这些研究中最新筛选的多个小分子,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与此同时,该团队在干细胞基因编辑和胰岛前体细胞高效扩增及分化(ePP-islet)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相关论文此前相继发表在 Science 子刊和 Nature 子刊。在这一系列研究中,课题组采用了多种筛选方法,一方面他们参考已有文献中报道的小分子,另一方面则大规模地自行筛选小分子文库。 目前,利用直接模仿转录因子的方法,来设计化学小分子依旧比较困难。不过,利用化学小分子直接或间接调控转录因子,是一个可行的有效方案。例如,利用小分子可以直接激活内源转录因子,从而促进化学重编程。在实践中,尽管广谱盲选的手段既耗时又耗力,不过这依然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手段,并能帮助发现一些有趣的分子机制。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筛选等新技术的发展,必将助力实现通量更高、效率更高的小分子高通量筛选。可以想象的是,将来只需从病人身上取少量血液细胞,利用快速化学重编程技术,即可将其转变成可无限扩增的种子细胞,甚至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行改造,再定向分化到具备生理功能的胰岛,从而有望治愈糖尿病。 整体来看,细胞重编程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生物学过程,蕴含着无限潜能,但是仍有很多未解的奥秘。再生和返老还童,是古老而又永恒的人类梦想与追求,这条道路永无止境,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的探索。 本文内容转载自“ DeepTech深科技”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fOTtL5bwFfXJN2UWzSH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