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在海鞘中发现了抗黑色素瘤特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31
  • 黑色素瘤是世界上最危险的皮肤癌之一。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治疗黑色素瘤的新方法。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助下,来自美国沙漠研究所(DRI)、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和南佛罗里达大学(USF)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追踪一种名为“palmerolide A”的抗黑素瘤化合物的来源方面取得了进展,该研究于12月1日发表在mSphere上。“palmerolide A”来自于一种生活在“ynoicum adareanum”(一种常见于南极洲安弗斯岛群岛水域的海鞘)中的微生物。

    论文的主要作者,来自DRI的Alison Murray提到,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怀疑“palmerolide A”是由生活在这种海鞘中的某种细菌产生的。现在,科学家们已经能够识别到产生这种化合物的特定微生物,朝着开发天然衍生的黑色素瘤治疗方法迈出了一大步。这也是他们首次发现与南极天然产物相匹配的生物合成遗传基因机制。虽然目前科学家们无法去南极洲采集海鞘,但现在对其潜在遗传机制的了解,有助于未来科学家解决生产“palmerolide A”的生物技术。

    为了在南极海底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海鞘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如海绵和珊瑚),已经与微生物建立了共生关系。它们在光保护性色素、生物发光和化学防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的化合物也可以在科学研究、生物医药健康和工业方面得到应用。科学家们认为,Palmerolide A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NSF极地项目办公室的项目主任Maria Vernet表示,南极生物在新的生化合成及其遗传机制研究方面提供了多种可能,未来研究南极生物制药,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医疗困境。(刁何煜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sf.gov/discoveries/disc_summ.jsp?cntn_id=304109&org=NSF&from=news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DNA能与泛素结合 对DNA修复意义重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6-08
    •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这一重要生物学机制。上面这串文字虽然看似复杂,但却很好理解:如果把蛋白比作是细胞内的快递包裹,“泛素”就是包裹上的特殊二维码。当细胞“扫”到这个二维码,就会降解相应的蛋白,维持细胞内的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泛素化在蛋白质平衡中的作用太过关键,许多研究泛素的学者往往只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蛋白质上。但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魏文毅教授课题组则成功跳出了思维框架的限制。他们发现,DNA竟也能与泛素结合,且对于DNA的修复有重要意义。这一刷新认知的发现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科学》子刊《Science Signaling》上,并得到了《科学》官网的特别介绍。 他们是怎么发现泛素还和DNA有关的呢?这还要从DNA的修复说起。我们知道,DNA存储着我们的遗传信息,一旦DNA出现损伤而得不到及时修复,就有可能引起癌症等严重后果。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在DNA断裂处,会出现多聚泛素链的积聚,而缺少这些泛素则会导致DNA损伤修复出现缺陷。 “然而到目前为止,泛素化被认为只参与蛋白修饰,以调控蛋白降解,或是蛋白与蛋白的相互结合,”研究人员们在论文里写道:“我们好奇多聚泛素链能否执行和蛋白无关的其他功能?如果能,它又是怎么起作用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们首先检测泛素蛋白能否与DNA直接结合。一系列实验表明还真能!而且,研究人员们还做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仅有一类多聚泛素链能与DNA结合。此类泛素链是由赖氨酸-63(K63)相连形成的。 这就引申出了下一个问题,为啥只有这一种泛素能结合DNA?它究竟对DNA有怎样的影响?后续研究表明,一旦K63相连的泛素链出现突变,削弱了与DNA的结合能力,DNA受损处的多聚泛素链水平就会下降,对DNA的修复产生不利影响。作者们在论文中指出,无论是在酵母细胞,还是在哺乳动物细胞里,此类泛素链对于DNA的及时修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DNA是否能得到正确修复,决定了细胞是否健康。而不少癌症的病因,正是由于遗传信息上出现了错误。那么,K63相连的泛素链,和癌症是否有着关联呢?果不其然,在线上的数据库中,研究人员们从肺癌、黑色素瘤、以及乳腺癌的患者中找到了3个泛素基因里的突变,会影响到其与DNA的结合。这些发现也表明,最新得到阐明的泛素功能,可能与癌症等疾病相关。
  • 《科学家发现了铀化合物的超导特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0
    • 俄罗斯、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预测并在实验中发现了新型铀氢化合物,并预测其中一些铀氢化合物具有超导特性。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Heike Kamerlingh Onnes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了超导现象。超导性是指当材料冷却到某一特定温度时,材料中的电阻完全消失,从而导致材料出现完全抗磁性效应。最初,一些基本的金属(例如铝和汞)在比绝对零度(-273℃)高一些的温度下展现出了超导性。而对科学家们来说,他们对所谓的高温超导体特别感兴趣。即超导体在不那么极端的温度下具有超导性。最高温度的超导体是在-183 ℃下呈现超导性,因此需要不断对材料进行冷却。在2015年,一种稀有的硫氢化物(H3S)创造了新的高温超导记录,温度达到-70 °C,但这却是在1,500,000个标准大气压下实现的。 Artem R.Oganov教授领导的物理科研小组预测,大约低于50,000个标准大气压下可以产生14种新的铀氢化合物,其中只有UH3被人们所熟知。它们包括富含氢的化合物,例如UH7和UH8,科学家们同样预测它们是具有超导性的。这些化合物中有许多是由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美国)和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 Alexander Goncharov教授从实验中获得的。计算表明,温度最高超导体是UH7,它在-219℃的温度下显示出超导性-通过掺杂来进一步提高的温度。 MIPT计算材料探索实验室的研究负责人Artem R.Oganov讲 “H3S被发现之后,科学家们开始急切地寻找其他非金属的超导氢化物,例如硒、磷等。研究表明,金属氢化物和非金属氢化物在高温超导性方面具有相当的潜力”。 Artem R.Oganov说“我们研究结果的两个亮点是,高压产生了大量的氢化物,其中它们大部分都不属于古典化学,而这些氢化物实际上是可以在非常低的压力下成为超导体的,甚至可能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