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发布实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7
  •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当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由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新制定并实施有关海洋调查的国家标准,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以中国科学院为牵头单位主持制定的有关海洋调查技术的国家标准。

      该标准由海洋所研究员类彦立主持起草,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起草。《标准》总结了我国在海洋调查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吸收了国际上最新通用的先进技术,在海洋调查系统化、标准化、集成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性。

      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是国际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涉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深海生物资源和环境综合勘探等研究方向,但我国现有的《海洋调查规范》没有涉及该调查的内容,缺乏系统的调查手段和研究方案,无法满足现代海洋科技发展面向全球和深海的战略需要。该标准的发布将填补我国现有标准体系的技术空白,为我国涉海调查研究及管理提供科学、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依据,并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标准》适用于海岸带,浅海和深海等近海和远海不同底栖生境的海洋调查,对于不同海洋环境的海底沉积物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分析等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内容涉及对沉积物、悬浮体、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沉积硅藻、颗石藻、沉积孢粉、底栖病毒、底栖微生物、底栖微藻、底栖原生动物、小型底栖动物等多项调查技术。

      据检验,《标准》的多项科学参数和技术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对比国际通用方法在沉积生物提取率和技术稳定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由通常的70%-98%不等提高到稳定的95%-98%,保证了样品调查实验的成功率。此外,《标准》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关键性实验材料大部分实现国产化,摆脱了昂贵的进口材料限制和国外的技术垄断,节约了调查成本和试验周期,在全国涉海单位普及使用后,可为国家节约年均上千万元的科研成本。同时,《标准》的实施打破了长久以来不同行业部门之间“隔行如隔山”的状态,实现一次出海调查取样获取综合研究成果,节约航次费用近亿元人民币,使跨行业跨部门海洋调查数据实现无缝对接并与国际,可高效利用国外数据平台资料服务于我国海底调查工作。

      《标准》的实施将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战略性生物资源的发掘利用、深海环境综合探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评估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海洋领域开展的相关海洋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实现更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相关报告
  • 《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发布实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8
    •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当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由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新制定并实施有关海洋调查的国家标准,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以中国科学院为牵头单位主持制定的有关海洋调查技术的国家标准。   该标准由海洋所研究员类彦立主持起草,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起草。《标准》总结了我国在海洋调查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吸收了国际上最新通用的先进技术,在海洋调查系统化、标准化、集成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性。   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是国际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涉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深海生物资源和环境综合勘探等研究方向,但我国现有的《海洋调查规范》没有涉及该调查的内容,缺乏系统的调查手段和研究方案,无法满足现代海洋科技发展面向全球和深海的战略需要。该标准的发布将填补我国现有标准体系的技术空白,为我国涉海调查研究及管理提供科学、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依据,并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标准》适用于海岸带,浅海和深海等近海和远海不同底栖生境的海洋调查,对于不同海洋环境的海底沉积物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分析等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内容涉及对沉积物、悬浮体、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沉积硅藻、颗石藻、沉积孢粉、底栖病毒、底栖微生物、底栖微藻、底栖原生动物、小型底栖动物等多项调查技术。   据检验,《标准》的多项科学参数和技术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对比国际通用方法在沉积生物提取率和技术稳定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由通常的70%-98%不等提高到稳定的95%-98%,保证了样品调查实验的成功率。此外,《标准》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关键性实验材料大部分实现国产化,摆脱了昂贵的进口材料限制和国外的技术垄断,节约了调查成本和试验周期,在全国涉海单位普及使用后,可为国家节约年均上千万元的科研成本。同时,《标准》的实施打破了长久以来不同行业部门之间“隔行如隔山”的状态,实现一次出海调查取样获取综合研究成果,节约航次费用近亿元人民币,使跨行业跨部门海洋调查数据实现无缝对接并与国际,可高效利用国外数据平台资料服务于我国海底调查工作。   《标准》的实施将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战略性生物资源的发掘利用、深海环境综合探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评估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海洋领域开展的相关海洋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实现更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的中国水产学会团体标准《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技术规范》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14
    •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的中国水产学会团体标准《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技术规范》(T/SCSF 0015-2022)正式发布。 该标准规定了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的本底调查、礁区选址、构建方式、基质设计与投放、牡蛎移植、监测与评价、维护与管理等技术要求,适用于我国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该标准的技术要点是起草单位在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够满足我国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的技术要求,填补了行业空白,对于规范我国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有很好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我国是海洋农业大国,经过40余年的快速发展,面临环境恶化、资源衰退、生态系统失衡、灾害频发等问题,亟需转型升级。海洋牧场是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资源养护和海洋渔业于一体的海洋农业新业态,是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海洋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方式之一。生境营造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内容。牡蛎礁是海洋牧场的重要生境之一。牡蛎礁是由牡蛎固着于硬基质表面生长或沉积形成的礁体。牡蛎礁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生境、促进渔业生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削弱海浪海流、防止岸线侵蚀方面发挥着强大作用,是适应、减缓和抵御风暴潮、海浪和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天然屏障。科学、合理地建设牡蛎礁可以有效恢复海洋牧场生境和生态系统。全球范围内约85%的牡蛎礁出现衰退现象,亟需开展牡蛎礁修复工作。 附录: 中国水产学会团体标准:海洋牧场牡蛎礁建设技术规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涛、马培振、奉杰、全为民、王海艳、王清、刘青、刘辉、吉红九、于雯雯、赵鹏、高燕、李楠楠、程珺、张虎、张云岭、姜汉、李卫东、于波、李海州、陈圣灿、李苗。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大自然保护协会、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海南大学、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山东富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唐山海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唐山海之都海洋牧场有限公司、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标准编号:T/SCSF 0015-2022。2022-08-04发布,2022-08-04实施。